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家统编高校思政教育视频教材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刍议
2021-02-22宫伟
宫伟
【內容摘要】本文提出了建设国家统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频教材的构想,阐述了建设国家统编高校思政教育视频教材的指导思想、原则、实施规划及管理和评价方式,论述了建立国家统编高校思政教育视频教材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并指出了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国家统编;高校思政教育;视频教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理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建设国家统编高校思政教育视频教材,①并纳入课程体系,形成“理论课+视频课+社会实践课”课程体系的构想,是推进思政教育供给侧改革、改进传统的思政教育教学不平衡、不充分的模式和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途径。
一、建设国家统编高校思政教育视频教材构想的提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矛盾是理论高深,内容枯燥,形式老套,远离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需要以及现代接受知识的方式方法,亲和力差,抬头率低。被形象地描述为“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够时尚。这些问题需要顶层设计,需要从教育供给侧改革入手。建设国家统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频教材构想,是从以下几方面的需要提出的。
(一)乃是引视频“源头活水”,融化以往某些思政教育理论“高冷”的需要
视频虽然从电影、电视发明至今也就是百余年历史,但由于它是集视觉、声音、文字于一身的综合艺术,除了娱乐功能外,还具有教化作用,所以在科学知识普及、思想理论传播、意识形态舆论宣传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今时代,作为活跃的大众文化,视频能够影响社会思考,引领审美风尚,雕琢人们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作、生产了一大批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身的视频精品。如电影《战狼2》、电视剧《黄大年》、大型电视文化类栏目《开讲啦》《中国正在说》、电视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等,这些视频作品都蕴含高校思政教育元素,充满正能量,体现了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其所独具的综合艺术形式,正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感染力和亲和力的妙方良药,是有助于融化某些思政教育理论“高冷”的源头活水。
(二)乃是新时代网络化、视频化学习方式变革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传播正朝着移动化、视频化趋势发展,这必将促使人们的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深刻变革。近百年来,人类从“读文时代”到“读图时代”再到“视频时代”,信息载体的迭代速度让人瞠目,而每一种新载体都必然对文化进行再创造,用新的媒介语言进行创新表达。传统课堂的二元结构是“众师讲一课,很难都叫座”,容易造成师资的浪费。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和视频艺术将顶尖名师、专家学者讲的课编辑制作成视频教材供全国高校使用,形成“名师一人讲,好课共分享”的局面,既节省成本,又可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自2008年开始,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共同策划制作播出的《开学第一课》,是全国中小学生同时上的思想品德公开课,2020年的主题是“中华骄傲”:钢琴家郎朗与机器人比拼钢琴演奏,主持人现场与《战狼2》导演、演员吴京远程视频,96岁的著名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许渊冲倾情讲述,全国近2亿中小学生共享这档优质教育资源,反响强烈,并获得了极佳的教育效果。《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将晦涩难懂的汉字元素用视频艺术打造成“秀色可餐”的文化视觉盛宴,掀起了国学热。这些都是新时代网络化、视频化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成就。
(三)乃是补齐校园文化短板,构建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舆论场的需要
我国每年都会生产一大批具有先进文化思想和艺术感染魅力的视频作品,像宣传党的十九大系列电视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辉煌中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等,在中央电视台以及各大卫视播出,上亿观众通过收看全面了解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深受教育和鼓舞。然而电视节目信号覆盖在高校却往往形成死角,使得重大理论宣传在高校容易形成“灯下黑”。虽然通过网络或手机可以观看,但是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网络学习呈现自由散漫状况,还没有形成关注政治的自觉,更主要的是相关高校没有把上述视频片作为“教材”或“参考教材”纳入课程体系,开展系统化、常态化、课程化学习的硬性规定。另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虽然有电影校园院线、大学生电影(电视)节、大学生艺术节等进校园活动,但由于时间不固定,内容缺乏系统性且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不紧密,同向不同步,同频不共振,使这些活动处在流于形式的尴尬局面。
