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
2021-02-22吴春花
吴春花
【摘要】在数学学科中,成绩好坏与否并不能作为评定学生核心素养的标准,而学生对数学思维方式的掌握程度却能展现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核心素养涉及学生技能、自身观念、自身品质等全方位能力,同时强调要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讲,小学是培养其核心素养最为基础的阶段,对学生自身在未来的发展与学习有很大影响.基于此,作为数学教师,在日后教学过程中应加大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注度.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核心素养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价值
数学核心素养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我国素质教育的落实与推进,可以满足教育改革的要求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及教学质量与效率,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今社会对人才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需要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些年我国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加与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有着直接联系,通过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为国家的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而小学数学是核心素养落实的关键课程,因此在这一阶段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学生是否已经形成数学意识是判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水平的一种方式.数学意识泛指学生自身所形成的一种对数学的感知与直觉,其能够令学生以本质的视角去看待数学问题,这也是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的一种体现,学生一旦形成数学意识,便能够令自身对数学知识的敏感性与适应性有效的提升.除此之外,學生一旦形成数学意识,在学习过程中便会对数学知识的表象进行有意识的观察,由此可见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数学意识进行培养的重要性.而在日常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通过创设实际生活场景对学生的数学意识加以培养,令学生通过与数学知识紧密相连的生活场景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有所感触,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与敏锐性.此外,现阶段教材具有的图文并茂、知识点灵活等特性,也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开展情境教学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例如,浓度问题是百分数应用中的一种典型问题,研究的是溶液配比问题.将糖溶于水就得到糖水,其中糖叫溶质,水叫溶剂,糖水叫溶液.糖(溶质)与糖水(溶液=糖+水)二者质量的比值就叫糖水的含糖量或糖含量.糖水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对生活的敏锐性,让学生通过自身敏锐性展开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这一方式对学生突破难点知识有着极大帮助,基于此,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对浓度这类问题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对学生形成数学意识有很大帮助.
师:你喜欢喝糖水吗?为什么?(生自由发言)
师:你知道如何判断一杯糖水甜不甜吗?(生自由发言)
师:桌上有一杯糖水,质量为900克,浓度是20%.要加入多少克糖才能使浓度提升到25%?
师:这道题非常简单,浓度由20%变为25%,提高了5%,糖水总质量为900克,所以需要加糖900×5%=45(克).这样做对吗?(也可让出错学生板演,重点让学生明白错的原因)
生:不对.
师:哪里不对?(提示学生指出两处的单位“1”)
生:浓度是20%,是指900克糖水中,此时糖占900克糖水的百分比是20%,而25%是指加入糖后,加入的糖和原有的糖占新糖水的百分比,此时新糖水的质量=900克糖水+加入的糖的质量.两处的单位“1”不同.
20%=糖的质量900×100%
25%=原糖的质量+加入糖的质量900+加入糖的质量×100%
师:你是怎么做的呢?
生:设加入x克糖,列方程.等量关系式是:原有糖的质量+加入糖的质量=新糖水的质量×25%,原有糖的质量=900×20%,新糖水的质量=(900+x)克,即900×20%+x=(900+x)×25%.
师:利用方程解决浓度问题是最直接的方法,这道题还有其他方法吗?(提示学生找题中的不变量)
生:在加糖的过程中,糖的质量和糖水的质量都是变量,不变量是水的质量,水的质量=900×(1-20%)=720(克),浓度变为25%时,水占的百分比是1-25%=75%,所以新糖水的重量为720÷75%=960(克),增加的部分就是加入的糖的质量.
教师小结:添加糖时,糖和糖水的总质量都是变量,不变量是水的质量.
900×(1-20%)=720(克)
720÷(1-25%)=960(克)
960-900=60(克)
师:除了加糖外,还可以将糖水加热使一部分水蒸发掉,而糖却不会蒸发,这样也能使糖水浓度变得更高.
(二)掌握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把控能力的强弱能够通过估算这一方式宏观体现.估算能力可以作为学生是否拥有较强核心素养的一种体现方式,这一方式能够令学生更为简洁、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除此之外,对于能够熟练且灵活运用估算的学生来讲,其自身判断能力与数学分析能力也要远远超过其他学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最大努力提升学生的估算能力,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应使用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相匹配的指导方法,从而帮助学生达成较为科学的直观目标.
