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亚里士多德三种友爱
2021-02-23郭程程
郭程程
摘要:“友爱”在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被分为三种,有用的,快乐的,善的。友爱与幸福相关,它将个人德性与公民幸福相连接;友爱与朋友相关,它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德性,我们会因友爱为朋友做出是“善”的事;友爱与公正相关,它是将人与城邦联系起来的纽带。如何引导公民的灵魂向善的、道德的方向发展,亚里士多德友爱思想给我们提供新思路,我们通过对他三种友爱的探索分析来追寻真正的大仁与大爱。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友爱;德性;善
一、亚里士多德三种友爱基本内涵
亚里士多德对友爱的理解与我们当今时代对友爱的理解不同,他不简单是朋友间的友谊,而是有着更广泛和深刻的意义。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是一种德性或包含一种德性,而且它是生活最必需的东西之一。由于古希腊半岛上民族复杂,战争激烈,人们一生只求有朋友照顾,互相慰藉就觉得快乐满足了,所以他认为即使享有所有其他的善,也需要朋友,而受斯巴达社会影响,他把家庭中的爱称为“家室的友爱”,父母对子女或子女对父母的感情似乎是天性,人类如此,鸟类与多数兽类也如此,都存在此种感情——爱;友爱更是将城邦联系起来的纽带,立法者也重视友爱,真正的公正就包含着友善。而由于这三种原因彼此不同,基于它们产生的爱或友爱就不同,有三种可爱的事物就有三种友爱。
(一)有用的友爱
亚里士多德说“因有用而互爱的人不是因对方自身之故,而是因能从对方得到的好处而爱的”[1],有用的友爱是因为对方于自己有用,并且为得到这种有用而产生的。因此,这种友爱的出发点并不在对方,而是自身,这种友爱透漏出自私。一旦哪一方有所变化,这种爱就容易破灭。因为,如果相互间不再变得有用,他们之间也就不再互爱。这种友爱是偶然的,因有用而爱的人是为了对自己有好处,他们爱朋友不是因为朋友自身之故,而是因为他能提供好处,才被爱的。而且这种有用不是持久的,它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友爱的原因的消逝,友爱本身也随之解体,因为这个友爱就是为这那个目的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有用的友爱常见于老年人以及以获利为目的的中年人和青年人之中。因为这种认为对方能给自己带来好处才相互来往,否则没有来往的必要了。
有用的友爱带着明显的功利性,在因对方有用而交朋友并未考虑真情实意的投入,仅仅趋于某个对自己有用、善的目的而相交,就会在相处中处处防备,因为你必须考虑当利益破坏时对方可能背叛于你甚至可能会给你致命一击的情况,好人与好人会因为有用而交朋友,那么坏人与坏人也会因为有用而交朋友,甚至坏人与好人也能因某一用处达到暂时的友爱。因此,有用的友爱过于肤浅,虽然交朋友对于两个朋友之间的确能互相给对方带来好处,但却不能以有用来作为衡量的标准,朋友贵在真诚,友爱也是一种忠诚的品质,我们可以考虑有用,却不能将它作为标准。
(二)快乐的友爱
快乐的友爱是因双方能给彼此带来快乐而产生的。快乐的友爱是为了自己的快乐,一旦从对方中得不到快乐,那么他们之间的友爱就会终止。这种友爱也不是因对方自身之故而产生的,他们爱的只是对方带给他们的快乐,这种友爱同样透着狭隘。“例如人们愿意同机智的人相处,不是因他的品质,而是因他能带来的快乐”[2],快乐的友爱是偶然的,他们爱朋友只是因为朋友能给自己带来愉悦,并不是因为朋友自身,单纯爱朋友这个人。如果他们相互之间不再感到愉悦,他们也就不再互爱。快乐的友爱是短暂的,他们因快乐而在一起,也因不快乐而分开。青年人的友爱似乎就是如此,青年人凭借感情生活,比较情绪化,他们追求令他们愉悦的、当下存在的东西,而他们愉悦的事物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变化,因此,青年人很容易交朋友,又很快不是朋友。他们的友爱随着他们觉得令他们愉悦的事物而改变,而这种快乐的变化是很快的。所以我们可以发现,青年人很容易相愛,也很容易分手,他们可以闪婚闪离。
我们不能否认人们追求快乐的本质,因为人都有躲避痛苦追求快乐的本能,但是只追求快乐的友爱就会陷入放纵,声色犬马,交到狐朋狗友,容易迷失自我,耽于享乐主义,不利于个人积极发展。快乐的友爱容易获得,却难以持久,当繁华已尽,笙歌不在,这种所谓的朋友关系也将随之消散。
(三)善的友爱
