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道平衡问题思维路径的解读与讨论
2021-02-23樊博文
樊博文
摘要:基于一道力学平衡问题,讨论了学生问题解决中的思维路径,以及不同路径反映出思维、学情等方面的差异和特点。习题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能够有效唤起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物理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平衡问题;思维
高中物理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发展学生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的重要渠道。《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1]指出,科学思维是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以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具体包括模型构建、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四个要素。
思维是人脑将观察、实验所取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2]。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本质上是师生的思维互动。习题解答的过程反映学生问题解决中的不同思维路径,体现出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以及发散性等特点。
我们以一道平衡问题为例,分析学生问题解决的思维路径。
1.原题呈现与解读
某同学要调换座位,用斜向上的拉力拖动桌子,已知桌子的总质量为10kg,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为g=10m/s2,桌子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不计空气阻力,F的最小值是( )
A.100N B. C.50N D.
本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考查平衡问题的解决。学生首先要模型建构,选定桌子为研究对象,并且视为质点。其次,通过对问题中“拖动桌子”、“最小值”等关键话语的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需要平衡规律的应用,即对物体受力分析,根据平衡条件列方程求解,而此过程也正是科学推理和论证的过程;最后,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对于此类生活现象会有更加理性的认识。
2.问题解决与路径分析
(1)常规思维
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很容易想到平衡问题的解决方法。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然后进行受力分析,如图1. 通过分析,发现该情境属于多力平衡的问题,因此常规的思路是利用正交分解处理,如图2。
借助图2,利用正交分解的方法,我們容易得到:
(1)
再根据摩擦力与正压力的关系:(2)可以得到:(3)
大部分学生可以演算得到(3)式的结果,接下来是利用数学知识求极值。对于高年级同学来说,三角函数的知识比较熟练,因此可以对(3)式的分母进行归一化处理:
(4)
借助(4)式,可以比较直观的确定最值,进而解决问题。然而,对于高一学生而言,还尚未完全掌握三角函数的知识,因此不少学生到了这一步便前功尽弃。但是,有些学生遇到这样的障碍后,选择另辟蹊径。
(2)思维降阶
为了避免(4)式中三角函数的运算,我们可以利用等效替代的思想,在对力进行运算的时候,用水平和竖直方向两个分力等效代替未知力F。显然图3相比于图1更加直观,便于列式求解。
根据图3有平衡方程:(5)再由(2)式,
结合等效替代关系:(6)经过化简: (7)
观察(7)式,讨论F的最小值只需借助一元二次函数的知识即可。学生在初中就已经能够较好的掌握二次函数的知识,利用此方法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于刚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三角函数的使用并不熟练,他们更习惯使用“勾股定理”这样的前概念去处理问题。
(3)思维进阶
除了以上两种解决方案,物理思维发展较好的同学能够利用物理学的视角,给出简单又深刻的解析思路。借助摩擦角[3]的启发,我们根据图1进行力的运算时,先将支持力与摩擦力进行合成,得到合力R。
接着对图4的力进行运算,此处的情境已经是三力平衡:其中一个力G(重力)大小和方向不变,另一个力R(支持力与摩擦力的合力)的方向不变,符合图解法的适用条件。因此,通过图解法就可以直观地可以解决问题。
3.讨论与总结
面对生活情境中的物理问题,不同解决方案反映了学生群体的不同思维路径。对于采用常规思维方法的学生,他们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掌握的比较扎实,能够按部就班的采用程序化的方法解决问题,反映了思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方向性。另一类学生,采用思维降阶,体现部分学生面对困难问题时思维的灵活性。对于最后一种方案,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物理素养和物理思维,可以深刻的理解并且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阎金铎 田世昆. 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平功远. 摩擦角概念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J]. 中学物理:高中版,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