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策略论析
2021-02-22于超群何军拥
于超群 何军拥
摘要:劳动教育一直以来作为育人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各个阶段的学习中,它对于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近些年来,劳动教育却受到了部分人的轻视,导致各个院校学生对于劳动教育产生了较大的误解,影响了学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高职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作为新时代的高职学生,必须掌握多种劳动技能,形成坚韧吃苦的精神才能在社会中更好地立足和发展。本文以工匠精神作为从价值指导,结合高职院校现今劳动教育现状探究如何开展劳动教育的具体策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素养,促进高职教学的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劳动教育
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也被赋予特殊的时代价值,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推广,成为社会主义新时代新青年所必备的高尚品德和崇高的精神素养。高职院校以为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开展具有时代特色的劳动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高职院校应当在工匠精神视阈下有效开展劳动教育,让劳动精神绽放时代光芒,让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素养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都能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培养。
一、“工匠精神”下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
从古至今,工匠精神与劳动精神便是密不可分的,工匠精神对应的是那些不断提升自己,在劳动中脱颖而出的劳动者。劳动精神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历史的长河发展之中衍生和演化出来的一种高尚品德,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甚至在未来,工匠精神都是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不断的追求完美的精神品质,是我国处于发展阶段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
但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同学家庭环境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学生接触的劳动越来越少,尤其是体验性的劳动机会越少更少。学生的劳动意识薄弱,严重缺乏劳动实践行为,这便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1]。高职院校需要不断研究劳动教学的体制机制,并通过组织开展生产劳动课程和实践活动,在劳动思想观念、劳动技术知识、劳动技能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相关渗透教育,引导他们参与劳动、尊重劳动,能够在劳动中具备多种劳动工作技能,培养同学们艰苦奋斗、吃苦的精神,并在劳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身的工匠精神,树立良好的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工匠精神視域下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
(一)劳动教育纳入教学课程
高职学校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要在工匠精神视域下开展劳动教育,必须以新时代"匠心精神"与"劳动精神"为目标,明确劳动教育的定位和目的,然后将其有效融入到学校的教学课程之中,落实劳动教育课程的相关安排,提高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关注度[2]。
学校要基于本校实情制定层次分明、权责明晰的劳动教育管理制度,统筹管理各学段劳动教育实践的各方面内容。同时落实劳动教育课程保障,形成各学段相联系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与课外实践课程形成互补机制,将劳动育人理念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教师可以借助劳动教育课,在课堂上通过分析具体事例,为学生讲授新时代劳动精神,引导学生不能单纯地将劳动教育看作是体力劳动或是简单的脑力劳动,而应树立科学正确的新时代劳动观念,并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和不易,理解劳动的真谛,学会尊重劳动者的付出与努力,充分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或技能帮助他人解决实际问题,得到自我价值满足感。
(二)构建多方参与的劳动教育模式
要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仅靠学生在校期间教师引导与督促是不够的,学校一方面应当重视主导劳动教育实践的相关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可邀请在各行各业具有工匠精神的时代模范走进校园,给全体教师进行讲座,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和统筹实施能力;另一方面,在学校领导和当地政府的协助下,与对口专业的公司达成长期合作,利用好企业工作平台带领学生深入工作一线,"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职业功能为模块开展项目式教学,让学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切实的感受加深对工匠精神价值及意义的认知,并逐渐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理想及追求,培养学生以追求工匠精神作为自己对未来职业的信仰,从而促使学生珍惜当下,将自己置身于劳动实践中,不断提升职业技能。
(三)促进精端技能的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应该针对自身的教育以及办学特色,将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地融合起来,并积极将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等思想落实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上,积极营造崇尚精端技能、鼓励创造性劳动的校园环境。
比如,可以通过开发专题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来形成宣传和传播工匠精神的网络阵地,让学生可以通过更广阔和更容易接受的渠道来肯定校内后勤工作人员的劳动奉献,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其影响,进而反省自身,促进自身的发展。或可以组织优秀技能传承人、优秀企业代表等走进校园开展技艺展示、交流行业发展动态等,不仅能够更好地丰富校园的文化活动,还能帮助他们树立劳动榜样及目标,激发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及创造性,还能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3]。
结束语
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来说,劳动精神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弘扬都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从人民的信仰来说,劳动精神是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双手进行真诚的劳动,以实现创造美好的生活的精神品质[4]。由此得出,新时代高职加强学生劳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共建美好生活的保障。高职院校教师亟需高举劳动教育的大旗,通过创新教学体系,创新课程设置,构建校园环境来给学生积极创造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积极倡导广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锻炼自我、提升能力、磨炼意志,养成良好劳动习惯于劳动意识,弘扬其通过劳动来实现梦想,改变命运。
参考文献:
[1] 张岩,李新纲,齐文彬. 工匠精神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探究[J]. 教育与职业,2021,996(20):58-61.
[2] 孙羽,陈鹏.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旨归:工匠精神——基于核心素养的研究[J]. 当代职业教育,2021(2):55-61.
[3] 韩娟,王泓斌. 融工匠精神培育的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践研究[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1):100-102.
[4] 孙燕. 高职院校以劳动教育铸就"工匠精神"的实践探索[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7):48-49.
作者简介:于超群(1988.10-),女,蒙古族,硕士研究生,专任教师,专业负责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韩语
何军拥(1971.11-),男,硕士研究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材料工程、职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