不是所有的事物都会为人们所爱,只有可爱的事物,即善的,令人愉悦的和有用的事物,才为人们所爱。有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都不是为了爱自身,而是为了有用和快乐,这两种友爱都是偶然的友爱,虽然在生活中最为常见,却难以持久。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善的友爱才是最好的友爱,才有资格被视为友爱本身,并且最稳定、持久。善的事物是给人以德性的事物,也是我们所追求的善的目的。善是一个人本性的东西,是不能与人分离的。我们会因为一个人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或者好处而去爱一个人,但对于善,它是我们所追求的东西,我们爱一个人的善,是因为善自身的缘故,而不是其他,这才是最好的友爱。真正的善的友爱是发生在好人,即有相似德性的人之间的,因为只有在好人之间才能因为对方自身的原因而希望他好,而不是为了利益或好处。
“完善的友爱是好人和在德性上相似的人之间的友爱”[3],他们爱朋友是因为其自身之故,而不是偶然,他们的友爱是持久的,而德性就是一种持久的品质,他们相互间因对方自身之故而希望他好,自身也是好人。好人总是总体上好又相互有用,又令人愉悦,所以善的友爱又包含了有用和快乐的友爱。善的友爱是相似的,因为每一种友爱都因善或快乐,总体上的或对爱者而言的而发生。亚里士多德的善的友爱是一种德性上的友爱,当友爱成为一种德性,本质,善才会成为本能。善的友爱是高尚且难得一见的,因为有德性的好人并不多见,因此在“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士为知己者死”等俗语中表达对善的友爱的渴求。
二、亚里士多德三种友爱的价值性与局限性
友爱作为一种完善的德性在帮助人实现个人幸福,倡导人与人之间公正、平等,优化人际关系,创建国家良好的伦理氛围发挥着它独特的价值性:
第一,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作为友爱本身的“善的友爱”,是当今社会和谐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善的友爱在于友爱双方都同时作为施爱的主动方,因为他们都具备优良的德性和品质,都乐意将自己的善意付出,而不在意索取,在爱朋友的同时朋友也会给予自己相同的爱。另一方面善的友爱是长久的,因为这类友爱的形成是基于朋友自身的品德,品德是具有持久性不像快乐和物质那样容易消失。所以善的友爱最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地建立,它能使人际关系处于一个长期、稳定的道德状态。友爱的相互性,要求人与人之间必须得“互有善意”,所以我们在结交朋友之时,要想构成友爱,必须是朋友双方都具备善的念头,且让对方知道自己是对他有善意的。友爱的相互性使双方能共同分享属于友爱的善、快乐与情感,并且在得到他人的善意时也会馈赠自己对他的善。所以,对应到现代社会当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向欲结交朋友者展露出自己对他的善意,整个社会就会被善意包围,并且人与人的交往会怀着感恩的心进行,然后会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回报,这样友情就会互相“流通”而长久。友爱的亲密性又使彼此感情牢固,人际关系更为和谐。但友爱这些性质都必须在共同生活中呈现。只有通过共同生活,与朋友进行共同的活动,完成共有目标,才能激发双方的善,明白视作“朋友”的人是否真的适合做朋友,共同生活也为彼此亲密性提供契机。
第二,有助于实现个人幸福。首先“自爱”能使自己保持一个纯洁向上爱智的心灵,始终被美、善的事物所吸引,并且自发地向其靠近,希望自己也能变得美善。其次“爱友”便等于学习怎样正确地使用品德,比如勇敢与节制是两个极端,过度的勇敢是鲁莽,过度的节制又被视为懦弱。友爱正是处于无知(智)与知(智)之间,但它是爱智的并且会引导人们向着理智的完满活动——即幸福走去。所以“爱智”的友爱,会为了朋友而勇敢却不丧失理性。在现今倡导多元化、发扬个性的时代,个体必须学会选择性地吸收多元变为“统一”。因为一个自我统一的人必定是一个自爱的人,追求高尚的道德并使灵魂保持在理性的状态,始终追求对于自己是真正“善”的事物,实现自我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幸福。马克思曾说“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4]。个体作为社会活动的担当者,只有实现个体的自我和谐,个人幸福的实现才有可能。个体的幸福,“似乎是取决人们如何对待自身”[5],友爱作为实现幸福的手段,当友爱精神发展壮大,自身的灵魂也随之丰满。“幸福就在于我们能够把处于‘最好状态的’或‘为受损害的’感觉功能运用到‘最美好的对象’上”[6]。所以当一个人处于“自我统一”的和谐状态时,是最接近幸福的。友爱是一种能把德性与理性联系起来并帮助人们完成幸福活动的特殊德性。
