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高段“设计·应用”领域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1-02-21吕延儿
吕延儿
小学美术课程“设计·应用”领域中的设计教育,与其他学习领域相比较,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对功能性、实用性、创新性等方面的强调。“物以致用”是该领域核心的设计思想。但当前,笔者发现小学美术高段“设计·应用”领域的课堂中存在教师教学往往只求形式表面、缺少实用功能考虑的现象,使得学生设计能力扁平化。笔者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遵循现代主义设计理念来进行这一领域的教学,即“物以致用”的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养成从功能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而是过多地引导学生进行奇思妙想以及装饰技巧,没有处理好功能与形式的关系,过多注重美观,少了一些实用。同时,又缺少一般的设计方法与美术技能的指导。
就设计教育而言,处在少年期的小学高段是实施设计教育的“黄金时段”,能夠促进更全面的教育意义的实现。因此笔者以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高段“设计·应用”领域美术教学应以育人为目的,以生活为基础,以功能为核心,以文化为底蕴,以创新为灵魂,提高学生创新思维与动手实践的能力,促进设计意识的形成。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对浙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11课《公交站台设计》的课堂实践和思考,谈谈对小学高段“设计·应用”领域设计方面课堂教学的一点认识。
一、联系生活,感知设计理念,形成功能意识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对于设计而言,“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本课的教学内容——公交站台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或多或少都有过在公交站台等车、乘车的经历。但是对于生活中的公交站台在组成、材料、造型、尺寸、颜色上为什么不同,是缺乏认识的。如果只是简单地告知原因,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因此,笔者以为“设计·应用”领域的课堂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只有学生从感知层面建立与事物的连接,才能真正意识到事物的价值,才能对事物的细微变化进行体会,才能理解“设计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形成“设计来源于生活,设计服务于生活”的设计理念。
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的切身体会与实践,引导对公交站台功能的认识。课一开始,笔者出示校园边上的公交站台图片(图1),并提问:这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顺势揭示本课课题。随后笔者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在公交站台等车、乘车的感受与经历。从学生亲身经历的讲述、交流中,总结得出作为提供公共汽车停靠和乘客候车场所的公交站台的主要功能是保障人们在等候、上下车辆时的安全性和方便性、舒适性,明白这些功能由候车平台、站牌、顶棚、公共座椅、广告牌、垃圾箱等来提供。但出于成本、地理位置的考虑,部分设施会因为实际情况而减少,唯一不能少的是提供交通信息服务的站牌。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理解功能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而各项设施是为了满足功能的需要。同时,校园边的公交站台功能与美观上的不足,激发了学生设计公交站台的兴趣。课中,在“为场景适配挑选公交站台”环节中,教师选取学生现实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如奥特莱斯广场、鼓楼、阿狸田野农场。作业环节,笔者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出本课的作业要求:设计或者改良家乡的某处风景名胜、某个村庄、某个街道的公交站台,体现新颖性、人性化、功能性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情感。并且在学生设计制作的过程中,不断播放家乡的风景照片。
二、图像识读,学习设计方法,感受多样统一
创意可以说是设计的生命,也是设计教育的着力点。有个性的设计,往往体现为创意设计,而个性是在具备共性的基础上,在同类中脱颖而出的特性。笔者通过对生活中的公交站台的观察发现,根据围合方式的不同,公交站台可以分为两种结构类型:开放式和半包围式(图2、图3)。在结构上,开放式,只有顶棚和支撑柱的设置,顶棚下四周通透,广告牌、标志牌等处于立柱中间;半封闭式,则从顶棚到背景墙一侧或两侧具有隔板分隔出环境空间,隔板上设置广告、地图、线路等资讯。而站台的不同则均体现在为了适应环境、考虑成本、安全性、舒适性、地域文化等,而进行“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因人制宜”的综合考虑。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设计产品的共性和个性的认识,并进行综合思考与推敲,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深度的创意设计,实现“实用与美观的完美统一”。
在这课的教学中,笔者充分借助图像,通过对公交站台相同、不同之处的观察分析,建立起学生对公交站台设计功能与形式多样统一的认识。第一步,教师出示两组图片(图2、图3),请学生比较每组公交站台结构上的相同之处,引导学生了解根据围合面的不同可以将公交站台分为两种类型:开放式结构和半包围式结构,开放式结构的优点是视野开阔;半包围式结构的优点是能挡风遮雨。第二步,教师请学生观察图片比较相同类型的公交站台,不同之处体现在哪里?引导学生发现相同结构,造型、材料、颜色、装饰元素的不同,使得公交站台呈现不同的风格,体现地域文化的特色。第三步,教师出示各种结构形似、风格各异的公交站台(图4、图5),启发学生设计思维。
三、角色转换,理解设计原则,提升审美判断
