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未有之变局语境中做好传媒科研的相关思考

2021-02-22张志君

教育传媒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变局语境应对策略

张志君

【内容摘要】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新语境中如何做好传媒科研工作,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国际”“国内”两个维度对我们所处的全新语境进行了描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做好传媒科研的九方面建议。

【关键词】变局;语境;应对策略

一、引言

“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①这种大变局构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语境,无法回避,必须面对。这种新语境有哪些特征,身处这种新语境中应该如何做好传媒科研工作,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话题。

二、我们面临什么样的新语境

对于我们所面临的新语境可以有很多描摹方式,有很多的观察维度,为了叙事的方便并结合本文的需要,我们从逻辑二分的角度,分别从“国际”与“国内”两个维度对我们所面临的新语境进行观察与描摹。

(一)国际方面的新语境

国际方面的新语境包罗万象,有各种各样的描摹角度,从密切关联性的角度加以考量,我们选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卫健”“传播”等几个领域进行带有一定哲学性质的宏观扫描,试图用比较凝练的话语描摹出这些领域发生的新变化、面临的新形势。

1.政治领域。“去文明化”与“再文明化”相互博弈。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经过漫长的“进化”,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一定普适性的政治“游戏规则”,至少在表面上还是比较讲究“温文尔雅”和“费厄泼赖”的,用比较形象的话说就是博弈的双方即使是死敌往往也是“戴着白手套,穿西装打领带”相互厮杀的。而这四年美国政治场域的主要政治人物的所作所为,却使得这些“游戏规则”时时面临被打破的危险,博弈的某一方不再“按照牌理出牌”,动不动就要“掀桌子”,这种现象不仅美国有,其他欧美国家也有,这种情况非常令人焦虑!犹如西方谚语中所说的“一头公牛闯进了瓷器店”( A bull in a china shop),国际社会倘若想要管住这头疯狂的“公牛”,就需要“再文明化”。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大选刚刚结束投票后不久,当共和党的总统参选人还没有承认选举失败的时候,就接二连三地有欧美国家的领导人对民主党的候选人当选美国总统表示祝贺。②这些不太符合“惯例”的祝贺体现了一种西方世界对他们所谓的政治文明的“再文明化”的极度渴望。

2.经济领域。“内卷化”与“非内卷化”相互博弈。根据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的定义,“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③这里借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在服务理念、运行程序、方法技术等基础领域形成了定式思维,创新、扩张与再生的原动力和执行机制不足,转而推动系统内部不断精致化和复杂化,使得竞争陷入“红海僵局”,以致功能绩效不彰。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近几年来都提出所谓的“再工业化”以及制造业的“回迁本土化”等口号,尤其是美国近些年来不断“退群”,实际上反映的都是某种意义上的经济“内卷化”趋势。为了对冲这种“内卷化”,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提出了“新世界主义”④“再全球化”等口号和理念,目前这些口号和理念正处于博弈的关键期,博弈的深层次原因是某些“先發”国家对于“后发”国家有可能赶超他们的集体焦虑以及“后发”国家对自身核心利益的关切与维护。

3.文化领域。“各美其美”与“美人之美”相互博弈。文化的差异性是一个几乎在人类产生以来就程度不同地存在而且越往后越“严重”的大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15世纪到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Age of Exploration),使得原本远隔千山万水的不同国度、不同民族都可能会在某种意义上产生一定的联系。这些此前从未发生过联系的国家和民族不仅肤色、语言可能不同,文化更是千差万别。对于文化的差异性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应对策略,一种是对于这种差异怀有深深的成见,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种是强势的一方通过包括但不限于武力胁迫等方式消灭异已文化;还有一种是承认并尊重其他文化的差异。1990年12月,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长期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⑤应当说这是处理文化差异性的正确“打开方式”。遗憾的是很多西方国家的政客们往往都断章取义,只看重“各美其美”,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美人之美”,结果就引发了亨廷顿所说的“文明的冲突”,最近的例子如法国的两起恐怖袭击案件引发的所谓不同文明之间的激烈对冲。⑥

