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

2021-02-22王磊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数学策略

王磊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生活化已经成为教师日常教学中的重点.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实施全新的教学理念,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日常生活,在体验生活中学习数学,真正地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思维.本文就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实施路径展开讨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前 言

数学教学中抽象概念较多,对于玩心重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不但理解困难而且感觉枯燥,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的学生影响了学习效率的提高.实现数学生活化教学,立足学生主体发展,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知识,从学习数学中发现乐趣.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认识数学,学习数学,培养数学学习能力,不断捕捉生活中的数学元素,挖掘数学知识中的生活内涵.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关注学生的智力及心理的成长

教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层面的成绩,也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应是通过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开展,锻炼学生的生活能力,并使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更好地解决生活问题,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因此,教师应当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重心.由于小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相对较低,教师通过生活化的情境与生活化语言,可以让学生在智力以及心理方面得到进步和成长.

(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很多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通过生活与理论学习的有机结合,教师巧妙地融入生活化的体验与趣味性的元素,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贴合了学生的实际需求,比起教师直接讲解枯燥地公式、概念,这样的学习效果更好.学生在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分析与探究中,增强了对问题的亲切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更有成功感,能从中获得深刻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三)培养学生用数学看问题的习惯

将数学知识延伸于生活层面上来,将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在教学中进行相互转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了眼、脑、心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学生的思维得到打开和拓宽.这样既利于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也利于学生在接触真实生活场景时,用数学眼光看问题、思考问题.

(四)培养学生的实践与运用能力

目前,我国教育的重点放在了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上.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和课外实践等方式,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并在合作解决问题中,深化了数学思想,提高了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使学生发现身边的一些数学问题,利用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与小学生本身的年龄特点,不可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通过找一找、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环节,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这样还能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比如,让学生回想家里摆放的物品,从家中找出13个,并把找到的物品画在图画本上,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物品的简笔画.在学生画完后,引导其再“数一数”是否一共有13个,在有趣的生活物品画作中,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样,利用生活情境,可以将橘子、花生、瓜子、果盘等作为教具,带领学生走进食物的乐园,去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观察13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并通过生活化的语言提问学生:如果把物品分给好朋友,你会分给他几个,自己还剩几个?在“分一分”“画一画”的环节,让学生知道,同一个数字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分解方式.学生在动手操作、具体实物认知中理解数学知识,学会用数字表达生活中的物品,感知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探究生活化的数学问题

教材中呈现的都是比较抽象的、理性的数学知识架构,小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将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就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学生会更乐于接受和学习.例如,生活中用时最短的问题,中午妈妈用一个平底锅煎饼,每次只能同时放两个饼,如果煎一个饼需要4分钟(正、反面各需2分钟),现在需要煎3个饼,有几种煎饼方法?各需要几分钟?最少需要几分钟可以煎完?把生活中的问题提炼出来,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又如,青蛙爬井的问题,假设一口井深16米,每次向上爬5米,向下滑2米,引导学生思考青蛙经历几次可以爬出井,最后一次向上爬几米?看似簡单的数学问题,学生很容易计算成要爬6次.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把数学问题转化为生活场景,以生活趣事为底色,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那只青蛙,一步步爬;或者分小组探究问题,画一画青蛙爬井的过程草图,会发现第4次时爬升12米,第5次时直接爬出井了,不存在下滑的问题.情感体验与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欲望,能够帮助学生思考和理解此类数学问题,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生活化的教学过程

从学生身边选取教学的素材,捕捉到学生的质疑点或者兴趣点,并进行师生、生生交流互动与发展的教学过程,才能实现和促进教学内容的内化.例如,在教学“搭配”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教师应设计一些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如除了从上衣考虑可以搭配什么下装的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除了对服装的学具进行模拟搭配,还可以怎样展示搭配的方法,能让大家看得清清楚楚?在抛出问题后,教师应利用延时评价,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在有趣的生活问题中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进行搭配方法的补充和探究.通过在操作中验证,学生可知几种搭配的情况,并能初步建立符号意识,体会用数字、图形、符号等方式进行记录的简洁、清晰,体会用算式来表达问题的抽象感,以及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转化之间的趣味感.比如,请学生说说算式中“3”“2”“6”各表示什么意义,用亲切、易理解的语言描述出来,突出“2件上衣”和“3件下装”,体现出生活化常识和语言的转化.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回顾生活,使学生感受有序思考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在互动中将学生的眼光引向生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四)设计生活化的数学作业

