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报人范以锦:一辈子都是新闻事业的执着追求者

2021-02-21刘汉能

传媒 2021年3期
关键词:暨南大学传播学院报业

刘汉能

第一次约访范以锦老师,是2019年年底。得知他出差了,我和身边同学的第一反应是:范老现在还要出差吗?我们都以为,舟车劳顿不适合一位73岁的老人,可范老却不这样以为:“这是我的工作,而且和大家多交流也会激发灵感。”

2006年年底起,范以锦受聘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20年年初改任名誉院长。曾担任南方日报社总编辑、社长,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公司董事长。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2002年当选第六届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第八届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同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报业先进经营管理工作者”。2003年,入选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和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年度报告,列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人物志”15人之一。2006年,在《传媒》杂志与人大新闻学院、复旦新闻学院等联办的“首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上,获评“2005年度中国十大创新传媒人物”。2008年,获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颁发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60名社會人物”奖。2012年获广东首届新闻终身荣誉奖,2017年获第五届范敬宜新闻教育良师奖。

一个清爽的早晨,我见到了刚从北京参加完中国新闻史学会相关会议回来的范以锦老师,在他脸上看不出一丝疲惫感,也丝毫看不出这位被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奉为“偶像”的老师已经73岁了。眼前这位和蔼的老人,被称为“中国报业品牌第一人”,首次将品牌理念引进报业,他是当代中国报业“媒体多品牌战略”“媒体跨区域经营战略”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他提出“南方报系”的理念,以南方报业为基地先后创建了“21世纪报系”“南周报系”“南都报系”三大报系组织运营结构,探索出了“龙生龙、凤生凤”的系列报刊滚动发展路径。不少人评价,南方报业是中国传媒的“黄埔军校”。他笑着说,中国传媒的黄埔军校称不上,但是“南方报人最看重的回报是尊重他们的存在和承认他们存在的价值。”

2006年底,一位传统媒体时代的传媒精英,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卸任了。那时他60岁,没有给自己放假,紧接着就进入了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担任院长、教授、硕导,继而又担任博士生导师,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段经历。在人生不同阶段,他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一个角色都闪耀着光芒。

“做院长,我要做好‘加法”

“从业时,我像机器一样不停地工作,到高校我有更多时间沉下来思考、写作,也希望通过我的微薄之力为新闻教育事业做点什么。”从传媒业的历史中走来,站上讲台眺望传媒的未来,以学生的身份从暨南大学毕业,又以老师的身份回到母校执教。这一切,范老并不陌生。

媒介技术变革,新兴媒体迅速崛起,传统媒体出现了离职高潮。很多青年学生陷入了迷茫,不知道该学什么、怎么学。“业界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培养目标”,范老认为,对新闻的敏锐、扎实的采访基本功、新闻策划能力、过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基本的媒介素养依然是新闻人的看家本领。“而且,也不只是适应业界的当今需求,还要有前瞻性眼光,具有发展后劲。持续学习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走进学校,面对学生,范以锦发现不少学生成绩优异,但却写不出一篇优质的新闻报道。他意识到,局限在教科书上的教学,远远跟不上时代和业界对学生的要求。“必须要打通学院与业界,将好的资源、好的平台带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和业界建立联系。”2007年开始,范老借助自己的从业经历和优势,与南方报业合作建立了“准记者训练营”,后又与媒体及其他机构建立“创新基地”“见习基地”等,为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提供了比较完整、系统的实践平台。“发挥我的作用,带去新闻学院所没有但又需要的东西。”这就是范以锦经常提到的“做加法”。

“做老师,我就要对学生负责”

在硕士生、博士生导师这个角色中,范以锦也是尽职尽力。暨南大学2019级新闻学专业的周海涵是范老指导的研究生,进“范门”之前,他就是范老的粉丝。他坦言:“选导师之前,我也想过,老师年纪大了,会不会亲自带我们?”和很多学生一样,周海涵以为范老可能不会自己亲自指导学生了,但周海涵依然选择了范老,“老师从南方传媒集团卸任时发表的感言,让我看到了他内心的坚定和责任,所以我相信老师。”事实证明,周海涵的这份信任没有错。