4.军事领域。“升维”与“降维”相互博弈。这里所说的“升维”和“降维”都借自科幻小说,其意是指从某一个维度(高度或层面)提升到更高的维度,或者从某一个维度(高度或层面)降低到次一级维度。出于种种可以言说或不可言说的原因,很多国家都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对本国军事装备的“升维”上,同时,拼命想要采取各种手段把显在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的军事能力“降维”,比如,美国的一个政客就曾经公然发表讲话称要把某个国家“打回到石器时代”,美国现在不顾自己的债务即将超过其当年度国内生产总值,⑦而逐年增加军费到一个恐怖的数字,比如,在很多国家第五代战机还没有研发出来的时候,又开始了其第六代战机的研发,其目的就是想要一直保持自己的“升维”优势,而对于许多显在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的军事能力则一直想方设法地使之“降维”。

5.卫健领域。“政治取代科学”与“尊重科学规律”相互博弈。中国古人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是常识。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是智商在及格线以上的人都知道的常识!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某些西方国家看起来很“高大上”“伟光正”的政治家们却只顾自己是否有面子,政治是否“正确”而罔顾老百姓的“里子”,不断用“政治取代科学”,对于科学家的专业建议置若罔闻,就是新冠肺炎防控是否需要戴口罩这样一个“地球人都知道”的极其简单的问题都将其政治化,结果一不留神创造了确诊病例和死亡人数全球第一的“双第一”!这种“政治病毒”比新冠肺炎病毒还可怕,至今也找不到有效药物治疗。

6.传播领域:六个“挑战”并存。一是“直”播挑战“委”播。西方国家的政客们纷纷赤膊上阵,甩开媒体,自己“亲力亲为”通过发微博直接开展传播工作,并以此挑战以往沿袭很多年的“委托代理传播”模式;二是“动”播挑战“静”播。国外很多媒体为了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都纷纷采用各种方式让静态的新闻动起来;三是“短”播挑战“长”播。短视频越来越受到欢迎,以至于一个小小的短视频应用TikTok竟然引发美国最高层的关注并试图封杀,最后官司打到美国最高法院;四是“虚”播挑战“实”播,虚拟现实传播越来越受青睐;五是“机”播挑战“人”播,机器写作、机器播音、机器主持不断出现;六是“假”播挑战“真”播。西方媒体在制造假新闻方面可谓驾轻就熟,其主要做法包括:借信息不对称进行双重“洗脑”(比如,在涉及到中国的传播时既给中国本土的汉奸或脑残粉们洗脑,也给西方国家的不明真相的一般老百姓洗脑),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营造细部真实以掩盖整体虚假,彼此呼应以制造所谓的“多渠道信源”,不断重复一个议题,以便达到纳粹分子戈培尔所说的“谎言重复一万遍就是真理”的效果,一旦谎言被揭穿也死不认错等。

(二)国内方面的新语境

国内的新语境同样包罗万象,限于篇幅我们将只对传播业界和传播学界出现的新变化加以描摹。

1.国内传播业界的新语境:“十化”并存

(1)传播的融合化。“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一个“热词”,随便在百度搜索引擎键入“媒体融合”一搜竟然获得近5千万个搜索结果。传播的融合化源于多种力量的综合推动,这里所说的多种力量包括但不限于“上面的力量”“下面的力量”以及“社会的力量”。这些力量各有所求,“上面的力量”推动媒体融合是有感于赛博空间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新空间,赛博载体已经并且还将继续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抓手,有感于国际、国内尤其是国外的相关教训;“下面的力量”推动媒体融合是因为不融合是等死,融合还有可能向死而生;“社会的力量”推动媒体融合是因为融合媒体已经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社会正在走向“媒介化”,所以这才“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联手推动媒体融合。

(2)传播的圈层化。“圈层传播”自古有之,于今为烈。今天的“圈层”与古代的“圈层”名相同而实不相同。审美有“轮回”,传播模式也存在着“轮回”。这种“轮回”实际上是一种“否定之否定”。从传播学的角度加以考量,“圈层传播”属于“组织传播”的一种,但又与以往的组织传播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因为这里所说的“圈层”是赛博时空中的“圈层”,借助于无远弗届的互联网,人们在网上结成各种各样的“圈层”,甚至有“人以圈居”的态势。⑧原来是“无跟帖,不新闻”,现在则是“无圈层,不传播”。如果说微博是基于用户之间“自愿关注”形成关系节点的话,那么,微信则是“许可关注”才形成关系节点,这种“许可关注”使得相关传播进一步“圈层化”。古人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套用这句话当下的传播领域往往是“非我圈子,其好必异”,所以,不同“圈层”的用户常常是“鸡犬之声相闻,人民老死不相往来”的。

