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背景下北京城市文化活动供需的时空分布特征
2021-02-22孙源涵刘永乐张景秋
孙源涵 刘永乐 张景秋
[摘要]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文化活动逐渐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豆瓣网公布的北京市文化活动信息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核密度分析方法,对比分析北京2019年和2020年城市文化活动供需的时空特征,研究发现:1)北京城市文化活动举办较为集中在6月、9月和12月,从日间时段分布来看,一日内10时、14时和19时为文化活动举办高峰;2)文化活动举办场所与公共文化设施分布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错位;3)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城市文化活动供需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文化活动类型的影响,时间上受事件自身规律的影响,空间上则呈现一定范围的收缩。
[关键词]文化活动;时空分布;供需特征;城市韧性
[中图分类号]G 12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310(2021)01001010
A Study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Supply and
Demand of Cultural Activities in Beijing City unde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vid19
Sun Yuanhan,Liu Yongle,Zhang Jingqiu
(College of Applied Arts and Science,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191,China)
Abstract: With people′s pursuit of a better life, cultural activities have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residents′ daily lif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supply and demand of Beijing′s urban cultural activities in 2019 and 2020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nuclear density analysis, and the data about the Beijing′s cultural activities information published by Douban.com.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Cultural activities in Beijing are mainly held in June, September and Decemb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ay time distribution, cultural activities are held at 10, 14 and 19 o′clock in a day; 2) There is a certain degree of spatial dislocation between the venue of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3) The impact of major public health events o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urban cultural activities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impact on the types of cultural activities. The time is affected by the law of the event itself, and the space shows a certain extent of contraction.
Keywords: Cultural activities;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Supplydemand characteristics; Urban resilience
0引言
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乡居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成为美好生活追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休闲活动明显增多,对文化活动的关注与参与度也逐渐提高。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学者对城市文化研究日益关注。一方面,学者对北京、深圳、上海和广州等地文化设施研究表明,中国大部分城市文化设施的分布都呈现出中心高度集聚,且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各自特点[15],其影响因素聚焦在人口密集程度、交通便利程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57]。另一方面,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议题方面也日益丰富。在研究方法上,利用基尼系数、区(带)别特化系数、区(带)间差异系数对文化设施分布均衡状况进行测算[5];应用 PostgreSQL和 PostGIS 平台对公共文化设施进行了空间分布的分析[4];基于POI数据,利用核密度分析、空间统计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文化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等[67]。此外,空间效益、服务体系和发展策略研究是文化空间的相关研究议题,有学者利用空间句法等对文化设施集中建设的空间绩效进行分析,发现公共文化设施的集中建设具有典型性,对于带动城市发展、激发城市活力和提升城市形象有重要作用,通过公共文化设施的集聚效应带动地区发展[8];有学者利用多指标综合评价、PESTSWOT 分析等方法,对现有文化设施的服务水平、体系进行研究,并提出优化策略[912];有学者基于调查数据和其他国家地区文化发展的经验借鉴研究[13],提出文化设施发展的策略导向及相关实施建议[14];随着互联网文化的发展,有学者基于网络社会视角对文化设施提出了新的规划发展策略[15]。同时,已有对文化设施满意度的研究表明,影响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学历、年龄和性别,而职业对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16],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对大都市社区内不同人群的公共文化设施需求进行了相关研究[17]。
