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CT及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1-02-22抚顺市第二医院辽宁抚顺113001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2期
关键词:造影剂磁共振影像学

抚顺市第二医院 (辽宁 抚顺 113001)

内容提要: 目的:对比CT、磁共振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观察组为2017年3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对照组为同一时间健康体检的60名健康人员,所有人员均实施CT检查、磁共振检查,回顾分析检查结果。结果:评价CT检查、磁共振检查异常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同类型疾病检查异常率方面,磁共振检查均高于CT检查(P<0.05)。结论:CT、磁共振都可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的临床诊断,但是MRI诊断准确率更高,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影像学检查作为颅内感染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对患者的危害较大,因而需要尽早做出明确诊断,并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1]。目前CT、磁共振是常用的颅脑检查方法。为确定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从而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选择提供参考[2,3]。本文结合2017年3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回顾分析其应用CT、磁共振诊断的相关资料,详细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观察组为2017年3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所有患者最终经临床多项检查确诊,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8~76岁,平均(47.72±4.96)岁。患者就诊时有发热、头痛、呕吐等表现;对照组为同一时间健康体检的60名健康人员,男35例,女25例,年龄24~78岁,平均(47.75±4.92)岁。所有人员相关检查资料完整,观察组、对照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满足临床可比性要求。

1.2 方法

仪器:德国SIEMENS 64排128层螺旋CT;磁共振:联影 1.5T诊断仪,详细检查方法如下:

CT检查:设置好检查参数,层厚、层间距均为5mm,薄层扫描为2.5mm,仰卧位完成常规颅脑CT检查,从听眉线向上检查最后达到颅顶,常规检查完成后注射造影剂,造影剂为碘海醇,造影剂完成后对患者实施颅脑CT增强扫描检查。根据实际检查结果,对局部可采取薄层扫描。

磁共振检查:应用头线圈进行检查,其中T1WI检查使用SE序列,检查参数如下:TR=540ms,TE=20ms。T2WI检查使用FSE序列,检查参数为:TR=2200ms,TE=85ms。层厚为6mm,层间距1mm,对患者实施冠状位、矢状面以及轴位检查。常规核磁共振检查完成后,对部分影像资料不理想患者采取增强扫描,造影剂为Gd-DTPA,严格按照造影剂使用要求。

所有人员在完成CT检查、磁共振检查后,由影像科医师根据获取的影像学资料做出评价与分析。

1.3 观察指标[4]

(1)观察组与对照组异常检出率;(2)观察组CT、磁共振异常检出情况;(3)影像学资料表现。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完成数据分析,不同检查结果均应用百分率表示,差异性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异常检出情况

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健康人相比,其CT、MRI诊断异常检出率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异常检出率方面,MRI明显高于CT检查方法,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异常检出方面,CT检查与MRI检查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检查方法异常检出率比较[n(%)]

2.2 不同感染类型异常检查结果比较

CT、MRI对不同类型感染情况检查结果见表2,MRI较CT对不同感染类型检出率更高,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影像学资料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使用CT检查后,平扫检查期间,30例表现出均匀高密度,其余30例表现出略高或略低密度,增强CT检查,略高病变区域密度进一步增高,血管影表现出高密度,略低密度区域增强检查无变化;病变区域存在片状水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应用MRI检查,病变区域形态不规则,多表现出分叶状,病灶边界清晰,脑实质表现出被压迫。60例患者中48例表现出等T1、T2信号,12例表现出等长T1、等长T2混杂信号,病变区域存在片状水肿。

表2. 不同感染类型异常检查结果比较[n(%)]

3.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对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感染会影响神经系统正常功能,早期对其明确诊断便于尽早实施治疗干预,消除不同感染类型对患者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进而改善预后[5]。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可使用的方法较多,其中影像学检查是最常用的方法,早期检查中多使用CT检查方法,CT能够对患者脑部结构出现的改变、颅脑解剖结构等作出诊断,能够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提供依据,但是因为CT检查期间自身分辨率较低,部分小病灶无法有效检出[6]。结合临床研究分析,CT对小的血管畸形、微小病灶等容易出现漏诊,与此同时,颅脑内部结构较多,CT检查期间,不同区域会出现重叠,造成影像资料中出现伪影,影响到实际诊断结果,容易出现漏诊、误诊情况[7,8]。

与CT检查方法相比,磁共振检查分辨率明显提高,检查期间也没有放射性伤害风险。由于磁共振检查软组织分辨率的提高,能够更加清晰地显示脑部病变结构,检查过程中还具有多方位、多参数优势,大部分病变区域都能够较为清晰的显示,降低了造影剂使用,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提供了有效方法[9,10]。

结合本文研究结果,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异常检出率显著高于健康人,证实了CT、MRI检查的特异性,在不同感染类型以及总体异常检出率方面,MRI均高于CT,说明MRI较CT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检出率更高,证实了磁共振检查的应用价值。实际诊断期间还应重视影像学资料的分析与评价,便于为后续诊断提供更多依据。本文研究结论与杨家骥文献研究报道结论一致[5]。

综上所述,CT、磁共振都可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的临床诊断,但是MRI诊断准确率更高,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猜你喜欢

造影剂磁共振影像学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超声及磁共振诊断骶尾部藏毛窦1例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