(3)传播的直投化。这里所说的“直投”借自“直投广告”也就是DM (Direct Mail)广告,后者是与电视广告、电台广告、报纸广告、户外广告等并列的又一大广告形式。但这里所说的“直投”又与后者也就是直投广告有很大的不同。直投广告有三种主要发布渠道,即直递投入居民信箱、商务楼派发、车站地铁等地定点派发,虽然目标精准,但考虑到直投成本,并不被人们十分看好。而借助几乎是“零成本”的互聯网,相关媒体平台却可以把自己想要向特定的目标对象传播的内容“直接投送”给目标对象,这些目标对象你可以叫他“受众”,也可以叫他“用户”,现在人们最常用的信息接收工具手机每天接收到的很大一部分信息都是相关媒体平台直接投送给手机持有者的。

(4)传播的数据化。数据新闻又叫“数据驱动新闻”,是一种“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常用的要素主要包括文本、图片、数字、图表、音频、视频等。借助数据进行传播早已有之,我国古代在开展人际传播的时候也非常注意使用相关数据以增强说服力,比如周瑜说服孙权下决心联合刘备抗击曹操的时候就成功地运用了相关数据以增强说服力。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原因,数据新闻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一直是为“定性”服务的。而最近几年来,数据化传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央视曾经连续推出大数据节目《两会大数据》《数说命运共同体》以及与百度共同合作的《据说春运》;网络媒体方面,新浪创办了“图解天下”、搜狐创办了“数字之道”、网易创办了“数读”专栏、腾讯创办了“数据控”专栏等等,可谓是“无数据不新闻”。

(5)传播的短视频化。就像春晚上的“小品”节目原本只是一个“边角余料”,一不留神竟然成了“主打”产品一样,原本只是随手乱拍或者长视频拆条的短视频却不经意间火遍大江南北,而且还“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承载它的短视频平台竟然与华为的5G等一起成了美国上上下下的政客们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庞然大物”,几年以前笔者曾经在一次讲演时预测短视频很快会被其他“风口”所取代,但一直到今天,短视频仍然巍然屹立,而且有越来越红火的迹象。原因可能是它的便于参与性、便于欣赏性,便于传播性,便于满足性,便于获得性等特点使得它能够“一骑绝尘”,在移动化媒体、智能化媒体、高速化信息公路等的配合下,不断“吸粉”。

(6)传播主体的“互文”化。所谓“互文”原本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修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⑩本文用来借指原本属于两个不完全相同,甚至完全不同的群体相互“跨界”从事原本由对方所从事的工作。具体说来,本处所说的“互文”首先指的是传播工作正在由以往的“专业人干专业事”向“业余人干专业事”转变。今天的“凤姐”们完全可以不必自卑,因为伴随着家庭WiFi和廉价流量包,连以往被视为“沉默的大多数”的农民兄弟也因为包括但不限于“快手”这样的“神器”而步入“视频工作者”的行列了。自媒体具有快速、低门槛以及高交互性等特点,使普罗大众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参与感,在这种竞争被强势导入媒介环境之后,传统媒体虽不至于“无人问津”,但也确实无法回避自媒体日益强大的上升势头和空前的传播强势。传播主体的“互文”化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很多专业媒体纷纷“屈尊”落户非专业的平台,以求“突围”。出现了所谓的“专业的人”借助以往许多人心目中的非专业性的平台开展新媒体传播的情况。

