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教育视角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①
2021-02-22李现勇
李现勇
(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66001)
著名数学家丘成桐说过:“学数学不要求快,一定要学慢学细”.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学绝不可片面地追求速度.但在一线教学中,仍存在着“提问多,启发少;节奏快,思考少;容量大,内涵少;指定多,探究少”等一系列问题,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速度与进度,将知识全盘托出,甚至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对公式、定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记忆与应用的层面上.如此一来,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没有思维的锻炼与能力的提升,这与数学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实施“慢”教育,对改善学生思维现状、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慢”教育,并非指单纯拖延教学进度、降低课堂效率、减少课堂容量的“慢”,而是追求与学生身心发展同步,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慢”.“慢”教育主张给学生充分的“想”和“悟”的时间,本质上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充分体验、深入理解、透彻领会,从而真正掌握数学的精髓与真谛.那么,数学课堂的“慢”,具体体现在哪些环节呢?以下将结合具体案例,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1 “慢”在概念形成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要求学生将已有知识外延,构建新的知识,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因此,实施“慢”教育,先从概念形成过程开始.数学概念的“慢”教学,要讲清概念的来龙去脉,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入.
如,对于函数极值的概念,设计这样引入:
提出问题在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时,我们发现利用导数的正负可以判断函数的增减.如果函数在某些点处的导数为0,那么在这些点处函数有什么性质呢?
思考观察下图,我们发现,当t=a时,高台跳水运动员距水面的高度最大.那么,函数h(t)在此点的导数是多少呢?此点附近的图象有什么特点?相应地,导数的正负性有什么变化规律?
探究如下图,函数y=f(x)在x=a,b,c,d,e等点的函数值与这些点附近的函数值有什么关系?y=f(x)在这些点的导数值是多少?在这些点附近,y=f(x)的导数的正负性有什么规律?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单调性与导数值正负的关系进行引入,“我们已经研究了导数值为正或负时分别对应的函数单调性情况”,接着自然而然地抛出问题:“那么,当导数为0时,函数性质又是怎样的?”学生首先联系前面所学,“利用导数的正负可以判断函数的增减”,引发思考:“若某点的导数为0,则函数在这一点处有何性质”.学生就会结合导数为0的条件,在脑海中想象出对应的函数图象,或想到熟悉的、符合条件的函数解析式,而在这个过程中便产生了形与数的结合,是对学生直观想象能力和数学抽象能力的一种培养与锻炼.
接下来,教师设计从具体实例——跳水模型入手,描绘出跳水运动员跳水过程中的运动曲线,引导学生思考函数在最高点处的导数值、该点附近的图象特点等一系列问题.接下来,由一个极大值点拓展到若干个极大(小)值点:给出特殊函数y=f(x)的图象,引导学生探究在各个极大(小)值点处的导数值、附近导数的正负、函数图象等一系列特点,由此最终得出函数极值的概念.
上述过程中,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自然而然地归纳出函数极值的概念.而这样的“慢形成”方法,使学生在获得极值概念的同时,还发展了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等数学核心素养.
不仅是数学概念的教学,对于定理和法则同样如此.对于概念、定理和法则,它们从何而来?因何而起?具有怎样的数学背景和数学意义,蕴含怎样的数学文化和应用价值?“慢形成”教学,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空,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抽象过程和定理的证明过程,通过研读教材、巧妙设计来引导学生追溯数学家的思维方式,发现问题研究的源头.
2 “慢”在问题探究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面临问题解决时,教师应把课堂更多地交给学生,由“传授型”课堂转变为“探究型”课堂;而在设计探究性课堂时, 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所探究的问题是否符合数学学科特点,更要关注是否符合学生发展需要[1].因此,在探究过程中所设计的问题,务必是精心设计的、有层次感的,不能是碎片化的.通过剥茧抽丝、逐层深入的问题串,将知识进行有效的串联,为学生提供思维方向的指引,从而引发学生递进式、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串的设置,使整个课堂慢下来,在“慢探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性,使其亲身经历探究与归纳的过程,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丰富自身的学习感悟与体验.
如,在函数概念的引入中,可以依据教材,设置如下问题串:
情境一:某“复兴号”高速列车加速到350km/h后保持匀速运行半小时.列车行进的路程为S(单位:km),运行时间t(单位:h).
问题1:这段时间内,列车行进路程S与运行时间t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问题2:列车行进路程S是运行时间t的函数吗?
情境二:下图是北京市2016年11月23日的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简称AQI)变化图.
问题3:如何根据该图确定这一天内任一时刻th的空气质量指数(AQI)的值I?
问题4:你认为这里的I是t的函数吗?
问题5:上述情境1和情境2中的函数都有哪些共同特征?你能用文字语言归纳并概括一下吗?
问题6:如何根据以上共同特征,用符号语言给出函数的定义?
问题7:你能举一些我们学过的函数的例子吗?
情境一中,问题1引导学生观察行进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并给出关系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本质上就是数学建模的过程,问题1的设置使学生对问题形成初步的感知,培养了学生数学建模的思维和能力;问题2使学生思考初中所学的函数定义,进一步感知变量间的关系,为函数概念的得出奠定基础.情境二中的问题3和问题4,则以曲线图的方式呈现,使学生从另外的角度感知变量关系.问题5和问题6则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归纳概括,使其发现函数的本质特征,经由口头表述、文字语言表达,最终凝练成符号语言,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同时训练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的学科素养.用符号语言表达的函数定义毕竟是抽象的,有的学生不容易理解,而问题7的设置使学生列举自己学过的函数,对函数定义进行验证,如此一来,使抽象概念具体化,有利于加快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和消化.
“慢探究”课堂是归纳和体验的交融与统一.学生通过不断地经历观察、归纳和体验的过程,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辨析概念,形成对概念更全面、更立体的理解与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创设有深度、有层次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其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认识,提高直观想象、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
3 “慢”在交流碰撞
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要给学生留出充裕的思考时间和交流时间,“慢交流”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使学生经历知识的融汇、碰撞与整合,最终形成自己的想法,获得对问题的思考与解答.
如,在立体几何部分棱柱概念的教学中,棱柱的定义是“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多面体叫做棱柱”.此时教师抛出问题,“‘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这一条件可不可以去掉?”,“通过棱柱的概念我们得知,棱柱的侧面都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可不可以改为‘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多面体叫做棱柱’?”立体几何部分非常考察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而立体感和直观想象能力是要通过日常训练来培养的.因此,问题抛出后,切记不要迅速给出答案,要学会等待,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使其经历充分的思考和想象,先与自己对话;然后安排小组讨论,进行生生对话,思维角度的不同使学生产生自主交流的欲望,小组讨论的过程便是学生互相之间思想交流和碰撞的过程,最后是师生间的对话,请学生阐述问题探究中的困惑与收获,总结问题解决的方法,体会数学概念的严密,培养细致的习惯.
课堂对话是另一种形式上的“慢”教学,它使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感悟不同的思考方式、思考方法,完善自己的认知,借鉴同伴的优点,丰富学习体验与学习感悟.“慢交流”使学生学得细致,学得深入,学得透彻,提高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
“教育是慢的艺术”,唯有自由之时间,才能有自由之思想;数学有思考,才能灵动[3].在快速行进的课堂中,学生是被“拽”着往前走的,是被动的;所以“慢”教育理念给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慢”教育的目的是在“慢”中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使他们勇于思考;在交流碰撞中学会思考,在收获的喜悦中乐于思考.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把握好“慢”,何时“慢”,何处“慢”?要在“慢”中寻高效,向“慢”要能力提升,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的本质,真正会用数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身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