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视唱练耳学科民族化发展策略

2021-02-22李淼

艺术评鉴 2021年1期
关键词:民族化多元视唱练耳

李淼

摘要:在当代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我国高师视唱练耳学科发展,需要整合民族音乐文化与现代教育资源,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视唱练耳教学体系。为此,跨学科、跨专业学者群体应携手合作,加强视唱练耳学科原理基础研究,深化视唱练耳学科民族化教育理论,以此指导视唱练耳实践训练。其内涵包括民族音感与多元音乐听觉训练相统一,交叉、渗透、综合各类教育资源,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模式,评价体系标准化等层面。通过对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等方面综合训练,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音乐专业人才。

关键词:视唱练耳  学科构建  民族化  多元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1-0087-03

高师视唱练耳学科民族化构建理论,奠基于“民族文化价值认同”视角,以普世多元音乐文化价值平等观念,在全球音乐教育格局中,持续深入探究“同一世界”中的“多元音乐文化”,使东西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能真正交流、理解、尊重和互动。学术界需要在音乐理论、美学、符号学、认知科学等多维层面构建民族特色教学理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很多,如:“音乐话语系统建构、对传统音乐的当代解读、现代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等”。本文主要从学科构建角度,探讨高师视唱练耳学科“民族化”发展及其相关问题。

一、民族音感“本位”与“多元”听觉训练要统一

音乐学家乔建中先生提出,“在音乐教育中要坚持‘本位与‘多元统一”。立足于民族音乐文化价值平等观念,参与当今世界多元音乐教育体系建构,从认识框架、课程体系与教学法等方面,进行具有中国特色“民族化”音乐语言结构、文化结构探索。

考查视唱练耳教育观,其宗旨是建立学生主体音乐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复合性网络。音乐艺术“多元一体”本质内涵,意味着音乐基础训练应着眼于全面培养多元化音乐听觉,体验、理解不同音乐文化中的丰富内涵和不同价值。

多元音乐文化,带来视唱练耳训练系统复杂多变,但归根结底都是对音乐本体即“本文”①的学习,始终都要围绕人文主题展开训练。在当前高师视唱练耳民族化训练体系构建中,也应以音乐“本文”教学领先,“逐步使‘本文‘文本化,使学生逐步熟悉本民族、本地区的音乐母语”。这种思路也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要。在中外音乐“本体一元”认知论基础上,来判断和定位在当代多元化音感训练体系中,如何充实和体现本民族人文主题,设计民族化音乐训练系统,选取最优的音乐教育方案。

二、教学内容要使用“教育目标分类学方法”

视唱练耳教学要根据总体教育目标来设定教学目标及课程目标,使课程内容规范化、系列化。充分考慮各地高校少数民族及专业特殊性,学生音乐素质和基础条件个体差异性,注重体现教材民族化、本土化特点,充分做好调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建立以传统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初、中、高不同层级教育目标的民族音感训练系统。布鲁姆把教育成果分为两个维度②,在设计视唱练耳民族化训练内容时,应逐步由事实性、概念性知识向程序性、反省性知识过渡;由记忆、理解、运用知识向分析、评价、创造知识过渡,以此作为教学内容层级设计创新方法。用与众不同的设计,使其成为一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经历。

笔者建议,从中华民族“母语”——民歌、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等开始,从最具代表性的民歌素材入手,以此作为训练教材编排的重点和突破口。在内容的选编上,以中华民族本土音乐为主,其它国家地区民族音乐为辅;以国内主要少数民族(如:壮、回、满、维、苗、彝、土家、藏、蒙古族等)为主,其它少数民族为辅;以民间歌曲为主,其它艺术形式为辅,一首好的民歌本身就是一部伟大的作品。选取相当数量的优秀民歌作为视唱练耳曲目,“保证教学内容以大量艺术价值较高的片段或部分作为基本素材,为学生积累多元化风格及韵味的音乐语言”。

在教材设计时,要有“艺术性、基础性、综合性和专业性”。以听辨、听记、听唱、视唱、弹唱等作为训练方式,选取民族特有音感训练材料。教材编写逻辑结构,可使用直线式、螺旋式、分支平行式以及综合式排列。按照民歌传统分类方法,体裁(号子、山歌、小调等)、地域(西北、东北、江汉、湘、西南、客家)、少数民族(蒙古、哈萨克、维吾尔、南方少数民族等)艺术特征等布局。视唱训练,从单声部视唱教学以调式为主线,适当穿插创作或改编的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视唱;节奏训练,从基本节奏型开始,逐步进入不同地域和民族特有甚至专属的节奏,还可适当加入多声部立体节奏训练;旋律训练,加强对风格特点、文化背景、艺术内涵的分析,将民族音乐审美教育内容与技术训练相融合。

三、教学模式要体现民族人文特性

与西方视唱练耳训练体系追求音准、节奏、记谱等量化标准不同,民族传统音乐训练非常强调发挥学习者个性,对音高节奏感知等大都采用“口传心授”的模式,通常没有固化教学形式。在民族化教学模式中,更提倡以人文教学为主、纯技能教学为辅,民族音乐整体音感训练为主,听音、记谱、视唱、听觉分析等技术性和知识点训练为辅。这种方式更重视知识整合和人文素质培养,注重运用综合实践体验式教学、表演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把中国传统音乐哲学方法运用其中。在音乐认知结构、音乐心理学及音乐美学等方面,把握音乐“有意味的形式”,使之在具体形态方面与艺术美学及哲学相融合。在听赏、表演、学习模仿过程中,掌握民族音乐内涵美及外在表现方式,在民族音乐生态氛围中提高学习者的音乐基础能力。