(四)乃是通过视频作品开阔大学生眼界、延伸其社会实践时空的现实选择
现代大、中、小屏幕,使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于方寸之间走遍天下,可以改变时间和空间,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进而开阔眼界,探寻奥秘,揭示规律,在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中架起桥梁,视频中的纪录片、电视节目(栏目)等在这方面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五)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传播的战略需要
视频不仅是一种休闲娱乐形式,更是承担着国家形象传播、国际文化交流、历史文化解释等与国家文化战略密切相关的核心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几十年的探索和成功实践,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具有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虽然中国知名大学在2014年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原理等内容的视频课程推送到网络视频慕课平台,但在网络媒体和国际政治舞台,由于信息传播不对称,以及传播方式、语态、语境国际化等方面的原因,发出的中国声音难以主导舆论、影响世界。中国要想走进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央,当务之急是用视频这个综合艺术呈现形式和符合国际化传播规律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用真实的影像和事例全面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实践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所以在建设国家统编思政教育视频教材过程中,制作符合国际交流和传播的国际版,作为高等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外交流传播的全新形态,一方面将它们交流到世界各地学科、专业相近的高校或科研院所,让国际理论界专家学者通过视频看到真实的中国,为近年来悄然兴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热潮提供中国经验和范例;另一方面可以供在我国高校的外国留学生、外籍教师以及专家学者学习和欣赏,使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展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久不衰蓬勃发展的生命力。
二、如何建设国家统编高校思政教育视频教材
(一)指导思想和总的原则
高校思政教育视频教材的编辑制作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以思政教育教学大纲为重要依据,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充分发挥视频艺术和技术优势,运用优秀视频作品中的鲜活素材,创作编辑成融思想性、艺术性、可视性、趣味性于一身的高校思政教育视频教材,逐步构建纸质教材、视频教材、社会实践相互联系又互为补充的高校思政理论教育教学新格局。
(二)国家统编高校思政教育视频教材建设的规划实施
视频教材可分为两个系列,一个系列是按照教学大纲和课程主体独立成章(节)而制作编辑的主体课程视频教材;另一系列是作为思政教育教学辅助或参考的视频教材。具体可分以下四大类进行建设。
1.原创类。在现行教材课程中遴选有关历史、政治、文化事件的章、节,运用视频的艺术创意、理念,以及先进的视频技术,借鉴文化类电视栏目《开讲啦》《超级演说家》模式,采用“顶级名师主讲+专家、学者评论(辩论)+学生观众互动(线上线下)”形式,邀请国家级教学名师、著名文化学者、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某领域有深厚造诣的成功人士做主讲或评论嘉宾,制作编辑出理论演讲精彩,演播室艺术呈现,台上台下遥相辉映,观赏性和吸引力强的视觉佳作。例如复旦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青年教师陈果讲课的视频在网上爆红,转发量超过3000万。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基础课程,但陈果却用自己的方式,在课上与学生谈人生、谈爱情、谈孤独,将这门课上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北京等地也正在组织录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品课,但形式上基本局限在课堂录像形态,内容上各地有重叠,主讲教师层次不一。为此需要由国家统一组织,集全国顶尖名师、专家、学者,用最优化的视频艺术形式,创作、编辑、制作成高校思政教育系列视频教材,以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2.编辑类。寻找与思政教育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视频素材,重组、编辑成视频教材,像五集党史纪录片《重生》与现行教材《中国近现代简史纲要》,阐述历史事件都极其吻合(1921—1949),该纪录片史诗般的艺术呈现,相比传统的二元课堂方式有着无可比拟的艺术冲击力和感染力。同时,像《中国正在说》《开讲啦》《我是演说家》等电视文化类栏目中的一部分内容与思政教育内容不谋而合,可以截取这部分内容编辑成视频教材。例如“形势与政策”一课,讲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部分,可以剪接《战狼2》的精彩片段(电影以中国军舰也门撤侨为原型创作)+北京卫视《中国故事大会》节目中中国海军第19批护航编队、潍坊舰政委范冠卿真情讲述赴也门执行撤侨任务中,自己亲身经历的紧张又感人的细节故事(该讲述中穿插了真实的视频资料)+现场嘉宾张凯丽、张召忠等的所感所悟+课后讨论+观后感。这样的视频教材和课程要比传统的教学给学生打下的烙印要深刻的多。