设计原则是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人们形成对设计的共性要求,包括创新、实用、经济、美观、道德、技术规范、可持续发展等。设计教育中学生对于设计原则的理解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这些原则之间往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并体现在设计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如果直接传授给学生课本中现有的“专家”答案,对学生来说收效甚微。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设计界流行的“同理心”,创设情境请学生转换角色成为“消费者”进行换位思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在本课教学中,笔者主要围绕“实用”与“美观”,创设了两个教学活动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公交站台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一个活动情境:作为“消费者”为场景适配挑选公交站台。教师课件陆续出示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奥特莱斯广场、鼓楼、阿狸田野农场图片(图6-8)请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从图13、图14中为这些地方挑选合适的公交站台。通过这个环节帮助学生理解设计的基本原则,即产品设计要考虑环境和人的需要等因素。
第二个活动情境:在作业展评阶段创设“公交站台新产品发布会”。请学生作为“设计师”来介绍自己的公交站台“为谁设计”,以及功能、形态上的特色,再请学生作为“消费者”发表意见。在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设计以人为本”“功能与审美完美统一”的认识。
四、互动示范,学习制作方法,促进创意表现
创造的过程由构想和实施两个阶段构成,无论是构想还是实施,都需要创造技能的支撑。本课学习建议为:用手绘的形式设计或用纸张制作一个公交站台。由于年龄的特点,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画不好”而逐渐对绘画形式不感兴趣。出于面向全体学生的考虑,笔者将本课的作业形式定为用纸张制作一个公交站台。需要学生掌握和运用两个层级的技能:1.纸张加工的方法,主要包括折叠、剪切、联接组合、弯曲或卷曲、粘接等。2.设计制作的方法,即有目的地通过一些插接、折叠、剪切等加工手法的相互结合运用进行公交站台设计制作的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技能学习与指导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将自己的创意表达出来。
纸材料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非常熟悉,针对第一层级的技能,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前设置了一个互动游戏,请学生在十秒内将桌上的纸片立起来。然后根据游戏的结果,总结归纳出可以通过卷、折、剪、插、粘等基本方法,让平面的纸张立起来,同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卷法、折法、插法等能让纸片呈现不同的立体形态,不同的立體形态又给人不同的感受。课前设置这一样一个动手操作的小环节,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回顾、了解纸立体造型的基本方法,为后面的公交站台纸立体模型制作在技能上进行铺垫。
对于第二层级的技能学习,本节课中,笔者采取师生互动式的示范,按照“因地制宜构思造型”——“以人为本考虑功能”——“统筹兼顾调整完善”三个步骤,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逻辑顺序带领学生一起构思制作完成公交站台。
第一步主要目的是根据环境明确风格、考虑色彩、确定体量、设计结构、体现特色。笔者在示范之前先问学生,你想老师为哪个地方设计一个公交站台?你想用哪种结构类型?你觉得用什么颜色作为公交站台的主色调比较合适?你觉得用什么能够体现本地的特色?接着,教师根据讨论结果按照多数人的意愿,确定改造校园外的公交站台,选择绿色作为公交站台的主色调,选择书本作为公交站台的主要造型元素。于是教师示范制作了一本书的造型(如图9,不同角度的柱体书本造型),并提问,书的造型还可以怎么呈现,并邀请学生上台制作(如图10,不同角度的面体书本造型)。然后,教师请学生观察不同角度的图9,说一说,这个造型能不能变成公交站台,需要做哪些调整;能不能改变尺寸作为公交站台的某一部分,比如立柱、顶棚、站牌、广告牌、桌椅等,引导学生不断发散思维,通过裁减、体面组合形成各种公交站台基本框架,并相机示范穿插、卷曲、折叠等方法。(图11,设计思维流程)
第二步主要目的是站牌、座椅、广告牌、护栏等设计制作与合理布局。教师出示公交站牌交通信息牌(图12)并示范绘制站牌草图,制作座位,出示课件展示各种座位的制作图。请学生摆一摆在站台(图13)哪个位置设置站牌、广告牌比较合适,相机介绍站牌和广告牌根据实际可以采取面体与主体两种呈现方式,并提示学生广告牌可以用彩纸块面直接代替。
第三步主要目的是针对上两步制作完成的公交站台,根据实用性、美观性、新颖性等方面的要求进行修改调整,完善作品。(图14)
通过这种互动式的示范既有直观的技能指导和清晰的操作过程,又能启迪思考,发散思维,有助于学生创意实践,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图15,学生作业)
五、结语
设计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只有在寻找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设计的本质和含义,逐渐学会设计。因此在设计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从功能的角度设计教学,在任务的驱动下,运用所理解的设计基本原则、基本技能等进行基于需求的设计活动。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下完成的作品才能比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富有创造性和设计感,契合设计应用领域的目标要求: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才能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逐渐养成。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美术教师不断地开阔自己的艺术与设计视野,提高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席卫权.基础美术教育中的设计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1.
[2] 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11.
[3]毛毅静.谈设计教学的教学设计[J].中国美术教育,2014(03):36-38.
[4]原研哉(日).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1.
[5]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宁波市海曙区雅戈尔实验学校 浙江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