除了课堂练习题的讲解需要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外,课后作业的布置同样需要生活化设计,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和课后都能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实用性.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包装盒,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包装盒按照不同的形状进行分类,然后再观察每类盒子的共同特点,并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小物件,尝试给它做一个包装盒.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写下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使其在观察思考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探究与实践的乐趣,从创意的实践作业中感知数学的魅力.又如,面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引导他们量一量自己的身高,称一称体重,算一算与家长身高的差距,从而真正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面对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统计班级学生的身高,然后求平均数,还可以引导他们分组去调查某一学习用品的售卖价格,收集数据后进行平均数的计算.这些都能使学生明白数学不仅来源于生活,还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生活服务.在学完“厘米与米”之后,为了促进学生能够深化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教师让学生回家测量自己的身高,并能够将这一身高转化为米和厘米,既加深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又能够让学生获得一些生活常识,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物体长度的测量.再如,学完“元角分”之后,教师让学生跟随自己的家长去商店买东西,并且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写清楚父母买东西花了多少钱,付了多少钱,营业员找回多少钱.

(五)实现评价机制的生活化

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的教学,也要建立一定的生活化的评价机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获得不同的学习成果和经验,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思维能力的转变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尊重差异和个体化特征,在评价时从每个学生身上找到其优势及需要再引导的地方.另外,生活化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体验.因此,教师应改变以往的重结果评价、重知识与技能评价.生活化的评价机制更加强调过程评价.根据不同的数学学习任务,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比如,小组合作任务中同伴之间的互评,家庭作业中家长对学生学习生活的评价等,并且在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重点突出学习习惯的评价,如学生审题习惯、写草稿的习惯等,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促使学生逐渐形成一种从生活体验中学习数学的方式,做好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反馈和评价工作.

(六)教学语言生活化

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应该运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通过幽默、生动、生活化的语言,让数学课堂充满无限的乐趣,让学生如沐春风,让死板、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变得活泼生动、轻松易懂,又能够方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真谛.“鸡兔同笼”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其内容是:在一只笼子中有35個头,94只脚,请问:鸡和兔子各有几只?在问题讲解中,教师便可以幽默地喊出来:“全部的兔子藏起后两只脚,就变成了小鸡一样的两只脚动物”,这时,学生哈哈大笑,教师对学生继续进行引导,当兔子藏起脚时,鸡和兔子的脚数是一样的,那么现在有35只头,所以应该有35×2=70只脚.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就知道少的24只脚就是兔子藏起来的,每只兔子藏起来2只脚,用24÷2=12,也就是兔子的数量.通过教师幽默的语言,加上积极地语言引导,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又能够在课堂上实现师生之间的和谐热烈互动,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问题.

结 语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落实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生活为源泉,让学生学习;以生活为源泉,让学生发展.让数学课堂因生活元素而春光灿烂,精彩纷呈,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的引领下,更好地认识生活,更好地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王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159-160.

[2]余玉音.试论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巧用生活知识提高教学质量[J].课程教育研究,2019(38):171-172.

[3]袁淑娣.基于生活化教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J].小学教学参考,2019(26):94-95.

[4]杨海梅.新课改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20(07):242-243.

[5]孙杰.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7):254,256.

[6]关侣萍.生活数学 活力课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9):82.

[7]张汉新.在游戏中找数学,在快乐中长智慧:小学数学游戏教学运用的策略[J].教育观察,2020,9(15):126-127.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学小学数学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