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脏骤停病人心肺复苏的急救与护理措施研究

2021-02-23陈奕伶

健康体检与管理 2021年12期
关键词:心脏骤停急救护理心肺复苏

陈奕伶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抢救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210例行院前心肺复苏抢救的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肺复苏成功与否分为成功组与失败组,210例行心肺复苏抢救的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25例,纳入成功组;心肺复苏失败185例,纳入失败组,比较两组指标情况。结果:两组性别、发病场所、通气方式、电除颤次数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组年龄、复苏前心脏骤停时间、电除颤开始时间均低于失败组(P<0.05),非心脑血管疾病占比、群众性心肺复苏率高于失败组(P<0.05)。经ROC曲线分析,发现复苏前心脏骤停时间、電除颤开始时间对心肺复苏抢救成功具有鉴别价值;25例心肺复苏成功者最终存活(出院)3例。结论:年龄、病因、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及电除颤开始时间均为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临床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急救护理

引言:

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常用手段,心脏呼吸骤停可在短时间对患者心脏、脑部及四肢造成不可逆损伤,一旦发现心脏骤停征兆,需立即实施心肺复苏。高效及时的心肺复苏对抢救患者生命有积极意义,但心肺复苏后患者各项器官功能仍存在一定损伤,需经历长时间康复,为确保治疗效果,需配合护理干预。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较少,无法有效发挥护理效果。前瞻性护理医护人员可依据以往临床护理经验,对患者病情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210例行院前心肺复苏抢救的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210例心脏骤停患者男112例,女98例;年龄39~78(64.29±11.09)岁;病因:冠心病138例,脑卒中20例,溺水2例,创伤10例,呼吸系统疾病26例,其他14例。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且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

1.2方法

院前心肺复苏抢救参照《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现场检查意识、呼吸、心搏,若确定心脏骤停,则立即以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的顺序进行心肺复苏,胸外按压频率≥100次/min,按压幅度≥5cm,减少按压中断时间,保证胸廓回弹,气囊面罩/气管插管配合使用简易呼吸器或OTWO呼吸器辅助呼吸,并予以电除颤、建立静脉通路及药物处理;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根据心肺复苏成功与否分为成功组与失败组,心肺复苏成功标准:心率>60次/min并持续超过1min,收缩压≥60mmHg(1mmHg=0.133kPa),甲床、口唇及面色转红。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s)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临界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保护因素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复苏前心脏骤停时间、电除颤开始时间鉴别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的临界值

经ROC曲线分析,发现复苏前心脏骤停时间、电除颤开始时间对心肺复苏抢救成功具有鉴别价值(AUC=0.875、0.811,P<0.05),其临界值分别为6.92min、10.49min。

2.2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的多因素分析

经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5岁、非心脑血管疾病、群众性心肺复苏、复苏前心脏骤停时间<6.92min、电除颤开始时间<10.49min均为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

2.3心肺复苏抢救成功者预后情况

25例心肺复苏成功者最终存活(出院)3例(11.76%,6/51)。

3讨论

针对心脏骤停患者,临床上常实施心肺复苏的方式来进行抢救。临床经验表明,心脏骤停患者通过心肺复苏在心脏恢复搏动后,由于疾病本身及并发症影响,转归情况并不理想,治疗后血氧指标及昏迷指数处于较低水平。临床护理干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对心肺复苏患者采取干预措施较少,无法有效改善相关指标。近年来随着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质量要求的提高,常规护理模式已无法有效适应当代医疗环境。院前急救护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预防为主的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从基础上深化护理内容,整体提高护理水平。我国急救反应较国际急救反应滞后,导致国内心肺复苏成功率不高。心脏骤停4~6min后即可引起脑组织出现不可逆损伤,目前,心脏骤停后5~7min为国际公认的黄金急救反应时间,故尽早发现、及时心肺复苏也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关键。本研究也发现,成功组复苏前心脏骤停时间短于失败组,且复苏前心脏骤停时间<6.92min是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的独立保护因素。这也提示,完善院前急救体系、优化资源配置,以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对提升院前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有积极作用。早期除颤对心脏骤停患者也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治疗室颤型心搏骤停不可替代的手段。本研究成功组电除颤开始时间早于失败组,电除颤开始时间<10.49min是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的独立保护因素。因此,急救人员赶至现场后,还应尽早电除颤,以及时挽救室颤型心搏骤停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故应对大众积极普及简单易学的急救常识,纠正大众对心肺复苏的错误认知。此外,成功组年龄低于失败组,非心脑血管疾病占比则高于失败组,且年龄<65岁、非心脑血管疾病均为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的独立保护因素。分析其原因与心脑血管疾病好发于老年人群,而老年人群基础疾病多,机体功能退化,心肺复苏成功率较低有关。

综上所述,年龄<65岁、非心脑血管疾病、群众性心肺复苏、复苏前心脏骤停时间<6.92min、电除颤开始时间<10.49min均为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的独立保护因素,临床可根据上述保护因素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案,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纪珊珊,王其丽.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57):141-142.

[2]黄凌云.急救护理程序在心肺复苏急救中的应用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7):269-270.

[3]蔡幼群,黄春艳,袁群弟,钟茂梅,李文忠.探讨在心脏骤停病人院外抢救中微信视频远程指导对复苏疗效的影响[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8,23(06):590-591.

[4]张映坤,崔秀平,孙电,庄炯宇,蔡家骥.院前心脏骤停病人现场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13):1864-1867.

猜你喜欢

心脏骤停急救护理心肺复苏
从社会事件的剖析中探索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方式与途径
82例心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效果分析
桂林市卫生学校面向社会开展急救技术培训的探索
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的影响
研究四肢骨干开放性骨折患者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
急救护理路径在抢救院前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效果
CCU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影响
小儿热性惊厥的急救与护理
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体会和影响因素分析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急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