(7)传播客体的垂直细分化。所谓“垂直细分化”,就是对传播的领域进一步细分。之所以会出现垂直细分,其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解读:一个方面是从“需求侧”的角度加以考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精细生活、精准生活的需求日益高涨,他们非常渴望相关传播主体能够给他们传播精准的信息;从“供给侧”的角度加以考量,随着基于数字化的网络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技术的一日千里、迅猛发展,各类传播主体已不必拘泥于以往有限的几个渠道,而是几乎所有的渠道都可以用来作为他们的传输载体,所以对于传播客体的垂直细分供给侧一方是有很多资源可用的;从“规制侧”的角度加以考量,由于种种原因,有关方面对于传播主体的垂直细分往往是采取“乐观其成”的态度,没有明令禁止,正是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几方面的原因,使得近年来传播客体的垂直细分化成为一种潮流,一种时尚。

(8)传播审美的“个众化”。这里所说的“个众化”是个新词,前些年国外传播学界曾经根据“全球化”(Globalization)和“本土化”(Localization)两个词创造出了一个新词“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个众化”就是仿造“全球本土化”一词,在“个性化”与“大众化”的基础上杜撰出来的。人类的传播活动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最早的时候是一对一的私密传播,然后进化到“一对多”的“大众传播”,然后随着媒体资源的丰富又进化到“分众传播”,现在进化到“个众化传播”。所谓“个众化传播”是指传播者私密传播、接收者私密接收。就像自己的爱人不能与人共享一样,在移动互联时代自己的移动接收终端手机里的信息肯定也是“不足为外人道”的。

(9)传播“审美意境”的杂糅化。“意境”原本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大众传播的受众或新媒体用户在接收相关信息的时候也是需要一定的空间的,这种空间也可以叫做“意境”。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传统媒体的语境中,受众接收传播者所发出的信息一般都是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进行的,电波媒体更是如此。而在新媒体语境中广大受众或新媒体用户在接受相关信息时的场景却与传统媒体的接收语境存有相当大的不同。这些场景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多时空交错、多时空切换、多身份扮演。以往的审美往往都需要相对独立的空间和相对完整的时间,不管你原本是干什么的,在审美时只需要一种身份,就是观赏者。特有的环境决定了观赏者不可能“一心二用”,而新媒体语境中,特别是移动传播的语境中“审美意境”却出现了“杂糅化”,这种“杂糅化”使得多时空交错、多时空切换、多身份扮演成为可能。

(10)传播展示的全程化。从理论上说,传播者应该将整个传播过程都尽可能展示给传播对象,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除了被传播的东西有些不太适宜传播对象接收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技术的限制以及成本的拖累。所以,以往,人们对于传播往往只能“掐头去尾”,截取一两个“横断面”展示给传播对象,为了证明这种传播的合理性,人们还发明了诸如“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桃一筐”之类的说辞。但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基于数字化的互联网空间的无限大和基于包括但不限4G和5G等在内的“信息高速公路”的无限快,各种全程展示传播对象的传播活动开始在网上流行,比如,2020年年初,武汉雷神山和火神山两所医院修建时,央视频就全程直播了广大网友变身“云监工”,24小时“义务监督”施工的场景,高峰时竟然有4000余万人同时在线,为一线建设者加油打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国内传播学界的新语境:七个“进一步”并现

随着内部、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国内传播学界出现了以下七种新变化:一是研究主体队伍进一步扩大;二是研究客体领域进一步拓宽;三是研究主体学术交流及相关学术传播的渠道进一步拓展;四是研究理念的进一步更新;五是研究学科的进一步增加;六是研究视野的进一步宽广;七是研究方法的进一步丰富。下面分别展开略加陈述。

(1)研究主体队伍进一步扩大。以往很多没有涉足传播研究的行为主体开始进入到传播研究的领域,特别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超级传播研究主体。自从2012年12月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习近平同志在治国理政繁忙工作之余,将新闻传播作为党和国家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作为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在日理万机之余,对新闻传播做了很多研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与人民性关系的论述,特别是强调党性和人民性是辩证统一的,关于包括新闻传播在内的意识形态工作地位的判断,特别是前所未有地指出包括新闻传播在内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工作的论述,关于如何在媒体变局中开新局,如何在新媒体、新技术有可能带来的危机中育新机等的相关论述都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也为世界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中国范式。

