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信息化时代下国家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1-02-21鞠佳佑
鞠佳佑
随着智能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审计工作者带来了诸多便利,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作為审计人才培养的摇篮,必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带来的变革,对审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做出相应调整,从而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随着审计工作科技含量的不断提升,对审计机关审计干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审计机关人才紧缺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首先介绍了智能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其次阐述了我国审计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对审计人才的新要求,最后从多维度、多方面对新时代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出了建议。
一、引言
随着科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以数据为核心,新兴技术为手段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尤其是在审计行业、会计行业、计算机行业以及电商网购行业等。2020年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数字经济模式下,“云上会”、“云采访”成了今年两会的新名词。而且随着大数据技术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国家战略层面也围绕数字经济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指导意见,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推动社会进入一个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精准决策的万物智联时代。随着经济越发展,经济监督越重要,审计就越重要,而审计从业者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会受到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影响,因此培养信息化背景下的审计人才已经成为亟待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二、智能信息化时代的特点
(一)信息处理速度较快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不断解放了审计工作者的双手。由于人工智能是将人类的工作交由计算机处理,因而,打破信息处理速度过慢等瓶颈问题。智能信息化时代可以让审计从业者实现过去需要耗费许久的手工才能完成的任务基本自动化。比如审计采购业务,传统的手工审计是需要从采购立项到付款全过程进行监督并核对,审计工作人员的一项采购业务会从多个部门取得不同的资料,包括采购业务的审批、招评标资料、合同文件、发票、付款单据、入库单等等,审计工作人员核查这些资料时,要对业务流程是否按照程序进行,时间先后顺序对不对,审计数量金额、合同数量金额、验收数量金额、付款金额是否一致等。在手工审计阶段,为保证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的一致性,需要将业务数据进行汇总,与财务数据进行核对,这就使得工作量很大,耗费时间长。而在智能信息化的背景下,由于审计对象都已数据化,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数据是否一致的检查工作就变得很简单。原来需要较多审计工作人员两天才能完成的任务,智能信息化下,计算机1个小时就能处理完毕。
(二)工作质量较高
虽然说我们人类是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物,但是即使是最聪明的人,也不能保证我们在工作的时候能百分之百的投入、处理的业务百分之百的正确。就拿人机象棋对决来说,人工智能机器人在象棋领域已经完胜人类。即使棋艺再高的人,也是机器人的手下败将。抛开这些客观因素外,可能还存在审计人员在处理工作时难免有个人主观因素,呈现的工作结果与实际的需求是不符的,最后连基本的准确性都达不到,何谈审计的工作质量呢。而在智能信息化时代,人工智能弥补了人类工作久了身体会疲惫、工作速度会减慢、业务处理正确率会降低从而容易导致审计风险的情况。并且计算机没有我们人类的情感,只要有充足的电就可以全天24小时工作,不再受工作时长的限制并且准确率能够得到保证,处理数据时做到绝对的公平公正,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的整体质量。
三、我国审计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高校审计人才培养现状
如今,我国高校的审计专业大多都是依附在会计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的,而且审计人才的培养模式被定义为与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相接近,所以在给高校学生设置审计相关课程时,都是在会计课程的基础上添加一些审计相关课程,但没有突出审计专业的独特性和人才培养的具体规划。经过调查和查阅资料,笔者发现高校对审计专业硕士的培养大多分为注册会计师审计方向、内部审计方向、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审计方向、工程项目审计方向等,而他们课程的设置大多是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教材为基础的,还包括《审计案例分析》、《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以及《审计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等等。随着智能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少的高校认识到了人工智能化大数据审计的重要性,从而为硕士学生搭配了《审计信息化》、《IT审计》、《计算机审计技术和方法》等相关课程。
(二)审计机关审计人才培养现状
