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选择

2021-02-21张璐

中国集体经济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转型升级制造业

张璐

摘要:为了使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2015 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 2025》,从国家战略层面对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中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进行了全面部署。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低端制造供给替代、高端制造回流发达国家、国内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压力。文章通过主导产业的选择和扶持、科技创新、高端制造人才的培养、碳交易市场的完善等,有效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

一、引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许多产业从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相继转移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使中国成长为世界唯一拥有所有制造业门类的“世界工厂”。然而,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现状也一直为国内外共识。尤其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国际产业结构又将面临一次新的调整,未来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也会面临一个新的常态问题。为了使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2015 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 2025》,从国家战略层面对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中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进行了全面部署。

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实质

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制造业的结构表现出不断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演进的趋势。其中,制造业结构的演进依次表现为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和技术集约化。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实质就是制造业重心日益从资源产业、原材料产业向加工工业转移,而且加工工业本身的结构也日益由初加工和简单加工向深加工和复杂加工转化,使得制造业发展在对资源依赖性减弱的同时,对科学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的依赖性不断增强。这不仅使制造业结构向资源节约化发展,使有限的社会资源得以有效利用,而且使制造业具有更高的附加价值和功能,创造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新形式,造就出劳动者新的素质和才能,顺应和实现了人类社会不断趋向进步的内在逻辑。

三、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压力

(一)低端制造业供给替代的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成本优势一直是维持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但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劳动、土地等各种要素的成本不断攀升。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劳动力成本较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普遍高出3~5倍。以2019 年为例,中国制造业人均工资为每月740美元,而印尼仅为每月206 美元。除要素成本外,目前我国的用能成本、税费成本、物流成本等也相对较高。现在,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学习中国模式,积极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建设产业园区、提供税收优惠等,再加上低成本优势,使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我国向东南亚、拉美、东欧等国家和地区转移,在低端制造领域出现了供给替代的现象。

(二)高端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的压力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普遍认识到产业空心化带来的种种弊端,因而纷纷制定战略计划要“重新回归制造业”,如德国的“工业4.0”战略、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联盟”、日本的“日本产业重振计划”等。一方面,这些发达国家为提高制造业吸引资本和投资的能力,不断调整税收政策来降低制造业的税收负担。以美国为例,奥巴马政府在2010年先后颁布了《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和《创造美国就业及结束外移法案》,特朗普政府在2017年出台了史上“最狠”减税计划,都是为了推动其制造业的回归。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凭借科技的领先发展高端制造业,准备重构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如3D打印技术和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不仅大大节约了原材料和能耗,还使其制造业出现了机器替代工人的浪潮。2017年,阿迪达斯在德国重新开设工厂生产运动鞋,时隔24年其生产重新回归本土,采用的正是3D打印技术。总之,发达国家从政策、技术等方面做准备,已经开始迎接制造业回归,给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三)国内消费需求结构升级的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都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但城乡居民消费却始终低迷。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居民消费率由2000年的46.9%下降到2017年的38.4%,远低于60%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另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中国大陆游客的境外消费总额持续增加,2013年跃居世界首位,2016年更是高达2610亿美元,占全球总消费额的20.9%。这组数据说明我国居民具有一定的货币支付能力,但却缺乏购买国内产品的消费意愿,即国内市场提供的产品无法满足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2019年,我国人均GDP已达70892元,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正在由生存型、物质型向发展型、服务型快速升级,但是相对滞后的供给结构的变化阻碍了。然而,产业结构决定的市场供给结构的转变明显滞后于这一变化,产品开发和创新的步伐相对较慢,形成了买方市场下的新的供求矛盾,阻碍了消费者潜在消费需求向现实消费需求的转化。

(四)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开展了大规模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但总体上生态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遏制。自2005年起,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一直位居世界首位且逐年增加,目前已占到全球排放总量的28%。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的《2019年排放差距报告》指出,如果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在2020年达到峰值且到2030年比2018年降低25%和55%,就有望通过最低成本路径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和1.5℃以内,这其中特别需要中、美、欧、印等七个最大的排放国提高减排力度。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在承受气候变化等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同时,必须承担起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因此,我們需要通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和应用低碳技术等,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的深度脱碳。