本文基于前人研究,利用豆瓣网抓取的北京城市文化活动数据,关注疫情防控背景下北京城市文化活动供需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对比分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城市居民文化活动的需求影响,以期对北京韧性城市建设的文化赋能提供案例支撑。
1数据与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豆瓣网公布的北京城市文化活动信息,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分析和核密度分析。
通过Python获得豆瓣网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公布的北京城市文化活动信息,进行数据清洗并建立研究数据集,共获取包含活动信息属性在内的有效数据6 721个,其中,2019年度活动4 053个,2020年前三季度活动2 668个。同时,获得2019年位置信息有效的文化活动点3 974个,2020年位置信息有效的文化活动点2 600个。数据集参数主要包含活动名称、活动类型、活动举办日期、活动举办时段、活动地点、活动费用、活动感兴趣人数及想要参加该活动的人数等(见表1)。
根据活动性质,将文化活动分为爱心公益、电影宣传、读书交流、讲座课程、交友聚会、手工制作、体育运动、现场表演及艺术展览9类。其中,艺术展览类、讲座课程类和交友聚会类活动分别占总活动数的33.1%、24.4%和18.4%,其他活动数量占比均不足10%,其中,电影宣传类和爱心公益类的活动数量较少,只占总体的1.3%和1.6%(见表2)。
2疫情前北京城市居民文化活动供需的时空特征
本文用2019年已公布的活动来表示北京城市文化活动的供给情况,选取数据集中的“活动举办日期”和“活动举办时段”作为分析年内和日间的时间分布特征参数,选取“活动地点”和公共文化设施作为空间分布特征参数,并获取活动地点的经纬度数据和公共文化设施的POI数据。
2.1供给的时间分布特征
1) 波动性。
文化活动在时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波动性,主要体现在受季节和节日的影响, 6月、9月、12月是举办文化活动的“黄金月”,其中,6月日均活动数达18.3个,为全年日均活动数最多的月份,2月由于春节假期,其日均活动数为全年最少的月份,仅6.6个。整体上,下半年日均活动数较上半年多(表3)。文化活动举办时间日间分布波动性更加显著,文化活动举办的日间高峰时间为10时,在14时、19时有两个小的高峰(见图1)。
2) 差异性。
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在时间分布上的特征存在差异。根据文化活动类型在不同月份提供的活动数量,可分为“高值区”与“低值区”。全年活动数量累计值在600以上的艺术展览、讲座课程和交友聚会位于高值区,其余6类全年累计值都低于600,位于低值区。其中,体育活动类受季节影响较大,讲座课程类与学校开学期同频,手工制作、现场表演、电影宣传、读书交流除了在文化活动“黄金月”活动数量较多外,在1月还会出现一个小的活动举办高峰时间。全年总体上以艺术展览类的活动供给占主导,3月、12月讲座课程类活动显著增加,超过活动数量最多的艺术展览类活动,5月、9月交友聚会类活动明显增多(见图2)。
不同的活动类型由于其活动的特点不一样,其日间开始时段具有不同的分布特点,可归纳为“单峰型”“多峰型”和“缓峰型”。其中,爱心公益、体育活动、现场表演、艺术展览4类活动在一日间有一个明显的举办高峰时段,属于“单峰型”,体育活动和爱心公益这两类受活动场所限制较小,高峰时段为7至9时,艺术展览类活动多在公共文化设施内部举办,受文化设施开放时间限制,活动举办高峰时段为8至10时,现场表演类活动多在非工作时间举办,高峰时段出现在20时。而手工制作、交友聚会和讲座课程类活动在一日间会出现多个高峰举办时段,属于“多峰型”,手工制作类活动集中在10时和14时,交友聚会类活动集中在7时、10时、14时、19时,讲座课程类活动则集中在10时、14时和19时。第三类“缓峰型”的读书交流、电影宣传类活动没有特别明显的举办高峰时段,相比较其他时段,14时开始的活动数量略高于其他时段(见图3)。
2.2供给的空间分布特征
1) 集聚性。
通过点空间核密度分析结果来看,2019年北京城市文化活动举办地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以东城区和朝阳区表现最为显著。远郊区则在通州、房山和延庆区有小范围的集聚(见图4)。
2) 空间配置的错位。
对比北京市六环内公共文化设施与文化活动地点的核密度分析图(见图5、图6),文化活动举办地点范围远小于公共文化设施分布范围,且两者的集聚程度在空间上有错位。可见,城市文化活动的举办地点不再仅仅是以文化设施为导向,更多的是以活动内容为导向,活动举办地点出现在商业、办公以及居住功能混合利用的空间内,进而对公共文化设施的实际利用率产生影响。
2.3供需综合分析
选取研究数据集中的“有意愿参与活动人数”作为衡量居民实际文化活动需求参数,“感兴趣活动人数”作为居民潜在文化活动需求参数,分析不同类型活动的需求现状。
通过对不同类型文化活动需求均值的统计分析(见表4),可以看出,居民对电影宣传类活动的实际需求显著高于其他活动,其次是艺术展览类和讲座课程类,而居民潜在需求最高的是艺术展览类活动,其次是现场表演类和电影宣传类。
从2019年实际公布的文化活动信息来看,电影宣传类虽然有意愿参与人数均值最大,但实际活动数量為9类活动中最少的,具有明显的供不应求特点。与此相反,手工制作类活动的有意愿参与人数与感兴趣人数均值都是最小,但实际公布的活动数量并不是9类活动中最低的,说明此类活动存在供大于求的问题。艺术展览类与讲座课程类活动作为实际公布活动数较多的类型,有意愿参与人数均值也较大,供需相对平衡。
3疫情防控下北京城市文化活动特征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影响了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生活也不例外。对比2019年和2020年前三季度的文化活动信息,首先在文化活动发布数量上减少了142个;其次在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和文化活动类型供需上都发生了变化。
3.1时间分布变化
1) 疫情防控状态对文化活动举办时间影响显著。2020年2月的活动数量高于2019年,因其活动数为豆瓣网站公布的在
2020年2月内举办的文化活动数量,但疫情防控期间这些公布的活动是否举办待证实,所以该数据仅作为参考。从2020年3月开始,活动数量减少,明显少于上年同期,5月活动数量开始增加,7月受到6月疫情的反复,在活动数量上保持稳定,从8月开始活动数量显著增多并高于上年同期(见图7)。
2)日间时段与疫情前总体保持一致。从文化活动日间举办时段来看,2020年分布特点与2019年分布特点相似,10时、14时和19时为活动举办高峰时段,此外,7时开始举办的活动数量超过了19时,成为另一高峰时段(见图8)。
3.2空间分布变化