3.教参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将改革进行到底》等七部系列政论专题片,用视频形式全景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成就;32集大型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紧紧围绕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主题,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为叙事线索,撷取党史上数十件大事,用“讲故事”“析事理”的手法,深刻展现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历的“寻梦、追梦、筑梦、圆梦”之路,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
大型电视纪录片《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以及《辉煌中国》等作品,在题材和内容上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高校思政教育课都有交叉、叠加,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增强热爱祖国、建设国家的情怀都具有极强的帮助作用。
中央电视台《出彩中国人》第三季的舞台上出现的一群平均年龄超过72岁的老人,他们来自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这些老人中有中国第一代大飞机的副总设计师,有将一生奉献给大漠戈壁核试验基地的将军,他们都曾经在不同领域取得辉煌业绩,是为国家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学者。他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都贡献给祖国,当他们在现场讲述不平凡经历,并用发自内心对祖国的爱真情演唱《我爱你中国》时,现场观众无不潸然泪下为之感动,心灵受到洗礼。全体起立,用雷鸣般的掌声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再如塞罕坝人不屈不挠几代人执着绿化让沙漠变成绿水青山;“天眼”总设计师南仁东、海外归来报效祖国的科学家黄大年;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世界等等感人事迹和骄人成就,都在电视文化类栏目、新闻专题片以及政论、文献电视片中展现出来,整理、归纳、筛选这些具有教育意义或借鉴内容的视频素材或作品,作为思政教育教学参考类视频教材纳入课程体系,设置一定的课时按照教学进度进行定时定点播放,通过组织集中观看、集中讨论,写观后感等系列活动,使大学生长期在优秀视频作品的浸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真正使先进思想文化常驻大学校园,形成与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同向、融为一体的育人氛围,用制度化、课程化消除电视理论宣传覆盖“死角”,补齐校园文化建设短板。
4.媒资类。可以建立思政教育教学课程视频资源库、案例库,与思想政治教育名师在线、网站、微信、手机客户端、網络公开课等新媒体新技术接驳,根据不同课程要求,编辑创作视频教材供高校使用。
(三)建立一套全新的思政教育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
视频课堂教学采取“视频片播放+评论+观后感”的基本模式,根据教学大纲将效果评估、考试纳入思政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整体框架之中进行管理。视频课程可根据思政课总的教学要求、理论课对知识点的考查标准等给予综合评价,也可以视具体情况,对视频课程讨论、观后感进行单独评价,并将结果纳入学分管理。
三、建立国家统编高校思政教育视频教材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
国家统编高校思政教育视频教材的建立,需要站在党和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体现国家意志,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统一性。需要调动全国顶级专家、学者、名师等智库资源、运用最优化的视频艺术和技术手段,建设理论观点准确且通俗性表达、名师精彩演讲且有现代气息的视频教材。需要搞好顶层设计,要在国家立项并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制定视频教材的课程标准和技术标准,向社会公开征集作品,以广泛吸引影视文化传媒机构的积极参与。通过公平竞争优中选优征集到水准高的视频教材,并不断以新媒体、新技术、新的艺术形式改进更新视频教材。高校要积极推进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在软、硬件配备、场所提供,课程结构调整、教学的组织管理等方面给予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思政课从传统二元教学结构向“理论课+视频课+社会实践课”的立体模式转变;教师从传统课主讲人向视频课主持人的角色转变;由学科专任教师向学生人生导师的转变。
四、建设国家统编高校思政教育视频教材需要注意的两个倾向
一是在策划、制作视频教材时,要避免泛娱乐化倾向,即为了形式创新而牺牲了思政教育本身的主题和内涵。思政教育课,可以通俗但不能庸俗,这是由思政课的目标和性质所决定的。它要实现对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有效引领,视频教材是为了理论和思想服务的,思政课是知识教育更是认同教育。要充分运用现代表达方式,将理论知识通俗化、趣味化,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确保学生喜闻乐见的同时,让他们学有所思、学有所感、学有所得,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二是要摒弃陈旧的思想观念,以新思维、新手段、新技术,用最佳的创意编辑制作出精品视频教材。要坚决克服传统电教模式、课堂录像的大头像一贯到底的做法;要按照视频作品的高标准,在内容策划、环节设计及互动方面下功夫,充分运用视频的艺术形式、技术手段,借助视频画面语言以及灯光、舞美、音响等优势,结合新媒体等网络技术手段,使其成为融理论性、可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视觉盛宴,以提高思政课的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
注释:
①“視频”原本是广播电视的一个专用技术名词。当下,“视频”在网络时代是指以各种格式传输的动态影像。文中为统一称谓和概念,用“视频”替代“影视”(作品、文化、艺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