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思政”的内涵、体系构建与实践

2021-02-22王巧玲周彤谢永宪姜素兰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王巧玲 周彤 谢永宪 姜素兰

[摘要]“学科思政”是“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深化,并与之相辅相成,是学校思政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科的发展与建设天然具有育人属性。以学科的知识形态、活动形态、组织形态为框架,系统阐释“学科思政”的内容体系和实现途径,并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对具体实现途径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学科思政;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G 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310(2021)01004005

Connot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Disciplines”

Wang Qiaoling1, Zhou Tong2, Xie Yongxian1, Jiang Sulan3

(1. College of Applied Arts and Science,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China;

2.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fice,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China;

3. Archives & History Museum,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China)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disciplines” is the deepen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all curricula and majors”. It is an organic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s naturally have the attributes of educating people.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lains the content system and realization approach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disciplin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form, activity form and organization form of disciplines, and takes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 further the discussion on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way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disciplin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all curricul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eeall education

1“学科思政”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

多次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实现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提出了战略性意见,即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与工作体系。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1]。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2]。

由此可见,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学科体系是高校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单元之一。然而,通过查询中国知网数据库,目前有关教育改革的研究对“学科思政”的关注极为有限。在高校的相关实践中,因理论研究的缺乏,“学科思政”一般只是作为支撑“三全育人”的一个概念,而缺乏具体的内容。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内涵、内容体系构建及其实现途径3个方面,并结合北京联合大学的相关实践来深入讨论“学科思政”的问题。

2“学科思政”的内涵

“学科思政”是由“学科”与“思政”组合而来,属于偏正词组。该词组的中心词为“思政”,源自“思想政治教育”的缩写,限定词为“学科”,即依据学术性质而划分的专门知识科学门类。因此,从字面上来解释,“学科思政”就是以学科为载体的思政育人模式。

但“学科思政”的内涵远比其字面意义更丰富和深远。学科之所以能作为思政育人的载体,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科发展建设的过程与结果天然具有育人属性。学科的发展建设是专业知识发现、积累、传承、传播和创新的过程,教育则是推进该过程发生的重要动力和催化剂。教育不仅具有选择学科的功能,而且还有创造学科的功能[3]。学科所包含的专业知识并非只有所谓的客观知识,还有与客观知识密切相关,甚至无法分割的精神、情感、思想和价值选擇,而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立德树人最为关注的教育内容。

综上所述,“学科思政”就是指立足学科的特点、优势和使命定位,将学科中所蕴含的符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需要的精神、情感、思想和价值选择等元素,融入学科的发展建设过程中,使“学科”成为“思政”的有效载体或平台,让“思政”为“学科”注入“灵魂”或“活力”,从而实现学科育人与思政育人的有机协同和相互促进,形成创新的学科育人模式。

因此,对于“学科思政”的内涵,绝不能仅从字面上来理解,因为一旦进入这种误区,“思政”就容易被理解为学科育人的“额外负担”,导致在“学科思政”中受益的只有“思政”,而没有“学科”。

3“学科思政”的内容体系构建

3.1“学科”的外在表现形态

“学科思政”既然以学科为载体,其内容体系的构建必定依赖学科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外在表现形态。很多学者都对学科的外在表现形态进行了相关讨论,概括起来,目前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宣勇等(2002年)将学科概念界定为:由学者们依赖于一定物质基础围绕知识进行的创造、传递、融合与应用的活动所组成的组织系统,是一个实在存在的具有组织形态的学术组织系统[4]。孙绵涛等(2007年)对学科的本质作了阐释,认为学科不仅是知识形态,也是活动形态和组织形态,学科是由这3种形态组成的统一体[5]。肖楠等(2010年)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第一,学科是知识形态与组织形态的结合体;第二,学科发展在本质上体现为学科知识与学科组织的“两态”互动[6]。阎光才(2011年) 在讨论学科建构逻辑的基础上,提出学科不过是一种人为的建构或者说人类为了便于自我认识世界而建构起来的系统知识分类体系与规范[7]。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学科作为一种专门的知识分类体系与规范,其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知识、活动和组织3种表现形态。其中, 知识形态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结果,亦是后续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起点,活动形态可视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途径,组织形态则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保障。或者说,学科的知识形态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永恒追求,而活动形态和组织形态是拓展学科知识的重要手段。