第三,有助于公正社会风尚。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都是为着某种“善”而建立,求取某一善果;既然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都是向着某种“善”,因而所有共同体中最崇高、最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所追求的一定是至善,这种共同体就是所谓的“城邦”或“政治共同体”[7]。友爱与公正是政治共同体(或国家)得以建立的基石。公正作为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品质,对个体具有外在强制力与内在约束力双重束缚。如果说,法律体现的维护社会公正的强制性的一面,友爱则体现了柔性一面。近年来社会上频出的“扶老人”,“阴阳合同”,“抢夺公交车方向盘”等热点问题,都能够反映出某些公民缺乏对他人的友爱意识,缺乏对社会公正的正确看待。倘若人们以公正、友爱的心态与他人沟通,悲剧与不公正也将不会发生。“友爱更多的在于爱之中,而不是在被爱之中。”[8]友爱作为一种人人都离不开的德性,是个体所向往的外在的善;友爱包含着公正,一个富有爱心的人也必定是一个公正的人,因为他首先是先付出且不计回报。友爱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强调个体的德性的育化,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外在的善,它可以促使人与人之间充满友爱、友善,强化人们对共同利益的认识,增强信任感,公正社会风尚。
当然,亚里士多德友爱思想也有着自身局限性。三种友爱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重要论题,在他的德性伦理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虽然从三个角度将友爱划分为有用的,快乐的,善的,并随之说明论述,但它自身还是有其局限性。首先,三种友爱范围狭窄,亚里士多德论述的友爱是基于希腊城邦的历史,当时雅典社会仍处于大氏族时代,家庭方面缺乏,所以在论述友爱更多从朋友出发,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友爱缺乏关注,更强调爱的等级,并且他的友爱只是限于城邦的“公民”,排除奴隶,这种本身就是一种不公正,而公民间的等级划分,注定了友爱地位的不平等;其次,亚里士多德在将友爱与政治联系起来时,虽然将友爱与公正列为同等主德,看到法律不外乎人情这点,认识到道德的本质和特点,但他局限于城邦这个小社会团体,未见到大社会所需的大仁大爱;最后,在他看来完善的友爱中,能得到善的友爱条件过于苛刻,实现真正的友爱少之又少,并不能看到每一个人优点,清楚三人行必有我师,而更多的是种轻视的态度。
三、结语
通过对亚里士多德三种友爱思想的研究,我们发现友爱孕育于德性之中,真正的友爱必定是建立在德性基础之上,友爱的本质是一种属于实践理性范围内的具有德性的行为。友爱是处理各种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法则,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友爱是对感情的正确和适度的处理的重要论断,彰显出理性在友爱中的重要作用。當下,社会秩序失范、人情冷漠、价值理性空缺,社会治理面临严峻考验,我们应深入现实生活,将友爱作为一个切入点,将友爱作为思想理论武器,发展普及友爱观念,促进人与人之间平等友好相处,提高人类幸福感,构建和谐社会,为优化社会治理汲取力量。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出版社,2003,232.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出版社,2003,232.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出版社,2003,233.
[4]于阿专.亚里士多德友爱观探究[D].南京大学,2013,45.
[5]于阿专.亚里士多德友爱观探究[D].南京大学,2013,45.
[6]廖申白.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38.
[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52a1-6
[8]王萌然.亚里士多德德性观及其当代启示[D].郑州大学,2014: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