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农广校办学核心竞争力
2021-02-21欧宇
欧宇
2020年9月,笔者先后赴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南、四川等地进行农民中职教育专题调研。调研的核心问题是:农广校还要不要办中职?农民中职教育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调研历时12天,走访5省2所市级校、9所县级校,就以上问题同沿途各级校负责人深入交换意见。
一、沿途校农民中职教育办学现状及分析
此次调研的农广校,大部分是各省8月份报送的农民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推荐校。11所调研单位中,除洛阳市农广校外,其他10所农广校均举办农民中职。总体来看,各校的办学有实力、有活力、有动力。
(一)有实力,表现为有专门队伍,有办学经费
各校在岗专职教师少则4—5人,多则30余人,专职教师在10人以上的农广校过半数。作为一线教学单位,有优秀师资是硬道理,是承接各类教学任务、做强做精专门机构的前提。校长年富力强、有思路有做法,11位农广校校长中,50岁以下的达9人,最年轻的四川乐至县农广校校长38岁。基层校办得好不好,关键靠校长。这些校长从事农广校工作的时间尽管长短不一,但都有农广情怀和担当,有农民教育培訓的深入认识和独到见解,有办校的能力、资源和手段。举办中职的10所基层校中,3所有专门经费渠道,其他7所虽无经费,但也衔接各类培训项目实现持续培养,把农民中职办得有声有色。
(二)有活力,表现为办学种类丰富,不断开拓创新
各基层校紧密围绕当地农业农村中心工作,结合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发展举办各类教育培训。其中吉林长春和桦甸、黑龙江安达、安徽界首、河南夏邑、四川简阳和资中等7地的农广校,与本省高校联办大专和本科,搭建农民素质提升学历通道。各农广校所开展的中职教育和农民培训,在分类施教、精准定位、教学组织、方式方法、跟踪服务上都能因地制宜、扬己所长,工作受到了当地农民欢迎和党委政府认可。
(三)有动力,表现为中职教育农民有需求,农村社会发展有需要
任何事业有需求才会有供给,农民中职同样如此。调研期间,无论是基层校长的间接转述,还是中职学员直接反映,核心观点是:仅靠短期的培训,很难掌握系统性的专业知识,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广校的中专班教育,农民通过知识素质、能力素养的持续沉淀,对产业有所掌控,能促进持续增收。此外还有少量青年农民出于择业就业、参军等动机,也有拿中专文凭的学历需求。农村基层治理和农村社会服务需要农民中职教育。如四川简阳市委组织部从优化全市村社干部学历结构考虑,2020年主动联系市农广校并提供专门经费,组织331名村两委人员参加中专学习。河南夏邑县的中职教育,不仅培养全县村两委干部,为全县致富领头雁工程储备人才,还应县电业局需求培养农村电工,提高了农村供电服务质量。农村基层有需要,农广校才有动力,这也是如今多数农广校仍然办中职的原因。
二、各地认识和主要做法
(一)基层校校长对农民中职教育的认识
通过访谈10位办中职的基层校校长,评估他们的办学意愿,可分强烈主动型、保职能型、被动型3种类型。强烈主动型6人,他们所持观点与农民中职学员相似,即中职教育是农村人才培养的长久之举。办好中职教育,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是基层校在主管部门有地位、在党委政府有声音的主要途径。尽管全国农广校体系中职办学难,但不能因为表象结果,而否定中职对培养人才的作用。从尽职履责和满足农民需求方面,有钱没钱都要想方设法办学。保职能型3人,有三方面动机认识:一是中职作为农广校的基本职能,在己任上至少保持不断档。二是中职作为办学结构的一个层级,不办就不完整,需要办。三是中职办学资质,是农广校区别于社会培训机构的重要优势,如果哪天政府培训项目停了,还能以中职生存下去。被动型1人,认为现承担的各级各类培训项目繁多,任务重,人手紧,要办中职已是勉为其难。如果上级校没有要求,不办也可。
