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方法
2021-02-23杨婧婷
杨婧婷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大部分课堂的氛围已从原来的压抑沉闷转变为活跃轻松,但是也伴随着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散漫不认真听讲、小组讨论不认真等,这些问题都会导致课堂效率降低,这部分学生很难在一节课上掌握该学到的知识内容。况且小学语文是学生今后不管学习语文还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十分重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要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下面是本人结合自身经验总结出的一些影响课堂效率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高效率;具体措施
小学语文课堂中影响课堂效率的问题:
一、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小学生正处于对新奇事物感兴趣的阶段,乐于探索、发现新事物,但也容易被课堂上的突发状况等与课堂无关的事物所吸引,注意力容易分散。
二、教师备课不充分
部分教师在备课上准备不充分,可能会出现课堂上准备的任务完成后不知道该让学生做什么的现象,此时如果教师也没有恰当运用“教育机智”,就很容易导致课堂杂乱、学生迷茫的现象。还有部分教师备课没有方法,内容时难时易,困难的问题先出现,容易让学生产生挫败感。
三、课堂氛围欠佳
虽然现在大部分的课堂正在努力调整为轻松活跃的课堂,但是还有部分教师没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处于一种或是紧张压抑,或是自由散漫的课堂氛围中,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
1.增加有趣的内容
教师要利用好小学生对新奇事物感兴趣的特点,在课堂上多增加一些与课堂相关的、有趣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解古诗文时,邀请学生代表模拟诗人当时的情境,模仿诗人的语气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观看并给出评价。这类活动总是能快速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论是表演的学生,还是观看的学生,都能快速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当前的活动当中。
2.组织有利于注意力集中的活动
在课外,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活动,例如夹豆子拼图案、五子棋比赛等等。让学生养成遇到任务快速集中注意力的习惯,使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快速进入状态。
3.合理利用多媒体
当代科技飞速发展,各种电子产品也已经渗透到教育当中,多媒体的出现极大地便利了我们教师的教学。多媒体除了可以帮助教师展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还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让他们将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播放音乐,可以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二、在备课上多花心思
教学内容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所以教师要明白备课的重要性,不能应付了事。备课,首先要深入了解教材,其次要结合学生情况,最后要明白教学任务。小学语文教师平时要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多阅读,吃透教材。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情况,在每节课后写下教学反思,清晰记录下每节课的学生情况,以便在今后备课中做参照。教师要明白当前的教学任务,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本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1.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课堂良好氛围的基础,和学生保持良好的关系,学生更能将教师的话听进心里。那么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呢?首先,要关心热爱学生。观察学生的需要并尽力满足;尊重、理解学生的想法,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問题;多鼓励学生,让学生树立起“我能行”的自信心。其次,要平等对待学生,对于全体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只爱“好孩子”,冷漠了后进生。师生也应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平等对话,教师不能因为自己是教师,有教育学生的权利,就觉得高高在上。最后,做到严慈相济。在关心热爱学生的同时要向学生提出合理、严格的要求,不能“溺爱”学生,容易导致学生目中无规矩,自由散漫,又不能太苛刻,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2.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强弱是影响课堂氛围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时,课堂的氛围会比较良好,课堂效率也一般会达到最高。想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采用问答的方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对于所提出的问题,要有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渡。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单单是教师讲、学生接受的这个过程是算不上真正的学习的,学生自主地去学习才是真学习。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一些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让他们养成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以上便是本人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出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影响课堂效率的常见问题和相应的一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办法,读者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借鉴。方法中的欠缺和不足也希望各位读者及时指出,我会根据大家的建议进行改善。
参考文献:
[1]徐进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四法[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05):29.
[2]赵辉.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J].新课程(小学),2010(05):51.
[3]张建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提高策略[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