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道式电加热器温度场仿真与加热元件布局优化
2021-02-21王国庆杨晓波游绍强
王国庆,包 坤,杨晓波,游绍强,杨 凡
(1.海装广州局驻重庆地区第一军事代表室,重庆 402264;2.重庆川仪十七厂有限公司,重庆 400707;3.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重庆 400700)
风道式电加热器作为清洁、便利的工业热源,广泛应用于大型火电厂,石油化工行业及脱硫、脱硝、废气处理行业。其核心部件电加热元件一般采用管状加热元件,加热元件在设备内部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均匀排列,送风系统送入的待加热介质从设备入口进入,流经加热元件时,与加热元件进行热交换获取热量,加热后的介质携带热能参与反应或向其他设备提供热能。加热元件在设备中的布局是影响被加热气体介吸收热量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通过对加热元件在电加热器风道中布局的研究,找出合理的布局方案,提高电加热器的加热效率,延长电加热设备的使用寿命。
1 模型建立
1.1 确定变量
风道式电加热器是一种置于风管的电加热装置,在带有保温层金属外壳内布置有多支管状电加热元件,其典型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典型结构示意图
由图1可知,工作状态下加热元件符合流体多圆柱阵列绕流模型,该模型状态下气流在圆柱表面的流动情况与圆柱的数量、排列间距、排列方式以及流体雷诺数等参数相关。加热器需要气流在加热器腔体内部形成紊流,以便充分接触加热元件表面,达到充分吸收热量的目的。因气流本身的特性,在经过加热元件时形成的卡门涡街对吸热呈现积极作用,对于卡门旋涡引起的共振现象,由于加热器加热元件采用横杆固定的方式连接为一体,一般不会形成共振,此处不予以考虑。卡门涡街的形成与流体雷诺数高度相关[1-2],雷诺数Re的计算公式如下:
(1)
式中:ρ为流体密度,kg/m3;V为流体平均流速,m/s;D为加热元件外径,m;μ为黏度系数,kg/(m·s)。
相对于加热器气体介质流速,空气运动学黏度系数很小,Re很大,大于108,在超临界Re范围内。
在圆柱绕流模型中,圆柱间距L与圆柱直径D的比值L/D是卡门旋涡的重要影响因素[3-6],本文模型将以此作为变量,研究不同比值下温度场的分布情况。
1.2 基本参数设置
加热元件选取常用的外径为16 mm的元件,单支功率1 kW,整体布局如图2所示。气流介质为空气,方向设置为沿X轴正方向,L取值56、64、72、80 mm,即L/D=3.5、4.0、4.5、5.0,结构尺寸如表1所示。
表1 基本参数设置数值
图2 加热元件布置图(mm)
2 仿真结果
对不同的L值进行计算机仿真,计算结果云图中心剖面图如图3所示,气流方向为X轴正方向。
图3 温度云图
3 结果分析
(1)从右侧低温区域变化可以看出,出口区的温度均匀性随L/D值的增加而逐步优化,当L/D=5.0时,出口处温度基本均匀,表明该状态下气流在加热器腔体内部得到了充分循环,未形成冷热分层的层流现象。这是由于当2.5≤L/D≤3.5时,两圆柱之间出现明显卡门旋涡,但不会产生涡脱现象;当L/D≥4时,上下圆柱都产生周期性的脱落现象,两圆柱之间的介质流动随着间距的变化产生巨大差别[7],如图4所示。
图4 等涡量线图
(2)从计算结果云图中还可清晰地看到高温区的分布变化,高温区基本集中在腔体顶部,这是由于热量“向上走”的特性。L/D=3.5时,加热元件对介质阻力较大,前端顶部的热量不能及时带走,出现集热现象;随着L/D增大,涡脱现象加强,集热区向后移,当L/D=5时,集热区转移至后端顶部。从这点看,设备的过热保护温度计应入口侧靠近顶部的区域内。
4 结 论
(1)加热元件串列排列的风道式加热器各加热元件的间距L与外径D的比值L/D接近5时,气流能够形成较强的卡门涡街脱落现象,该现象能加强气体介质在加热器腔体内部紊流状态,从而提高吸热效率。
(2)当L/D接近5时,集热区域出现在入口侧顶部,为防止加热器过热而设置的测温点应选择在该区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