在智能化、信息化的转型中,从审计署到基层审计机关,都越发重视审计人员的培养与发展。为了应对新时代的到来,审计署大力建设“金审工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适应新形势下的审计工作。当前我国审计机关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对审计人才的阶段性培训,涵盖重大政策跟踪审计、内部控制审计、计算机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等方面,通过培训学习,不断强化我国审计机关审计人才的队伍。二是各级审计机关干部通过较长时间的交流挂职,及时沟通审计工作的经验,有利于双方取长补短,在智能化时代共同进步。三是利用开展全国性的审计项目,建立不同地方不同层级审计机关审计人员混合组成的审计组,按照统一的项目实施方案和统一的目标开展审计工作,撰写审计报告。通过这种混合制人员组合,可以让经验不同、学历背景不同以及审计工作经验不同的审计人员之间通过审计协作,分享各自的优势,共同完成优秀的审计项目。
四、智能信息化时代对国家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
(一)高校对审计人才培养新要求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审计人员的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而高校作为审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对培养与发展应用型的大数据审计人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信息化时代对审计人才的需求分析,高校审计专业学生的培养应将审计知识与信息技术融合在一起,这就要求高校要打破传统观念中审计与计算机这两个专业相互独立的思维,将审计工作与计算机操作相结合,实现传统手工审计向计算机审计的成功转型,使得高校审计专业学生在进入实际审计工作后能够快速适应智能化的审计业务处理工作。
(二)审计机关对审计人才培养新要求
根据《“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相关要求,必须加快智能化、信息化审计建设,研究出一套为信息化审计全面实施提供指导的规范性方案。在此背景下,审计机关对审计人员的知识储备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智能化、信息化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审计人员在掌握传统手工审计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对智能化审计数据的采集、处理以及相关数据分析也要有充分的了解。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审计、计算机、财经、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的知识,由这些共同构成信息化审计的知识体系,成为开展信息化审计的必备基础。总之,在数字化经济的背景下,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应具备清晰的理论知识框架体系、专业的审计工作能力,并且能够运用大数据技术熟练地进行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实现大数据背景下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审计全覆盖这一新时期国家审计工作的战略目标。
五、基于智能信息化时代对国家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为适应审计智能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高校审计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应大力引入同时具备审计专业知识以及审计信息化背景的优秀教师队伍,并安排审计与信息化相结合的课程,例如审计信息化、大数据审计、智能审计等等。当前,高校审计学专业的老师大多来自会计、审计等专业,缺乏大数据审计的相关背景,导致所传授的审计课程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等到进入社会发现审计工作需要信息化审计时再学习为时已晚。二是为了促进高校审计信息化教学方案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建议高校定期举办院校审计信息化教学大赛。为了我国高校的审计信息化水平能够快速推进,大赛的组织形式不仅限于高校内部,可以携手多所院校共同举办,通过大赛的形式不断完善教师的审计教学方案。三是高校要注重多方合作,共同搭建审计实践平台。审计专业属于应用型的学科,学生应更加掌握软件的操作能力,例如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通过去校方合作的企业实习,我们能够及时把握当下的审计形势,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熟练审计业务能力,为将来正式步入岗位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审计机关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习近平在会议上明确提出,坚持审计强审,加强IT审计建设,努力构建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在新时代的要求下,审计机关确保落实审计全覆盖,就必须培养审计人才的大数据思维,提升信息化审计能力,加快智能化审计技术方法创新,将信息化审计作为实现审计全覆盖的重要路径之一。对于审计机关审计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有以下几个方面建议:一是政府部门应增加对大数据审计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通过完善大数据审计平台,并开展相关平台应用的培训工作,让审计人员充分了解软件平台的操作系统,从而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二是审计机关要积极引进具备审计与计算机知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不斷调整审计机关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方案从而适应信息化时代对审计机关审计从业者的新要求。三是审计机关要完善审计人员的奖惩措施,将审计人员通过AO认证、审计署中级培训、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的培训等的考试成绩, 纳入审计人员年度考核。在选拔后备干部时,优先从通过相关计算机专业培训考试的审计人员中挑选,同时建立审计人才激励机制,对在信息化审计中取得重大突破的人员给予适当的奖励。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