3.2“学科思政”的内容体系

3.2.1知识形态的“学科思政”

学科的知识形态指学科是由有一定逻辑联系的知识范畴所组成的知识体系[5]。知识是人类经验的积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知识是围绕特定的研究对象形成的知识集合,是

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知识或学问的门类[8],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在学科育人中,学科知识属于形而下的教育元素,而价值观层面的内容相对于知识而言,则属于形而上的教育元素。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形而下的知识,却忽略形而上的价值观,培养出来的很可能是“知识化”的人才,而非“文明化”的人才[9]。知识形态的“学科思政”,要求在学科知识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且要用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熏陶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道德素养与文化素质。

3.2.2活动形态的“学科思政”

学科的活动形态是指学科主体在特定知识领域中持续开展观察、实验、实践、思考和传承的活动过程。学科知识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积累的,是主客体互动的结果,学科活动是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或前提。学科活动的本质是通过持续的探究,寻求解决人类社会发展相关问题的有效方法;学科知识的持续传承则为人类不断积累、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提供了无限空间。

在学科育人中,学科的活动形态主要是相关主体在各个层面利用各种方式开展的与学科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创新有关的研究性实践活动。活动形态的“学科思政”,要求在学科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相关的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更要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探索、勤于钻研和乐于奉献的科学精神。

3.2.3组织形态的“学科思政”

学科的组织形态主要是指学科主体以知识和活动为纽带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组织状态,即以知识的发现、积累、传播和创新为基础所形成的学科队伍,诸如院、系、所、项目团队等学术组织。学科知识所具有的精神、情感、思想和价值选择等思政属性是通过学科组织中人的活动的对象化而实现的, 是人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学科活动的对象而产生的[5]。

在学科育人中,学科的组织形态主要表现为科研院所等研究平台的搭建、学科与硕士点的设置、研究方向的凝练、研究团队的组建与建设等。组织形态的“学科思政”,要求在学科组织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做好科研团队的结构建设和科研平台的硬件建设,而且要重视团队的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让学科育人成为团队成员的自覺选择。

4

“学科思政”的实现途径及实践探索

在学科层面落实立德树人,必须有意识地将学科特有的精神、情感、思想和价值选择全面融入学科的知识、活动和组织形态之中。北京联合大学早在2017年初就开始了相关实践探索,并以“课程思政”作为起点和重要抓手,经历了从“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再到“学科思政”的探索路径[10]。因此,本文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对“学科思政”的具体实现途径进行深入探讨。

2017年11月,北京联合大学在《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2017—2018)》中提出,要充分挖掘和充实各专业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结合专业特点,有机融入本专业的建设内容、方法和载体,贯穿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科研建设等各方面。2020年3月,学校印发的《关于推进专业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2020年)》明确提出,要遵循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内在逻辑,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和专业的行业应用,不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专业思政”建设,探索“学科思政”建设,促进“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一体化体系加速形成。本文将围绕“学科思政”三种形态分别展开阐述。

4.1知识形态的“学科思政”实现途径及实践探索

知识形态的“学科思政”主要通过课程建设和教材(著作)建设两种途径来实现:前者是指在教学设计时对课程内容、方法进行重新挖掘、梳理和认识,将学科智慧、情感和思想等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后者则是指将学科知识所蕴含的精神、情感、思想和价值选择,有机融入承载体系化知识的教材(著作)的字里行间。由于课程和教材(著作)作为学科知识的主要传播媒介,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传播效果直接等特点,因此,在课程和教材(著作)建设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是实现知识形态“学科思政”的有效渠道。

在课程建设方面:首先,将科研成果与行业实践作为课程教学案例的最佳来源,北京联合大学历来重视应用型科研与成果转化,在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中不断融入最新的学科精神、情感、思想和价值选择,持续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新鲜度与思政含金量;其次,“课程门门有思政”被同时落实于学校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课堂教学过程,研究生学科特色课程建设项目将“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列为考核指标之一;最后,搭建不同学科之间研究生课堂教学思政育人经验交流平台,比如,学校应用文理学院7个硕士学位点围绕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开展课堂教学展示与交流,切实提高了学科育人的能力与水平。