(2)研究客体领域进一步拓宽。随着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传播研究的对象和领域也呈现出进一步拓宽的发展态势。比如说以往网上商品交易、电商等等之类的交易行为是没有被纳入到传播学研究视野的。而近年来,特别是2020年以来,由于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以往一向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网上交易行为不仅被“阳春白雪”的主流传媒的主流从业者如电视媒体的当红主持人视为“扬名立万”的新选项,而且也被纳入到传播学研究的新领域范畴。比如说“电商直播”“网上购物”等等的研究就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值得拓展的领域。笔者在“中国知网”键入“直播带货”就找到了一千多篇相关文章。

(3)研究主体学术交流及相关学术传播的渠道進一步拓展。从以往的以真实物理时空中面对面交流为主,进一步拓展成线下与线上混合甚至一度以线上的沟通与交流为主的交往模式和传播模式。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部分原因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使得相关行为主体不能在线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等所致,但实际上也可以视为是一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相关研究主体沟通与交流渠道的进一步拓展。一开始的时候线上的沟通与交流可能确实属于无奈之举,但有沟通毕竟要好于无沟通。鉴于全世界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态势,这种线下与线上混合甚至以线上的沟通与交流为主的交往模式和传播模式可能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进而可能会固化为一种新模式。

(4)研究理念的进一步更新。近年来,基于外部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新闻传播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的传播理念和传播判断,比如说针对5G时代的到来,在以往“传播介质有限”的基础上提出了“万物皆媒”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泛媒介论”;针对十八大以前中国本土新闻传播领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化外之地”和“化外之人”的现象,提出了“党性的普适性”,要求所有的信息包括以往一向忽视的广告信息传播都要讲究导向,形成了“全导向论”;针对现在的传播已经由以往的只是由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传播变成了所有的人都可以参与传播的现实,提出了“泛传播主体论”,等等。

(5)研究学科的进一步增加。近年来由于各种交叉理论的大量引入,使得新闻传播研究的相关学科不断增加,出现了不少新的边缘学科,比如将传统的新闻传播学与新兴的大数据统计学等杂交形成了一门新的传播学科“计算传播学”。所谓“计算传播学”是指由数据驱动,借助人工智能及其他计算方法分析传播现象的学科;再比如,将脑神经科学与传统的新闻传播学结合起来,就出现了认知神经传播学,该学科从认识论层面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和视角,等等。这些新兴传播学科的问世使得传播学研究的大系统中又增加了不少新的子系统,这对于新闻传播学研究是一个新的拓展和新的发展。

(6)研究视野进一步宽广。进入新阶段和新常态的中国,有思想、有作为的传播学研究工作者开始自我唤醒,学术视野开始进一步拓广,这种拓广是从“对内”和“对外”两个维度进行的。所谓“对内”是指要从以往的对于国外传播学研究的亦步亦趋转向思考中国本土丰厚的广义的传播学研究的历史传统,比如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予敏提出传播研究应“以中国为方法”;所谓“对外”是指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对以往的国外经验和范式进行批判式扬弃与发展,从美式全球化发展到新式全球化,如国际华莱坞学会主席、浙江大学教授邵培仁先生提出的新世界主义媒介理论等等。

(7)研究方法的进一步丰富。“方法”对于“目标”的达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研究方法是运用智慧进行科学思维的技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些“智慧”与“技巧”虽然有变化,但基本上都属于“外延”的拓展,而往往忽略了“内涵”的“深挖”,借助无远弗届、无所不能的互联网,以往的传播学研究方法被赋予了新的与时俱进的内涵,比如说,“问卷调查法”是许多人都熟悉的,但“网络数据爬虫”却属于比较新鲜的事物,借助后者,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进行数据的挖掘与呈现,再比如“内容分析法”也是许多人都熟悉的,但“词频、词云分析”却属于比较新鲜的事物,借助后者,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进行社会语义网知识图谱分析。

三、全新语境中提升科研能力的相关建议

在认真观察我们所面临的全新语境的基础上,笔者对于如何在全新语境中提升科研能力提出以下九点建议:

(一)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整体性思辨能力。所谓整体性思辨,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树立大局意识”。这种思辨至少有以下两个维度指向:其一是指向时间,其二是指向空间。从时间的维度看,所谓整体性思辨,就是要建立一种历史的眼光,要充分了解在你之前所有的先辈们,他们在同一研究领域乃至相关研究领域所做过的类似的工作。18世纪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曾经说过一句话,说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际上就是树立了一种历史的眼光;从空间的维度来看,所谓整体性思辨,实际上就是要不仅仅局限于你自己所在的小的空间,就是从你所在的部门,拓展到你所在的单位,你所在的城市,你所在的行业,你所在的国家,乃至你所在的世界。就是要借助全域的眼光来看待相关的研究,这样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古人所说的“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横向性思辨能力。如果说“整体性思辨”是为了相关行为主体通过历时性和共时性视角寻找到自己的“坐标点”的话,那么“横向性思辨”则是为相关行为主体寻找“参照系”。这里所说的“参照系”中的“参照”,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人的“参照”,一个是物的“参照”。前者是指相关行为主体应非常敏锐地观察并且注意到你的“左邻右舍”,也就是和你处在同一学科、同一研究领域的其他相关行为主体,是否在从事和你相同或相近的研究工作;所谓“物”的“参照”,就是要用社会学所说的“共时性”的眼光,选取一个横断面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对你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作相对静态的研究,当然,这种相对静态的研究是建立在我们前面所说的整体性思辨的基础之上的。

(三)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反向性思辨能力。所谓“反向性思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做翻案文章”。这种行为至少有两种语义指向:一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就是“你说往东,我偏说往西,你说打狗,我偏说骂鸡”;另外一种是有理有据的反对。前者只适用于泼妇骂街和西方的某些政客对待中国的华为公司的5G技术等,而后者才是从事科学研究应有的态度,恰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那样“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反向性思辨包括但不限于“路径反向”“手段反向”“起点反向”“工具反向”等。

(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分解性思辨能力。“分解性思辨”是指一种对研究对象进行科学分离或分解,使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从复杂现象中暴露出來,从而使研究者能够厘清研究思路,抓住主要矛盾,以获得新思路或新成果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被一些先行者们所采用,比如,成语故事中的“曹冲称象”就是采用的“分解性思辨”方法进行的。“分解性思辨”的实施路径是“化大为小”或“化整为零”。具体来说就是将原本不容易分析或计量的事物拆分成相对比较容易计量或分析的事物,从而达到“曲径通幽”之目的。在进行分解性思辨的时候,应特别注意处理好“大”与“小”、“零”与“整”、“分”与“合”之间的关系,要知道,“分”只是手段,对所“分”之物进行整体性把握才是目的。

(五)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跳跃性思辨能力。“跳跃式思辨”(Jump Thinking)是指一种不依逻辑步骤,直接从命题跳到答案,并再一步推而广之到其他相关可能的一种思考模式。这种思辨模式初看起来似乎“不按牌理出牌”,但是,实际上是有其内在逻辑的。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实施路径,一是横向跳跃,二是纵向跳跃,三是横向加纵向混合式跳跃,四是不同层面的跳跃。从某种意义上说,“跳跃性思辨”还是属于“发散性思维”的一种。此前,人们往往认为这种思辨模式只适合于文艺创作,不太适合逻辑思维领域的科学研究,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这种类似于“超级链接”的思辨模式开始被广泛引入到以逻辑思维为特点的科学研究中来。

(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组合性思辨能力。“组合性思辨”又称“联接性思维”或“合向性思维”,是指把多项貌似不相关的事物通过想象加以连接,从而使之变成彼此不可分割的新的整体的一种思考方式。这里需要特别加以说明的是,“组合”后形成的“整体”并非是其组成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里所说的“组合”实际上就是要找出看起来不相关的事物之间的某些关联性,对想要组合的对象进行拓广思考,多方位、多角度探索对其进行组合的可能性。组合,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一种创新。比如,电视+电话=可视电话;飞机+飞机库+军舰=航空母舰;手枪+消音器=无声手枪;自行车+电机+蓄电池=电动自行车。

