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情话语:中国电影的资源、方法与问题

2021-02-22谢建华谭光辉薛晋文谢波李阳

艺术广角 2021年1期
关键词:言情话语文艺

谢建华 谭光辉 薛晋文 谢波 李阳

写实和言情一直被视为中国文艺的两大传统。作为一种传统,言情文艺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传统戏曲、才子佳人剧、历史演义、地方曲艺、通俗小说,社会言情文本蔚为大观;作为一种话语,言情是个极富弹性的文类,爱情不仅可以勾连历史、政治、科幻、神怪,也可融合侦探、武侠、教化、批判,成为兼具启蒙、娱乐和意识形态唤醒功能的流行文化机器。

回溯中国电影史不难发现:言情在中国电影中有一条传承与再构的线索,存在复制、吸收、转化和更新的痕迹。在时间线上,中国电影诞生初期,恰是通俗文艺滥觞之时。20世纪初欧美言情翻译热,鸳鸯蝴蝶派小说和社会批判小说的繁盛,及至三四十年代流行的抗战通俗小说,均是儿女私情夹带政治革命教义,社会罗曼史写作不绝如缕。中国电影对通俗言情文艺的接收,不仅体现在言情作家对电影创作的介入,也体现在言情方法、形式对电影叙事的滋养。百余年来,爱情既是文人趣味的“装饰色”,亦是寓教于乐的“万能药”,电影创作者往往以家庭为中心,以爱情离合聚散为轴线,通过煽情和猎奇宣扬政治理念、激发革命意识、进行社会动员,形成了“以社会为经,以言情为纬”的创作经验。如果我们细致对照同时代的小说、戏曲与电影,就会发现:才子佳人剧透过故事前后附录的序、跋、题词、读法、凡例等介入故事運作,通俗小说不时穿插的规训教化意味的讲话、致辞,如同左翼电影、健康写实电影的特定字幕、台词或解说,反映了言情这条重大动脉在电影、文学和其他艺术领域发挥的重要影响。

因此,“言情”不仅标示一种文类风格,更指向知识方法、感官符号、社会情境的编码形式,以言情话语观照中国电影的传统脉络、社会功能和美学特色,将对中国电影的情感论述提供宽广的对话余地。话语是一种复杂的符号与实践,我们可以透过它进行社会再现、情感动员、思想启蒙,在启蒙和教化的混合中复制流行。以话语考察为主要研究中国电影的方法,需要梳理言情话语递变的现代化历程,考察话本、鸳蝴小说、近代报刊等言情话语生成的语境,考察言情电影作为都市文化与现代通俗媒体、印刷业等的关系;厘析言情话语生成的系谱,着重考察“自由恋爱”话语在电影叙事中的生成与转折。总体上,将“恋爱”问题化,发展出一系列与此相关的关键词、观念史、政治、性别、文化、社会意义的知识信息,总结言情作为中国电影的革命启蒙话语、风俗知识话语、艺术文类话语、社会动员话语,如何透过生产传播与大众消费想象,转化为一种稳定性的思维概念,形成一种在情感上的认知与实践。

具体来说,这些问题包括:

一、中国电影言情的文艺资源是什么?电影里有没有类似“林白”和“希代”“万盛”那样的出版社推手?有没有类似琼瑶和当代网络言情写手那样的编剧或导演?他们对中国电影言情经验的行程起了什么作用?

二、中国电影是否存在基本的言情模型?这些模型在电影创作中如何改造、流变?都市文化、战争等时代因素对通俗小说言情话语有何影响?言情内容有何承继或变化?言情如何被不同的社会时事、主题收编?通俗流行的“社会言情”故事如何在审美中实现情理转化?人物关系模式如何演进递变?当前主旋律电影中饱受诟病的爱情戏与此问题有何关联?

三、中国电影的言情传统与中国电影民族化有何关系?联系台港电影、文学的创作实践,如何分析言情在两岸文艺发展中的文化基因和现实变异?言情在今天的两岸三地又是如何发展转化的?作为一个重要的话语、方法,言情如何与欧美进行互动、对话?

猜你喜欢

言情话语文艺
画与理
1942,文艺之春
“言情”的概念史和“言情”故事的特征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写给失踪者的信》获言情作协大奖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艺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