疫情防控前后的文化活动范围有所收缩。2020年前三季度文化活动的热点范围较2019年同期有向中心聚拢的态势,活动范围有所收缩。从城市分布来看,东城区、朝阳区仍是文化活动举办的热点地区,朝阳区2020年活动区热点位置向西移动(见图9、图10)。
3.3文化活动类型供需变化
1) 供给层面。与2019年同期相比,交友聚会、读书交流、现场表演和讲座课程类活动发布数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或保持在一个稳定水平,而艺术展览、手工制作类活动受到的影响较为突出(见表5)。
2) 需求层面。总体上没有特别明显的结构变化,比较而言,对于像新冠肺炎这类有人流密度防控要求的公共卫生事件,电影宣传类活动受到的影响最大。而从居民潜在需求角度,具有增强体质和纾解心情的体育活动、讲座课程、交友聚会、艺术展览类活动的需求较2019年同期有所增加(见表6)。
4结束语
本文利用豆瓣网公布的北京城市文化活动信息数据,通过对北京城市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供需现状分析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前后文化活动比较,得出:
1) 时间分布上,一年之中的 6月、9月、12月是举办文化活动的“黄金月”,下半年日均活动数较上半年要多;文化活动举办时段在一日之内有3个高峰时段,分别是10时、14时、19时,不同类型的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2) 空间分布上,文化活动举办场所多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远郊在通州、房山和延庆区有小范围的集聚,公共文化设施与文化活动举办场所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错位。文化活动不仅以设施为导向,更多表现出以内容为导向对城市商业、办公和居住混合空间利用的特点。
3) 居民对不同类型文化活动的需求不同,艺术展览、讲座课程类活动需求较大,活动数量也较多,其供需相对平衡;电影宣传类活动的需求最高,但活动数量却是最少的;现场表演类活动潜在需求很大,但活动数量和实际需求并不高,存在供需差异,可增加此类活动数量,将其潜在需求转化为可实现的真实需求。
4)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文化活动数量有所减少,但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从5月开始活动数量逐渐恢复,8月开始超过上年同期活动数。文化活动举办地点的分布范围有所缩小且向中心聚拢。在文化活动类型需求上表现出对体育活动、讲座课程、交友聚会、艺术展览类等能增强体质和纾解心情的活动更感兴趣。
综上,尽管受到疫情防控影响,北京城市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意愿和需求类型有一定的变化,但对文化活动依然具有较强的需求,文化活动供给也承担了应有的作用,而线上线下多种举办方式和内容为导向的活动场所混合利用是未来城市文化服务发展的趋势。同时,社区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和空间,强化社区文化供给功能,为韧性城市建设的文化赋能提供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张景秋.北京市文化设施空间分布与文化功能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4(2):53-60.
[2]何丹.北京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分布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1):55-58.
[3]魏宗财,甄峰,单樑,等.深圳市文化设施时空分布格局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2):8-13.
[4]田冬迪,芮建勋,陈能.上海市公共文化设施数量特征与空间格局研究[J].规划师,2011,27(11):24-28.
[5]李倩,甘巧林,刘润萍,等.广州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分布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145-148.
[6]赵宏波,余涤非,苗长虹,等.基于POI数据的郑州市文化设施的区位布局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J].地理科学,2018,38(9):1525-1534.
[7]赵亚超.基于POI数据的厦门市城市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研究[J].中外建筑,2019(8):72-75.
[8]吕斌,张玮璐,王璐,等.城市公共文化设施集中建设的空间绩效分析:以广州、天津、太原为例[J].建筑学报,2012(7):1-7.
[9]郑迦文.公共文化空间: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空间维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64-167+192.
[10]胡鹏.基于PEST_SWOT分析的北京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8,33(8):16-58.
[11]鲁静.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有效性的空间评价与空间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12]何丹,金凤君,戴特奇,等.北京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水平空间格局和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7,36(9):1128-1139.
[13]张浩,王卉,王雷.北京通州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现状评估与规划对策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19(2):101-105.
[14]王颖莹.上海国际大都市文化设施发展策略与实施建议[J].规划师,2014,30(1):17-20.
[15]安芸睿.網络社会下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策略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6.
[16]褚凌云,邓屏,杨卫武.公共文化设施满意度实证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经济师,2011(7):9-11+28.
[17]颜玉凡,叶南客.大都市社区公共文化需求的代际差异与治理对策[J].南京社会科学,2016 (3):52-58.
(责任编辑李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