部分党委政府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对农民教育、农民中职的认识比较到位。河南夏邑县委书记梁万涛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坚持党委政府主导,把农民教育培训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全县综合目标管理,县财政每年用于农民中职教育经费83万元。黑龙江安达市副市长陈永彬认为,抓农业发展不抓种地人的培养,必然会存在忧患。四川乐至县农业农村局长文国光认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生产端具备高素质农民,才能满足消费端高质量的农产品供给,并对县农广校提出“建立县域产业核心人才队伍,提升产业人才核心能力”的要求。
(二)发展农民中职教育的举措
尽管10位校长站位不同,认识深浅各异,但都本着“在其位谋其政”的责任感,多措并举办好中职教育,让农民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1.培训与中职衔接。7所无办学经费的农广校,通过招生、课程体系、学习阶段、跟踪指导四环节的衔接,依托项目培训办好农民中职。将两者融为一体,变成一项工作的两个阶段。实现短长衔接,即项目培训阶段的“短”,为教育阶段打基础、提供生源;中职教育阶段的“长”,为培训阶段打造接续的升级版,以系统培养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其中课程体系是四个环节的核心部分,吉林桦甸市的做法是该环节的示范样本。
2.小班化管理和教学。乐至县择优选拔学员组班,2019级37人,2020级26人。每班配备1名专职班主任、8名辅导教师。组建班级微信群,将教师、专家和学员全部吸纳入群。组建班委会,遴选产业有规模、经营有成效、实践经验丰富的学员担任班委。每学期组织学员交流至少2次,每年组织现场观摩至少2次。从学员产业中遴选典型现场,不定期组织全班同学进行现场观摩,让学员从生产、管理、销售等方面现身说法。
3.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吉林建立“四网融合”农民中职教育远程学习平台,供全省农广校体系共享使用。该平台集网络课程资源、网络学习测评、网络教师团队、网络教学管理于一体,实现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学籍管理三统一,具有整合省、市、县三级办学的扁平化特征。
从长春、桦甸两地的调研情况来看,该平台切实解决了教学供给参差不齐、学员分散难管理等问题,具备鲜明的开放办学特征,也是农广校开源节流办学的重要途径,更是农民教育信息化的必然方向。
4.构建县域人才库。四川资中县建立全域产业人员数据库,为实施分层分类培养、学员职业生涯阶梯式指导奠定基础,为涉农扶持政策的精准滴灌发挥决策支撑作用。数据来源于三方面,一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各类产业园区培训的学员数据,二是产业部门、农经部门的从业人员、经营主体数据,三是扶贫项目、乡村振兴示范村镇建设有关数据。人才库数据实现全县产业全覆盖、区域全覆盖,并及时更新。这为中职招生提供了详实的生源库,更重要的是为教学供给精准化提供了前提条件。如针对该县从事血橙产业的中职学员,按规模分成50亩、200亩、500亩三类,在上完公共课后,分别组织产业教学、主题讨论和专家指导,并发挥农广校背靠农业主管部门,整合信息项目的优势,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壤肥力、植保服务、农机购置补贴、两品一标品牌创建等涉农项目资金对接学员。
三、农民中职教育如何把握新的发展机遇
最近几年,农广校体系上下对于是否还继续举办农民中职教育,一直有不同的声音。如何看待,如何破解?笔者认为,农民不是不需要中等职业教育,而是需要高质量的中等职业教育。因此,问题不在于办与不办,而在于如何办好。
(一)新时期农民中职教育怎么看
農民中职还要不要。对此问题的回答不容置疑,应是要!
