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 生态富农
2021-02-21
每天清晨,在民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精品净菜加工车间里,社员们正把刚从大棚采摘的新鲜蔬菜送到生产线上,择菜、清洗、切片、装盒……一派繁忙景象。“每天10吨蔬菜运往天津中心城区市场,品种达20多个。同时,有20吨蔬菜销往北京,品种达60多个!”民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秀霞说。
认识张秀霞的人都叫她“折腾女”,总要给自己找点“新鲜”的课题。上世纪90年代初,张秀霞和爱人开办了一个小型饲料厂,生意做得不错,一年纯收入20多万元。因为生意上的缘故,她经常到一家肉鸡产销一体化的公司买原料,当听说他们在宝坻当地还没有合作对象时,她意识到这是个商机。经过市场调查,1998年首批引进3000只鸡雏,42天后第一批肉鸡出栏,净赚7000多元。之后在政府的支持下,她贷款8万元,利用村里闲置地建起26间鸡舍,开办肉鸡养殖小区,发展绿色养殖。2006年,张秀霞又创办了民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2008年,合作社建成了200亩现代化养鸡场——天津市宝坻区凯霞养殖示范区。全部采用现代化的养殖技术,安装了自动料线、饮水、除粪等现代化装置,还建有一个沼气池,形成可循环利用的生态养殖系统,当年就被列为天津市政府20项民心工程之一。之后更多的养殖户纷纷参与进来,合作社会员达到300多户,吸纳就业人员1368人,带领农户们刨到了“第一桶金”。
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合作社看到了设施农业的发展前景,在大新设施农业园内承包了70个蔬菜大棚。最初的两年,对温室大棚种植缺乏经验,种菜损失了十几万元。合作社请专家上门指导,社员到外地参观,学习取经。蔬菜品种从大路货黄瓜、西红柿,到市面上少见的紫甘藍、白茄子等新奇特蔬菜,应有尽有。为了尽快打开市场,社员们带着产品到一家家企业推销,还邀请客户来蔬菜基地考察,终于打开了市场大门,订单像“滚雪球”般的不断增加。
为了生产出既安全又有营养的绿色蔬菜,合作社把养鸡场资源和蔬菜种植结合起来,将鸡粪发酵处理后,全部放入蔬菜大棚,让有机农家肥成为蔬菜的食物。同时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完善了生产资料投入、生产档案、产品检测、质量追溯制度,确保蔬菜绿色安全。开设净菜加工生产线,全面形成了“养鸡-蔬菜-加工”的绿色产业链模式。合作社恪守传统种植工艺,保留了诸多天津人喜爱的老味儿蔬菜,如老味儿翻沙西红柿、原生态小韭菜、绿里儿小黄瓜,天津人百吃不厌的甜口儿大白菜,还有基地自产的各种野菜。
要让消费者认可合作社生产的绿色蔬菜,就要实施品牌战略。合作社注册了“御泽”牌商标,并把17个品种蔬菜进行了无公害认证。以品质取胜,以速度为赢,电子商务力求做到基地到餐桌48小时送至百姓餐桌。
目前,种植基地已达1500亩,400多个温室大棚和一个占地6亩的智能温室大棚,还建有2000平方米保鲜库、1000平方米净菜加工车间,配备两条现代化净菜加工流水线。合作社先后被认定为市级示范社、国家级示范社和天津市放心菜生产基地。
2019年,合作社承接了宝坻区的无害化处理厂,为当地病死猪及其他动物尸体做无害化处理。同时,引进农家畜禽粪便堆积发酵和有机肥制造流水线,一体化解决了农村垃圾。产出物不但保留了垃圾中的营养物质,还利于土壤和植物吸收,是真正的绿色高品质有机肥。把这些有机肥料使用到大棚中,既能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良土壤,又能美化乡村环境。
疫情期间,合作社被天津市农业农村委选为蔬菜保供基地,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及时整治基地闲置的蔬菜大棚,抢种40亩短、平、快的油菜、菠菜、小白菜等速生叶菜,产量达100多吨,全部低价供应市场。在人工紧缺的情况下不计成本,组织人工抢抓生产,确保800多亩甘蓝、菜花、西红柿等蔬菜如期上市,产量达到1800多吨,全部低价供应本市市场及配送至居民社区。与此同时,合作社还奉献爱心,向多家养老机构、医院和困难家庭送出2万斤蔬菜,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当天津市民出行买菜难时,合作社推出配送蔬菜到小区服务,每天送出800箱蔬菜,保证市民吃菜需求,并做到低价销售。
“合作社始终坚持一个理念:绿色发展,抓牢产业与生态有机结合,生产出优质农产品,带动乡亲一起致富奔小康。”张秀霞满怀信心地说。
(供稿单位:天津市宝坻民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