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用问题把学生思维带向远方

2021-02-22庄方敏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提问核心素养问题

庄方敏

【摘要】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数学课堂中,设计并运用到位的问题能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把学生的思维带向远方.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掌握提问的方法,抓住教学重点,由浅入深地提问并及时追问,就能把学生的认知、视野、关系、思想带向远方.

【关键词】核心素养;问题;思维;提问;远方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40分钟的数学课堂中,设计并运用到位的问题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避免传统课堂一问一答式(“是不是”“对不对”“对吗”)的无效提问.

合理的问题设计和恰当的提问方式不仅能推动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还能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矛盾,产生求知欲,进而发展数学思维.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带向远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提问抓重点,在提问设计中突破难点,培养核心素养,把学生带到认识更深刻的地方

教师要抓住重点,在最恰当、最值得问的地方提问;设计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上对新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突破难点.

教学片段

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看一看(一)”活动探究: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每次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

师:(拿出一个长方体模型放在讲台上)请同学们思考,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每次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

生:(争先恐后地回答)1个、2个、3个、4个……

师:这都是大家的猜测,你有什么方法证明你的猜测吗?请同学上来看一看,哪个位置看到的长方体的面最多?

(有的学生陷入沉思,有的学生坐立不安、站起来左顾右看,有的学生跃跃欲试)

生1:(从长方体的右上方看)我看到了长方体的右面、上面、前面,一共3个面.

(生2、生3等陆续上来说,所有人最多能看到3个面)

师:(恰到好处地提问,意图突破难点)我们是在不同位置去观察正放的长方体的,(师通过长方体的一个顶点将其立起来)那这样放,最多可以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

生1:(跃跃欲试,站在自己的椅子上观察)还是看到3个面.

生2:(直接走到讲台上趴下观察,然后站在椅子上观察,还四处走动观察)老师,我还是最多一次看到3个面.

(其他学生拿着自己的长方体观察)

学生会思考:为什么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有没有可能看到4个面、5个面、6个面?

课堂上有学生提出了问题:如果长方体是透明的,能看到更多的面吗?如果我们生活的空间是四维或五维的,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的学习求知欲被激起,教师鼓励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并课后探讨.学生在查找到的相关资料中发现了一个知识点:庞加莱猜想的六维空间.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升,学生懂得深入研究问题.这一数学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带向立体思维空间,学生的潜力就此得到激发.

二、提问由浅入深,步步深入,培养核心素养,把学生带到视野更开阔的地方

课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而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与课堂提问技巧有一定关系.教师提问时要从简单问题开始,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开始.

教学片段

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下第三单元“乘法”第3课时“列队表演(二)”——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回忆)先将两位数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将它们和另一个一位数相乘,将所得的积相加就是结果.

师:好,先拆分,再相乘,最后相加.那么想一想,两位数乘两位数可否用类似的方法来计算呢?你能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电子图上进行拆分,圈一圈,说明计算过程吗?

(全班学生进入思考,有的学生在电子图上尝试拆分)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将已学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迁移到新授课中,从简单问题入手.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好奇心强,对枯燥的计算不耐烦,如果从他们已有的知识入手,让他们一开始就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那么他们会产生学习兴趣,参与课堂活动.

教学片段

内容: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竖式计算后,教授新知.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如果出现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我们该如何计算呢?可否以此类推?

生1:依据算理的拆分法,可以先拆三位数,再相乘,最后相加.

生2:可以在电子图上圈.

生3:可以列竖式计算.

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他们发散的思维正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从两位数乘一位数到两位数乘两位数,最后拓展到两位数乘三位数,步步深入.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把学生的想法带到视野更广阔的地方,不局限于以前和现在,而看到更远的乘法计算,进而探索两位数乘四位数、三位数乘三位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在于数量多少,不在于能不能解决,而在于能不能把学生带到视野更广阔的地方,能不能让学生的思维更上一层楼。这才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的目的.

三、及时追问,在追问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升核心素养,把学生带到关系更丰富的地方

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用直观感知的方式,把不同知识联系起来,展开设问,及时追问.在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强时,教师进行追问,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碰撞与发散.

教学片段

內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分数”的第1课时“分一分(一)”.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怎样分东西才公平?

生:(齐声回答)平均分.

师:好!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分东西的游戏.淘气和笑笑要进行分苹果游戏,你们算一算他们每人能分到几个,分到几个就拍手几下,不能说出来,看谁拍得准确.准备好了吗?好,这里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淘气和笑笑,每人分到几个?开始!

(全班学生一起拍手2次)

师:如果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淘气和笑笑,那么每人分到几个?开始!

(全班学生拍手1次)

师:还是没难倒你们,加油.如果有1个苹果,平均分给淘气和笑笑,每人分到几个?开始!

生:(想拍手又放下了,声音小小地说)半个,一人分一半.

师:(及时追问)半个就不能用拍手表示了,你怎样表示一半呢?

生:画图.

师:除了画图,你能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

生:我们只学了整数.

师:(继续追问)能不能自己“发明”一个数来表示呢?根据你画的图,解释你“发明”的数,可以吗?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并“发明”数)

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在纸上积极画着,设计能代表一半的数.教师的追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以前学的数为什么不能表示一半?设计出来的新数和之前的数有什么联系呢?环环相扣的问题把学生带到关系更丰富的地方.

四、提问把握好难易程度,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聚焦核心素养,把学生带到思想更自由的地方

教师要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同一个问题对接受能力高的学生来说可能过于简单,对接受能力低的学生来说可能过于困难.把握好问题的难易,不仅可以让问题变得简单,还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提出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教学片段

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的面积”中探究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导入.

师:(播放《曹冲称象》的视频)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你们从这个短片中领悟到了什么?

生:(思考并举手)曹冲是一个很聪明的人.

师:(显然学生不知道播放这样的视频与本节课有什么关系)我们把故事放一边,先来复习下之前学过的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生共同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圆的面积公式,我们刚才回忆了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结合《曹冲称象》的视频,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好方法推导圆的面积吗?

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难点,学生往往知道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但其是怎样推导出来的,知道的学生就寥寥无几了.对于枯燥的数学公式,很多学生选择死记硬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是数学学习方法的缺失.在观看视频时,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起.语文课上的《曹冲称象》视频和数学课上的《曹冲称象》视频的引入角度不同,其与数学学习有怎样的联系呢?学生的思维被唤醒,学生的传统认知被打破,教师提出的问题又恰到好处,学生被问题带到思想更自由的远方.

学习在思考中进行,思考从疑问中来,疑问在问题中解决.问题是探究科学的始发站,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关键所在.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定位问题,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把问题抛向学生,让学生思考、交流、谈论问题.问题不要局限于课堂上重点和难点,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潜力.这样教师提出的问题才深刻、经典,学生才能去到思维的远方,进而在问题中发展自己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石单.《观察物体》说课[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1):62.

[2]杨小燕.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技巧的运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19):116.

[3]贾晓玲.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素质[J].青海教育,2015(3):41.

[4]肖香龍,谭劲松.提升师德与讲授艺术 促进思政课教学效果[J].中国高等教育,2012(1):44-45.

猜你喜欢

提问核心素养问题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