从理论逻辑上看,一是落实党中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业农村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造就更多乡土人才。中职教育的系统性培养是主要选项,而培训就算做到极致,也难免拼盘式、碎片化、离散化,难于达到上述“人才”“人力资本”“高素质”等关键词的应有要义。二是彰显教育本质。落实教育公平,农民中职教育实实在在地在为乡村弱势群体、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教育供给。落实终身教育,农民中职的系统化培养,为农民的产业发展提供伴随式教学服务,促进学员成才成功。落实个性教育,农民中职教育依据学员的产业类型、学习基础等个性特点,提供针对性的教学和指导。并采取多样教育模式,满足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链条群体的需求。落实开放教育,农民中职教育为学员多样化发展提供了职业起点通道,为其职业成长进入上升通道提供了基础学历。三是符合产业需求结构的规律要求。在劳动密集型(农业、林业、服装、家居等)、技术密集型(计算机工业、集成电路、数控机床等)、资金密集型(冶金、石油、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三类产业结构层级中,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技能人才需求层次较低,一般而言,中职学历人才足以满足需求。未来中国农业必将走“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现代化道路,中短时期内,劳动密集型仍然是我国基本国情的必然要求。农民中职教育是中国农业产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选择。
从实践逻辑上看,一是优化农业从业人员结构有需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仅占8.3%,初中占48.4%。此次调研结果也与之相似。显而易见,初中水平为主的从业者难以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果再过5—10年,从业者大都是初中学历,这全面振兴怎么看都是有水分的。目前涉农职业院校的培养能力有限,总体表现为招生数量少、离农化严重,而且很多涉农专业毕业生并不从事农业。对在职在岗农民开展不离乡、不离岗的中职教育,是优化农业人力资源存量的必然选择。二是体现农教机构专业性的必须层次。教育领域办得好的机构,从来都是以几个优势专业、优秀的师资团队、深厚的教学管理经验而立足,而培训机构往往因缺乏以上要素而此消彼长、昙花一现。回顾农广校多年的办学历史,尽管能以有经费支持的培训项目而持续发展,但表现为办学体系大而不强、总是在能否生存的层面挣扎,不能上升至办得好、办得优的层面。主要原因是缺乏教育层面的专业支撑。现实选择应是在中职教育层次下功夫,以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系统开放的专业群建设、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办精办专,并通过持续沉淀的教学管理经验,引领带动培训层面的内涵深化。只有不断夯实职教层面的基本盘,才能体现专业性,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要,才能满足从业人员不断调高的学习“胃口”、不断精细的学习需求。
农广校自成立之日起即举办农民中专,截至目前累计招生近500万人。40年来的中职办学虽然从未间断,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其内涵、地位、作用已发生变化,特别是近十年来变化显著。通过从培养对象、学员动力、学习内容、教学形制(教学的实施形态,包括工学比例、不同教学环节的顺序及时长、课程教学方式等)等方面的比较看出,农广校的中职教育有三大变化:一是功能作用。从解决教育资源短缺、满足农村基层干部学历需要,转变为解决生产者脱产学习困难、满足学员现实发展需要。二是中专文凭价值。从学员就业发展的“敲门砖”,转变为学员提技能、厚素养、促增收的“铺路石”。三是行业地位。从行政推动下的一家独大、“卖方市场”,转变为行政主推力量消退后的逐步萎缩、“买方市场”。
从办学质量角度分析认为,目前的农民中职教育,还谈不上“高不高”的问题,而是在“有没有”的层面存疑。主要原因是缺标准。由于没有形成自身相对客观的评判标准,而以外部的全日制职教标准、物化项目的间接评价思维来评判我们的工作,导致评判结果不客观、不准确、不符合实际。
(二)新时期农民中职教育怎么办
“十四五”时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力期,是农村全面小康后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转变的关键期,也是农民职教乘势而上、大有可为的重要机遇期。新时期的农广校中职,应全面分析把握农业农村发展进程、农民生产生活特点、成人学习基本规律和基层校办学实际,推进农民职教改革创新。在办学定位上,确定为教学为主、服务发展。在指导思想上,从农民需要什么就给什么,转向以能力目标为导向,引领农民观念转变、视野拓展、思维优化。在工作机制上,改变中央农广校计划与一线教学“两张皮”情况,向统分结合、点上跟踪、靶向施策转变。
计划以施行《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教学标准为突破口,选取17省30所农广校开展农民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在明确定位、定规格、显特色上下功夫,在人(学员、师资、校长)、课程、教学环节、现场教学点四方面强探索谋创新。在规定培养目标要求下,灵活安排工学比例,灵活配置学期课程,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手段和形式,形成分片区、分专业方向的教学组合方案。
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注重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推进改革由点及面、连线成体逐步铺开;对内封闭运行,各环节机制经验成熟一批,推广一批,辐射现有专业教育教学,实现新旧交织更替,前后稳步衔接;对外充分呼应中央农广校教育教学中心工作,如共享师资库建设,分层分类培训,教材建设、在线资源建设,多元化平台建设。保证内容与时俱进,形式灵活开放,底色是体现教学。始终坚持职教自信:即在各层次农民教育培训中,中职教育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层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争取通过2—5年的探索,引领改革试点县成为农民职业教育走出低谷的开路人,专门机构的排头兵,彰显成效的典范,逐步向体系内外展示教育价值、人才魅力、产业内涵和时代特点,逐步实现农民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相统一。同时注重避免“光说不练”的浮躁形象和“光练不说”的沉闷被动状态。
(作者单位:中央农广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