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学制”中“小组领学”环节的实践与思考
——以五下《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为例
2021-02-21朱金明
金 菊 朱金明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一书中指出:在学校教育中,学科的独特价值在于育人,在于学生的发展,学科应具有丰富和发展学生生命的意义。“领学制”旨在通过变革课堂结构,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德智并重,让“全人教育”落地生根。“领学制”的第二个环节是“小组领学”,主要是领学新知、答疑解惑、目标检测。通过让学生登台领学展示,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本文以苏教版五下《分数的意义》一课的教学为例,再现“小组领学”环节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分享体会,“领”新知
通过课前的深度预习与课始的研习交流,领学组已经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准备登台。此环节主要展示领学小组集体领学,虽然小组成员各有分工,但领学时相互补充、及时矫正,充分彰显小组共同体的力量。
领学者4:我补充,要看这些圆被“平均”分成的份数。
领学者1:关于“探究一”,我的发现是只要是平均分,都可以用分数表示。大家同意吗?
领学者2:我发现在平均分的情况下,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其中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谁的发现最能概括这4道题?
…………
师:是的,不管是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还是一些物体,只要平均分,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完善板书)
领学者在充分预习与准备后,将自己的思维过程与大家分享,领学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补白,充分展现集体的力量。教师只在重点处加以点拨、总结或强调。学生通过登台展示体验成功、收获自信,许多原本不敢表达的学生,在经历领学的体验后,想表达,争表达,盼着下一次领学。
二、答疑释疑,“领”解惑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认为:那些最具智慧的圣人恰恰就像孩子,因为他们有好奇心,喜欢探索和刨根究底。“领学制”设置了“答疑解惑”环节,目的是释放儿童的天性,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每一堂课都有精彩问题诞生。如:
生1:分子和分母可以调换位置吗?
生2:分子可以比分母大吗?
领学者1:我来解答第一个问题。我想是不可以的,比如六分之二,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6份,取其中的2份。如果交换位置就表示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6份,它们的意义不相同,所以是不可以调换位置的。
领学者4:我来回答第二个问题。我觉得分子可以比分母大,我在生活中看到过二分之三、六分之七。
师:其实,不仅有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还有分子和分母同样大的分数,我们后续会学到。
学习组提出的问题主要由领学组解答,若领学组解答不出来,可以由学习组解答;若学习组也不会,则由教师出场解答。有时也可能会出现教师也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就课后师生一起查阅资料,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备不速之“问”。
三、共享检测,“领”达标
目标检测即课堂练习。交流目标检测题是巩固新知的必要环节,一般指名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解答,以此了解全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领学者4:大家看,这是我们组给大家带来的目标检测题(如图1),请大家思考一下。谁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你的思考?……
图1 目标检测题
“领学制”让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教授者,而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向导;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共同的“携行者”,他们自主预习、深入探究,通过群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共享成功的喜悦。“领学制”变学科教学为学科育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都能勇敢地探索知识、自信地展示自我,感受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