譬如,教师在进行“两位小数除法”这一课程的教学时,可将以往所教学的精算作为教学目标,让学生以估算作为基础开展学习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心算方法进行竖式计算,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数学直觉,有效提升学生计算的准确率.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还可为学生提供教学内容之外的学习资源,譬如学生在体育课中的一分钟跳绳次数、春游活动中所需用品准备数量等,让学生利用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数据提升自身估算意识.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影响下,自身分析与归纳的能力逐步提升,能够以科学的方式形成数学直觉.
(三)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我国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自身实践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应将教材作为限制学生的牢笼,而应为学生布置更多课外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中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开阔眼界,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六年级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节这样的实验课:
师:同学们以前见过弹簧吗?
生:见过(没见过).
师:大部分同学都见过弹簧,谁能说说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弹簧呢?
生:弹簧秤、圆珠笔、电动车停车支架上也有弹簧……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大家平时都能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
师:是的,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见过的弹簧,说明弹簧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师:今天我们做的这个实验,是弹簧的拉力实验.
师:大家想一想,当我们在弹簧上挂上重物的时候,弹簧会有什么变化?
生:会被拉长.
师:很好,那我们再想象一下,当我们不断地挂重物,弹簧又会怎样变化?会一直变长吗?
生:弹簧会被拉得越来越长,直到一定程度,就不会再拉长了,也可能会被拉断.
师:非常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实验的数据.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弹簧1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想到了什么?
生:我发现在5千克之前,每增加1千克的重物,弹簧就会被拉长5毫米,到6千克的时候,一下子被拉长了10毫米,到7千克的时候拉长了8毫米,到8千克的时候拉长了2毫米,然后长度就一直不变了.
师:那么大家想一想,当不挂任何重物的时候,弹簧1的长度应该是多少呢?
生:应该是40毫米,因为一开始弹簧每多挂1千克重物就会被拉长5毫米,那么每少挂1千克的重物,就会缩短5毫米.弹簧挂1千克重物的时候长度是45毫米,所以不挂任何重物的时候长度就是45-5=40(毫米).
师:当弹簧1所挂重物超过5千克的时候,好像不是按照之前的变化规律来变化的.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一下,这时的变化是怎样的?与5千克以内的变化规律相比,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生:可能是弹簧只能称质量在5千克以内的重物,达到一定重量后,弹簧就承受不了物体的拉力,可能弹簧坏掉了.
师:当挂上1千克重物的时候,弹簧伸长了几个5毫米?这时的长度是多少?
生:1个,长度是45毫米.
师:45毫米可以写成40+1×5.
师:现在我们把1千克的重物拿下来,弹簧恢复了原状,再挂上2千克重物,弹簧会伸长几个5毫米?这时的长度是多少?
生:2个,长度是40+2×5=50(毫米).
师:我们再把2千克的重物拿下来,弹簧又恢复到原状,然后挂上3千克的重物,弹簧会伸长几个5毫米?这时的长度是多少?
生:3个,长度是40+3×5=55(毫米).
师:那么挂上4千克、5千克的重物呢?
生:長度分别是40+4×5=60(毫米)和40+5×5=65(毫米).
师:非常好,现在大家想一想,如果我现在把千克数用一个字母g表示,那么当所挂重物是g千克的时候,弹簧的长度应该是多少?大家能写出来吗?
生:长度是(40+g×5)毫米,可以简写成(40+5g)毫米.
师:正确!我们再用一个字母L表示弹簧的长度,那么弹簧1的长度L1就可以表示为L1=40+5g毫米.
但是同学们想一想,就这样表示弹簧1的长度,妥当吗?为什么?
生:不妥,因为弹簧1的长度变化并不是一直按照这个规律变化的.只有在5千克以内才有规律.
师:我们可以怎么来处理这个长度关系式呢?
生:在式子后面说明一下,g不能大于5千克.
师:很好,我们可以在后面加上一个条件,可以这样表示:L1=40+5g(g≤5).
师:我们把“g≤5”叫作的g的取值范围.现在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顺序来说一说弹簧2的情况,并尝试写出弹簧2的长度(L2)与所挂重物的质量(g)的关系,并标出g的取值范围.
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总结归纳的过程,能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找到最终的弹簧长度和重物之间的关系式,在这一开放性教学活动中,提升了学生自身的探究能力及实践能力,同时令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实现内化.
结束语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首要出发点,令学生逐渐形成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这能够在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对学生日后的学习也有着极大帮助.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务必要强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小霞.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之运算能力培养策略[J].学周刊,2019(2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