(七)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灵感性思辨能力。所谓“灵感性思辨”是指文艺、科技活动中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不用平常的感觉器官而能使精神互相交通,亦称远隔知觉,或指无意识中突然兴起的神妙能力,或指作家因情绪或景物所引起的创作情状。灵感的产生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往往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灵感思维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创造性等特点,灵感思维是三维的,它产生于大脑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再加工,储存在大脑中沉睡的潜意识被激发,即凭直觉领悟事物的本质。灵感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如果不能及时抓住随机产生的灵感,它可能永不再来。

(八)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虚拟性思辨能力。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人类生存的环境变成一种虚拟化的实践,这种虚拟化的实践对现实中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所谓“虚拟性思辨”是指适应无所不在的虚拟空间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是以自我为实点参照,以大脑为初始虚拟折射平台,以网络信息为外部虚拟折射平台的思维过程。它具有超越现实性,是一种既指向可能的可能性,又指向不可能的可能性的思维活动,既是现实性思维活动的历史延续,又是现实性思维活动的时代创新。

(九)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辨能力。所谓“批判性思辨”(Critical Thinking)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既是思维技能,也是思维倾向。人们一般认为,批判性思辨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但实际上早在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思辨就已经存在,孟子就曾经多次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其后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先后涌现出了很多具有批判性思辨的优秀人物。这里需要特别加以说明的是,“批判性思辨”中的“批判”只是手段,绝非目的,它相当于“过河”的“桥”或“船”,正像人们不能永远呆在“桥”上或“船”上而不去到“彼岸”一样,切不可为了“批判”而“批判”,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破”永远都应该为“立”服务。

注释:

①习近平:《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8-06/23/c_1123025806.htm,2018年6月23日。

②《美国主流媒体公布拜登当选,多国领导人祝贺》,腾讯网,https://new.qq.com/rain/a/20201108A03KR300,2020年11月8日。

③柏雪:《别让“内卷化”消磨转变的契机》,河北新闻网,http://comment.hebnews.cn/2020-11/10/content_8199939.htm,2020年11月10日。

④李永晶:《新世界主义:破解民族精神的时代困境》,《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2期。

⑤李娅琳:《全球治理背景下费孝通“十六字箴言”的现实意义》,《荆楚学术》2018年第7期。

⑥《法国“辱教”血案与异质文明对立》,北京青年报官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1998157017797857&wfr=spider&for=pc,2020年10月30日。

⑦《外媒:美国债务将超过其经济规模 年度赤字75年来最大值》,《参考消息》2020年9月7日。

⑧郑欣、朱沁怡:《“人以圈居”:青少年网络语言的圈层化传播研究》,《新闻界》2019年第7期。

⑨据《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的记载,当孙权惧怕曹操声称的百万大军的时候,周瑜用数据打消了孙权的疑慮,他说:“主公因见操檄文,言水陆大军百万,故怀疑惧,不复料其虚实。今以实较之:彼将中国之兵,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袁氏之众,亦止七八万耳,尚多怀疑未服。夫以久疲之卒, 狐疑之众,其数虽多,不足畏也。瑜得五万兵,自足破之。愿主公勿以为虑。”

⑩详细请参见《百度百科》“互文”词条,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92%E6%96%87/189757?fr=aladdin。

详细请参见《百度百科》“意境”词条,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4%8F%E5%A2%83。

《4000多万网友变身“云监工”,半夜不睡觉看武汉修医院!》,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369515255_398131,2020年1月30日。

刘庆振、钟书平、牛新权:《计算传播学:缘起、概念及其计算主义视角》,《西部学刊》 2019年第8期。

喻国明:《认知神经传播学:范式创新与研究框架》,《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吴予敏:《传播研究应“以中国为方法”》,《教育传媒研究》2020年第6期。

邵培仁:《传播学研究需要新世界主义的理念和思维》,《教育传媒研究》2018年第2期。

详细请参见《百度百科》“组合思维”词条,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B%84%E5%90%88%E6%80%9D%E7%BB%B4/9672922?fr=aladdin。

详细请参见《百度百科》“灵感”词条,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1%B5%E6%84%9F/18583。

猜你喜欢

变局语境应对策略
苏城校长从容应对“变局”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宽容、狭隘与帝国兴亡》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跟踪导练(三)2
因应变局 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