具体而言,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根据需要可对传统视唱练耳教学模式进行适当调整和更新。例如,采用非平均律民族乐器,中国古琴、古筝、琵琶、扬琴等,使用五度相生律以及纯律进行视唱练耳训练。在节奏训练中,选用与本民族语言相似的音节念声,如“选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京剧锣鼓经中的“仓才台”象声字作为念声音节”等。教学手段上,更多利用现代计算机与多媒体,在实际音乐作品中进行技术训练,使用音频、视频、图像等形式,让学习者更真实生动地感受到民族民间音乐魅力,吸引学生主动训练音乐技能。

各地高校应根据师资力量实际状况,聘请优秀的民间音乐家,以及长期从事民族音乐工作的专家学者,将传统民族音乐传承方式带进视唱练耳课堂。与此同时,要注意吸收借鉴国外优秀音乐教学模式,如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铃木教学法等。运用音乐母语、手势体态律动教学、音乐读写技能、多声部歌唱技能、即兴创作技能等方法。并根据高师各专业对视唱练耳民族化训练不同需求,调整教学侧重,“可作为音乐律动课、认知课、语言思维课、表现体验课、理论听觉实践课、欣赏分析课”等。在教学管理模式采用分级制,如:民乐、民族声乐专业以及作曲专业可做最高要求(七~八级为高级);钢琴、管弦、美声专业可做较高要求(四~六为中级);而舞蹈、音乐管理等专业可做一般要求(一~三为初级)。

四、教学评价要建立完善民族化标准

教育部办公厅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对视唱练耳课程性质与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课程实施与评价等作了详尽说明,可作为制订视唱练耳民族化标准理论依据。

对视唱练耳教学内容进行评价,涉及到民族化课程内容广度和深度;课程系统性;课程计划实施可行性等方面。视唱练耳民族化教学内容,可通过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定期性与经常性评价相结合、教师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等方法,由教研管理部门或专家根据一定的教材审定标准,对送审教材进行审查,撰写终结性评价报告。对教材使用科学性與合理性等情况调查,评审报告将作为使用民族化视练教材的重要依据。

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这是一个全面综合性评价,主要包括教师教学过程、教师本身民族音乐文化素质、教学能力、精力投入状况等。评价方式通常有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学校行政评价等,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评价。具体标准根据地方高校实际情况制订。

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主要包涵智力条件、能力学力条件、心理素质条件、民族音乐基本文化素养形成与发展等。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分为学业成绩评价和表现性评价。成绩评价主要参考视唱练耳民族化水平测试,包括平时测验及期终考试等。应对民族化视唱练耳考试内容及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如:视唱、弹唱及表演考试方式;视唱与练耳占比;考试题型;传统笔试与计算机阅卷等。表现性评价聚焦于不容易量化评价方面,如学生学习民族音乐过程所表现出对音乐风格形态特征的准确把握,对音准节奏、记谱法、唱奏方式、乐感韵味等方面进行等级评估(ABCDE)。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观察、撰写学习心得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对民族化视唱练耳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笔者建议,视唱练耳民族化评价系统使用“档案袋”评价方法,依据音乐专业发展目标设计档案袋,代替课程论文、分数及综合考试等传统单一的评价方法,更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学生视唱练耳学习过程。

五、结语

视唱练耳学科民族化建设,要以全球化视野,传承发展本民族音乐文化,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传统与当代统一。在功能和内容上是一个发展的开放性系统。目前应特别加强学科原理研究,从视唱练耳民族化教育理论以及基础教育内容、教学特点等方面,根据不同院校专业需求,制定不同教育方案,优化教学模式,构建“地方化”“民族化”特色。始终坚持以人文本,以音乐为本,扎根源头深度挖掘实践,从实践归纳总结经验,上升到基于音乐母语的教育理论,逐步完善以视唱练耳教育论为理论指导、以视唱练耳教学法为实践指南的民族化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管建华著.世纪之交 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8.

[2]乔建中.传统能给我们什么?——关于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中国音乐,2004(04):18-23.

[3]杜亚雄.为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而奋斗[J].人民音乐,1998(11):26-29.

[4]任志琴.21世纪视唱练耳教学的转型[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04):76-80.

[5]王光耀.视唱练耳教学法论集[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9:2.

[6]杨丽霞.以中国传统音乐为母语的视唱练耳教材编制之初步论证[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7]鲁雨奇.中国民间音乐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8]LW安德森等编著.《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减缩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5-26.

[9]陈雅先.高师视唱练耳水平测试的初步研究[J].南京: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03):86-91.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厅〔2006〕12号][Z].2006-11-29.

猜你喜欢

民族化多元视唱练耳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运用多媒体加强高考生音乐视唱练耳辅导的几点认识
浅谈学前音乐课中的有效教学
音乐软件EarMaster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当代动画电影的民族化与国际化
服饰元素在油画创作中民族化意义的研究
从艺术要素看样板戏
当代语境下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探寻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