范老经常召集自己指导的研究生探讨新闻前沿的问题,然后联合写论文。周海涵说暨南大学食堂三楼是他们经常“会面”的地方,往往就是在吃饭聊天的时候点名,“该你写文章了”。范以锦不仅对学生要求严格,对自己也从不松懈。截至目前,他独自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就传媒发展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11部,代表性著作有《南方报业战略》《广东百科全书·新闻篇》《新闻“微”茶座》《中国传媒风云》及“老范看传媒”系列等。200多篇文章中,有范以锦独立完成的,也有和学生联合写作的。他强调:“没有一篇是学生写了拿给我联名署名,借我的名字发表。一定是名副其实的合作,这也是我指导学生提升论文写作水平的一种做法。”

不少人认为,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过于偏向理论,对于提升实践能力的课程较少。“务实型人才也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做什么工作,都需要有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理论厚度不断提升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思考的过程。”范以锦认为强化实践能力有很多途径。他举了一个例子:自己指导过的一个学生,从本科开始便每天写一篇新闻评论,研究生毕业时已经在全国100多家报刊上发表了作品,“这和他在研究生阶段认真思考、研究问题不仅不冲突,而且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范老要求“范门”的学生每人至少发表一篇论文。

从传统媒体一路走来,范老鼓励学生多向发展。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的方夷敏曾是南方日报首席记者,后来她转型成为“黎贝卡的异想世界”的创始人,运用微信公众号打造时尚品牌,并形成了产业模式。范老在很多场合都会提到这位学生,“她对于媒体转型发展把握很准。”像方夷敏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遍布多个领域。

“干媒体这一行,要参与到各类媒体的交流和分享中”

卸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掌门人的时候,范以锦说,企望进入花甲之年之后能给自己留点自己能支配自己的空间。担任院长和导师,他依然没有太多时间和空间去支配自己。但在他看来,晚饭后散散步、和家人一起看看电视,带带孙女,周末出去走走,这种生活就很惬意了。

每天晚上9点到11点,是范老思考、写作的时候。“看看报纸、看看书,把自己的思考写下来。”他说:“搞学术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提出问题,通过调查、了解、钻研,搞明白这个问题。”“干媒体这一行,就要参与到各类媒体的交流和分享中去。”

2009年新浪微博突然流行,范老开始使用微博,他以实名注册,吸引了很多传媒业界青年记者和传媒教育界的师生,他们通过微博,向范以锦取经。讨论交流的人越来越多,范老也越玩越得心应手,他每天抛出一个话题到微博上讨论,先后探讨了“别受他人左右,唯有尊重自己”“不轻言放弃,别挤独木桥”“宽口径就业”等25个话题。范老在微博上开辟的《新闻学生茶座》,就学生关注的就业、见习、学习、道德四个系列的问题,发表百篇微博进行分析,并将其总结出版了全国首部新闻传播类的全微博体书——《新闻“微”茶座》。

范老的微博粉丝有170万人,曾经有人问他,范老师你的微博那么多粉丝,怎么一分钱都没赚到呢?范老笑著说:我不差钱,我每个月的工资够花了,我不想赚钱,也没有精力赚钱,我的自媒体平台没有商业模式,只是想和大家交流、分享。

范老还经常探研新媒体,“得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怎么玩新媒体、他们在想什么,才能更好地洞悉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他的“时髦”程度,一点都不比年轻人差。

“老范看传媒”三部曲包括“传媒事件回顾篇”“传媒前沿现实篇”和“传媒未来发展篇”。聚焦中国传媒转型与发展,对主流媒体转型发展、全媒体体系建设等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在《当代岭南文化名家范以锦》这本书中作者写到,都市报在上世纪90年代也是新媒体,范老在多年前可以玩转都市报,今天自然也能玩转微博、微信、短视频。范以锦依然是那个传媒事业执着的追求者,他一辈子都是传媒事业的执着追求者。

采访结束后,和范老一起从办公室走出来,他走得很快,背影越来越小,消失在人群之中……南国之秋,即使是深秋,依然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校园里的大树向阳而生,树根越扎越深。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暨南大学传播学院报业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南人”
增强资本运作促进报业经济发展
刘建海标志设计作品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faced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ustralia
NP1连同NP2
调查
“第二届连士升杯国际汉译英大赛”获奖名单等
数字报业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