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一)通过主导产业的选择和扶持,把握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往往存在着一个或者几个主导产业。这些主导产业自身具有较高的增长率,并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一时期产业结构的特征及其发展演变的趋势。因此,相关主导产业的选择便成为推动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内容之一。选择主导产业除了要考虑产业本身的增长率及其带动能力外,还应明确其他一些选择的基准:一是要选择那些生产率提高较快的产业,即该产业增长因素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相对较高;二是要选择那些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止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即着眼于经济的长期发展和生态、社会之间的协调;三是要选择那些能够为劳动者提供舒适、安全劳动环境的产业,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追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国务院出台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十三五”期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五大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这些领域代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

(二)通过科技的创新,产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驱动

在影响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目前最大的短板是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创新需要相对较长时期的投资且具有较大风险,因此很多企业通过引进技术来实现发展。这种发展方式虽然也能带来一定利润和经济增长,但却造成了“中国制造”质量水平不高、核心技术短缺、以及低水平简单重复等问题,很难进入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竞争力高的高端制造领域。尤其是当前科技研发有大型化和社会化的趋势,一些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无论是其规模、所需费用和人才,还是需要承担的风险都大大增加,都是企业自己无法独立承担的,即无法完全通过市场导向来完成。因此,需要政府根据国内和国际经济科技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市场远景做出分析和预测,做好产业和经济发展蓝图的规划,引导企业投资方向,并出面组织和协调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有关各方进行大型科技项目的研发与推广,以促进技术进步和制造业转型升级。

(三)通过高端制造人才的培养,形成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助力

据统计,中国制造业从业人数在2013年达到最高点1.03亿之后,开始逐年下降。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以及劳动力成本的逐渐上升,都在不断削弱我国制造业的传统优势,对其转型升级提出了要求。与此同时,随着普九教育的实现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人力资本快速积累,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不断出现,形成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但是,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还无法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2018 年,中国技能劳动者数量约为 1.7 亿人,占从业人员的 21.3%;其中高技能人才仅有 0.5 亿人,占从业人员的 6.2%,高级技工缺口高达上千万;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在 1.5:1 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在 2:1 以上。面对这一供需矛盾,首先要解决的是教育的供给结构问题。在重视学历教育的同时,还应根据市场导向,不断完善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改善新生代劳动力的教育结构,全面提升劳动技能和素质。其次,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制造”的质量,还应进一步提升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政府和企業应制定专门的高端制造人才的培养计划,使制造业工人能够通过生产边干边学、积累工作经验,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打造出一支国际领先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制造业工人队伍。

(四)通过碳交易市场的完善,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进程

碳排放交易的主要思想是在满足环境要求的前提下,建立合法的碳排放权利,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买入和卖出,以实现对碳排放的控制。企业从其自身利益出发,自主决定买入或卖出碳排放权,并以拥有的碳排放权为自己的排放标准。因为总的碳排放权利是满足环境要求的,所以无论这种权利如何分配,都不会使环境质量下降。同时,这一机制会从经济上刺激企业想方设法减少产品生产和使用中的碳排放,企业必然会产生追求产品结构升级的动力,主动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从而实现整个制造业的结构升级和调整。2013年6月18日,我国首个碳排放交易平台在深圳试点。此后,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湖北、重庆等省市先后启动碳排放交易平台。我国目前的碳交易市场分为强制性配额交易和自愿性减排交易两部分,其中自愿减排交易量相对较小,说明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公民的觉悟水平。

参考文献:

[1]蒋欣言,熊梓曳.浅析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代工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J].商讯,2020(15):159-160.

[2]毛中根,谢迟.习近平关于消费经济的重要论述——现实依据、理论基础与主要内容[J].消费经济,2019,35(03):3-11.

[3]柴麒敏,徐华清.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差距报告评述与政策建议[J].世界环境,2020(02):55-58.

[4]积极推动高职技能教育,为中国制造积累人力优势[N].21世纪经济报道,2020-06-01(001).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号:2018D18)。

(作者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党校经管部)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转型升级制造业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