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人语(1)

2021-02-22李洋

艺术广角 2021年1期
关键词:数字图像洛特球体

李洋

本文所访谈的对象德国哲学家彼得·斯洛特戴克(Peter Sloterdijk)是当今欧洲最活跃、最多产的文化理论家,被认为是继海德格尔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德国思想家之一。斯洛特戴克的哲学代表作是《犬儒理性批判》(1983),在完成这部富有争议的作品后,他连续出版了《气泡》《球体》《泡沫》——“《球体》三部曲”,提出了具有生态哲学色彩的“球体学”体系,主要关注现代性条件下如何定义人的存在,重新思考孤独、困惑、无根等典型的现代性主体体验,斯洛特戴克认为,现代性与后启蒙时代的主体危机本质上是一场“球体学危机”(sphereological),即人类栖居其中几千年的“薄膜”逐渐破坏,以及人类为了提供意义、躲避非人外表而创造的共享空间的破裂。他反对那种认为现代性主体是孤立存在的观点,他以“与之共存”(being-with)来理解“存在”的意义,这种“与之共存”是一个可包容的“球体”的一部分。“大气”则被他理解为一种共存关系的象征,是一个共享的空间,大气是一种生存环境,也是一种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是对文化的一种生态理解。

本访谈发生在2005年,后收录在2016年出版的《图像与视野——关于大气视觉的实验》访谈文集《选择性夸张: 对话与访谈(1993-2012)》(Peter Sloterdijk, Selected Exaggerations: Conversations and Interviews, 1993-2012, Cambridge: Polity, 2016.)。访谈人为学者蒂姆·奥托·罗斯(Tim Otto Roth),是“图机一体”计划的发起人,这篇文章主要围绕图像问题展开。斯洛特戴克从“球体学”的大气理论重新思考图像的本质以及图像生产问题,他首先谈到图像在其学术思想中扮演的角色,尤其指出如何看待数字图像的本质、传统图像与数字图像之间的差异,以及当前图像生产环境中的信任问题等。斯洛特戴克认为,“图像”的诞生是一个哲学上的抽象过程,它源于人类从连续的视野中“切割”出图像,图像的历史就是一个把可识别的形式从现實中切割出来的历史。作为“图像”的图像只构成了可视物的一个子集。在近代以来拓展视野的历史进程中,人类追求不断祛除遮蔽,将不可视物带入可视范围之中。这种可视化的一般程序,是一个“展开”(unfolding)和“外翻”(outfolding)的过程。人类所采用的图像策略建立在不断将身体与它的大气剥离开的基础上,这便是传统的图像制作与观看方式。在斯洛特戴克眼中,这种方式是对柏拉图思想的误读。在柏拉图的理论中,世界的身体拥有一个灵魂,灵魂如一个外壳般包裹着身体,宇宙这一最大的身体也不能没有它的外壳。斯洛特戴克将这视为对大气规则的承认,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大气理论。他认为,今日图像世界正在发生的巨变,是图像的原始主义正在终结,曾被剥离的大气正在重新出现,这便是他所说的“气象学”(meteorology)或“大气学”(atmospherology)。

此外,该访谈还谈及图像生产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图像与技术的关系。斯洛特戴克认为,现今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依赖于与机器的共存,我们应该在一种信任的气氛中拥抱这种“超级复合体”(hyper-complex)的图景。

猜你喜欢

数字图像洛特球体
越来越圆的足球
计算机生成均值随机点推理三、四维球体公式和表面积公式
丛林里的嗜血小恶魔
数字图像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转型研究
福尔摩斯·斑点带子(下)
一种对矢量地图的理论研究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驱动教学实践
数字图像取证
舞惑
脑筋急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