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2021-02-22辽宁省鞍山市立山区人民医院眼科辽宁鞍山114000
辽宁省鞍山市立山区人民医院眼科 (辽宁 鞍山 114000)
内容提要: 目的:研究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共计90例。使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患者实施小梁切除术治疗,B组患者实施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术后半年和1年,B组患者眼压水平低于A组,视力水平高于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青光眼和白内障均为眼科常见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青光眼如不给予有效治疗,后期常合并白内障。目前,临床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单纯小梁切除术虽然可以有效改善青光眼症状,但术后会加快晶状体浑浊进展,常需要二次手术[1]。本次研究,对收治的部分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应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现将详情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0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5例,女性45例,年龄47~78岁之间,平均(67.81±4.57)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部分患者的球晶状体部分浑浊,同时眼前出现固定形状不变的片状阴影;部分患者在看灯光时,出现彩虹光圈,并伴有眼球晶体吸收水分而出现肿胀现象,通过光线的折射形成虹视。其中,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1例、原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9例。使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B组患者45例,平均年龄为(68.31±4.42)岁;A组患者45例,平均年龄为(67.56±4.67)岁。所有患者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签订了同意书。A、B两组差异在区间范围内,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A组患者仅实施小梁切除术治疗,具体治疗方式如下:
(1)术前检查:对所有患者实施视力及眼压常规检查,并在术前20min给予患者散瞳剂散瞳。(2)手术治疗:术前30min对患者的结膜囊做表面麻醉,并在结膜下进行麻醉;在患者角膜缘10~12点位,以穹隆部为基点做结膜瓣;在止血完成以后,作一个厚度为1/2的巩膜瓣,切口大小为3mm×4mm,并将其分离,直至透明角膜内侧1mm;以15°穿刺刀在患者3点位处的角膜内侧做辅助切口,逐渐排出少量房水,以降低眼内压;将小梁组织进行切除(1.5mm×3mm),使用尼龙线将巩膜缝合;在结膜下注射2mg的地塞米松及20mg的妥布霉素,最后包盖术眼,同时实施术后常规护理。
在实施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对B组患者实施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具体治疗方式:与A组患者实施同样的麻醉方式,然后经巩膜瓣实施穿刺直至前房;以充足的粘弹剂注入前房,以拓充前方深度;进行直径为5~6mm的连续环形撕囊,同时做水分离;将眼球晶体核块使用超声乳化仪进行拦截、分离及切除并取出;将巩膜瓣下深层小梁及巩膜组织切除。
1.3 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以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半年、1年眼部视力及眼压的改善情况作为评判标准。
(2)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对比。以两组患者出现术后晶状体后囊破裂、角膜水肿及眼内炎的发生作为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治疗效果采用±s表示,组间差异行t检验;并发症用率表示,组间差异行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手术前,两组患者眼压和视力水平相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半年和1年,B组患者眼压水平低于A组,视力水平高于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s)
组别 眼压(mmHg) 视力手术前 术后半年 术后1年 手术前 术后半年 术后1年A组 18.64±2.21 14.68±3.41 15.01±3.54 0.19±0.04 0.52±0.26 0.53±0.45 B组 18.67±2.15 10.62±2.34 11.36±3.18 0.18±0.05 0.91±0.24 0.87±0.35 t 0.0786 2.7896 2.5789 0.0752 3.4641 3.7514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术后并发症比较
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7.8%,其中晶状体后囊破裂2例,角膜水肿3例,眼内炎3例。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9%,其中晶状体后囊破裂1例,角膜水肿1例,眼内炎2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75,P<0.05)。
3.讨论
3.1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形成因素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又称之为青光眼性晶状体混浊斑,即青光眼斑。该种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眼压升高而导致的晶状体前囊下和核性混浊,当急性发作时,会在瞳孔区晶状体前囊下遗留不规则白色浑浊斑或者椭圆形浑浊斑[2]。一般情况下,当青光眼处于晚期时,会出现带有绿色反光核性白内障。由青光眼而引起的白内障多是由于晶状体前皮质核和开始的,这种现象会逐渐使晶状体全部浑浊,从而在之后的水分吸收中,会使囊膜增厚、晶状体囊膜变皱,并出现钙化现象。在临床上,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会出现眼压升高、角膜水肿,前房及浅、球结膜混合性充血及瞳孔散大等现象[3]。当出现该种现象时,如不及时治疗,很可能会引发永久性的房角粘连。因此,尽早诊断治疗可以有效提升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治愈效果。
3.2 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的作用机制
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对闭角型青光眼效果更佳。这是因为闭角青光眼可以造成房角狭窄、前房及浅或者房角引流异常现象。而小梁切除术可以通过切除部分小梁组织,将房水从前方引流至球结膜下隙,并通过周围组织进行吸收,为房水打通新的引流通道,从而限制了房水过多流失,这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眼压,减少青光眼发作几率。目前,该种手术在临床上已经相对成熟,也是如今最常见的治疗青光眼的手术办法。但该种手术方法只在治疗青光眼,而对白内障却起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因此考虑联合手术方法会使治疗效果更佳。
3.3 超声乳化对白内障的作用于原理
传统的白内障切除术,主要是摘除白内障虹外物质,并保留晶体的前囊膜、后囊膜及周边囊膜的完整性,从而通过在角鼓膜做至少6mm以上的切口,把已浑浊的皮质核和取出来。超声乳化方法主要是在超声波作用下,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相容的液体混合物,均匀形成分散物质,从而进行下一步操作。因此,该种手术方法会使切口减少到≤3mm,然后碎化白内障,并将碎化后的物质全部吸出,从而有效地提升治疗效果,同时减少术后出现晶状体后囊破裂、角膜水肿及眼内炎的发生率。但该种手术同样只对白内障的治疗效果更佳,因此当患者出现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时,将小梁切除术及超声乳化术结合,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效果。
3.4 综合诊断效果评价
本次研究显示,手术前,两组患者在眼压及视力方面,病情差异较小,且P>0.05。但B组患者通过实施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后,其在半年、1年后的眼压及视力状态,与实施单一小梁切除术的A组患者相比,均有明显改善,且P<0.05;且B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8%,A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8%,两者并发症发生率上具有明显差异,且P<0.05。
综上所述,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通过对青光眼及合并白内障进行有针对性的切除治疗,从而有效提升了该种疾病的手术效果,应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