在教材(著作)建设方面:学校应用文理学院遵循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不断梳理总结学科发展和行业应用中形成的最新理论与实践,及其背后所包含的精神、情感、思想和价值选择;并将“传播北京文化、讲好北京故事”的内容有机融入其中,出版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优秀教材(著作),为实现知识形态的“学科思政”提供了重要的“源头活水”。

4.2活动形态的“学科思政”实现途径及实践探索

活动形态的“学科思政”主要通过在研究生与本科生的科研活动中有意识地融入学科精神、情感、思想和价值选择来实现。学生

参加的科研活动既包括教委、学校支持的学生和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包括以学科竞赛为表现形式的科研探索,以及在校内外参加的以解决科研问题、完成科研任务为目的的实习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科研活动,不仅可以体验知识的探索过程,感受学科知识的应用价值,而且还可以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并理解科研精神以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在学科活动方面,北京联合大学于2018年11月印发的《关于开展学院“三全育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求,学院教师在教学、科研中能诚实守信,主动向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

学校于2020年6月印发的《关于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2020—2022)》对科技处提出了具体的工作任务,即形成科研育人长效机制,制定科研育人制度,完善科研项目资助体系。

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科竞赛中,有相当大比例的项目是为学生提供综合利用学科知识并创新性解决问题的研究探索实践平台。不过,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科竞赛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学科竞赛的地位和竞赛组织的长效机制在很多高校里并未普及或完全建立。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創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北京联合大学制定了学科竞赛管理办法,明确了学科竞赛的类别、组织与管理、经费管理、奖励等事项,并认可国际性、国家级、市级、校级、院(部)级、行业企业等6个类别的学科竞赛。

4.3组织形态的“学科思政”实现途径及实践探索

组织形态的“学科思政”主要通过在学科组织建设发展过程中有意识地开展“学科思政”相关的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来实现。学科的学术组织主要根据学科的范围和研究方向划分,比如学科点、硕士点、博士点、研究所(基地)、项目组等形式,学科的行政组织主要根据学校的行政管理模式划分,包括学院、系等形式。无论是学科的学术组织,还是行政组织,都可以通过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提升学科组织的思政育人能力,同时使思政育人成为学科组织中每位成员的自觉选择。一般来说,学科的学术组织结合具体的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偏重于通过深挖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两个方面开展思政工作;学科的行政组织则结合政府、教育部门与学校的文件和相关讲话精神,偏重于通过政策研读、榜样学习两个方面开展思政工作。

组织形态的“学科思政”建设以个人的思政进步为基础。

高校教师既是科研工作者也是教书育人者,因此,“教师人人讲育人、人人讲好育人”是组织形态的“学科思政”建设成果的最佳状态。正是在对教师主体地位认知的基础上,北京联合大学提出了“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观点,并将其列为教师育人的三项基本功之一,同时以发挥每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为宗旨,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研讨、实践探索以及长效机制建设活动。除此之外,学校创新性地将新时期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与组织形态的“学科思政”进行了有机结合:《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2017—2018)》提出,教师党支部要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加强党支部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关于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意见(2019—2020)》提出,进一步发挥好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同时,学校还把“课程思政”纳入党建课题立项,定期表彰“课程思政”建设先进党支部。

5结束语

“学科思政”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学科思政”是“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深化,并与之相辅相成,是学校思政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民族发展、国家未来的长期事业,“学科思政”的具体实现更需要在知识、活动、组织三者的框架体系下持续摸索与创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1)[2020-09-01].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911/c1053-30286253.html.

[3]孙绵涛.学科论[J].教育研究, 2004(6):49-55.

[4]宣勇.基于学科的大学管理模式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2(4):45-46.

[5]孙绵涛,朱晓黎.关于学科本质的再认识[J].教育研究,2007(12):31-35.

[6]肖楠,杨连生.学科及其“两态”互动的本质[J].中国高教研究,2010(7):45-48.

[7]阎光才.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科化:知识建构还是话语策略?[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9(4):62-69.

[8]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 现代汉语学习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9]肖楠,杨连生.大学学科文化育人及其四维向度[J].思想理论教育,2011(15):32-38.

[10]韩宪洲.以课程思政推动立德树人的实践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12-14.

(责任编辑白丽媛)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