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发展研究
2021-02-21袁杰
【摘要】为了促进社会工作发展,本文主要从人本主义视角出发展开相关研究,主要分析社会工作的当下困境,以明确发展方向,后论述人本主义下社会工作的主要内涵,并提出对应发展策略。采用文中策略能够突破当下困境,推动社会工作发展,让工作能够更充分的贯彻人本主义,落实提升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发展目的。
【关键词】人本主义;社会工作发展;社会工作实践
0.引言
社会工作是一名具有较强应用性的学科,在近些年迎来了发展高峰期,成为了治理社会环境的主要途径,该学科的成立得益于人本主义思潮,因此可以将人本主义的理论视作社会工作的基础,前者理论变化将会影响后者方法、作用以及价值观。这一基础上围绕人本主义理论,当前社会工作非常注重帮助人这一重点,并以给人提供专业化服务、不断提高服务工作专业水平标榜自己,这种观点确实没错,但却让许多社会工作人员陷入了侧重于发展工作方法,忽略工作软价值的误区。从这一角度出发社会工作发展陷入了困境,且暴露出许多问题,长期发展下去会削弱社会工作整体价值,届时社会环境可能会失去重要支撑,故着眼于当下困境,为了推动社会工作发展,有必要展开相关研究。
1.社会工作的当下困境
1.1宏观概述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社会工作不断朝前发展,攻克了不少难关,但近些年发展中社会工作遇到了新的困境,这种困境整体上被称为本土化发展困境,即通过研究相关领域认为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出现了本土化的发展趋势,且这种趋势下工作已经带有非常鲜明的本土化特征,这种现象对于我国社会工作而言是不可逆的,原因在于我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早期没有基础理论支撑,因此必须借鉴起步相对早的西方国家理论,但这种做法很快出现了问题,社会工作方式、理论与本土文化难以融合,故为了能够继续展开社会工作,必须对社会工作进行本土化改革,趋势由此诞生,并一直延续至今。这一基础上本土化发展趋势对于社会工作发展而言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但在本土化的发展过程中受一些因素影响,工作发展遇到了困难,这些困难统称为本土化困境[1]。
本土化困境的主要成因主要表现是社会工作理论的普适性不足,即当前有关于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研究基本都是从宏观角度展开的,很少有针对具体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系统性研究,导致整体理论中缺乏一个普适性强的社会工作理论基础。受此影响,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仅有宏观上的方向,没有细化的针对性指引,因此发展势必会遇到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认为要突破当下困境必须从不同理论角度上对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展开研究,着眼于本土化工作事件成效,明确每一项社会工作的服务项目、服务方法、服务对象及不同服务对象在不同时间、场合、情境、人生阶段等各个方面的需求,把握本土资源提供针对性的服务,这样才能真正落实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并发挥社会工作作用,贯彻“以人为本”内涵。
1.2详细分析
结合宏观角度上的本土化发展困境进行细化,参照相关调查报告等资料,宏观困境可详细分为两个板块,分别为本土文化困境、工作实践困境,各板块内容如下。
1.2.1本土文化困境
本土文化困境是指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存在冲突,导致相互排斥或者难以相融的一种文化演变现象,从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对本土化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本土文化困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以往社会工作主要借鉴的是西方理论,因此很多地方都带有西方文化的影子,而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更加注重个人、个性,推崇个性至上的理念,也就是西方国家国民常常强调的“自由”,但从中国文化背景角度去看西方文化价值观,西方国家国民强调的“自由”是一种绝对的自由,主张的是个人主义,而我国从古至今一直主张的是集体主义,文化中所谓的“自由”是一种有合理限度的自由,即在不影响其他人正常生活、不影响社会秩序及环境和谐的基础上,我们拥有自由,反之人的行为就侵犯了其他人的自由,这需要接受处罚,因此当社会工作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角度谋求发展,势必会对我国文化价值观造成冲击,而出于维护我国本土文化独立性的目的,国人必然不会接受带有这种价值观的社会工作,故社会工作不能实施,也无法实现本土化发展目标;第二,社会工作必须依照规章制度进行,因此规章制度决定了社会工作的服务方式,由此受西方文化影响,我国早期社会工作很多都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展开的,这种服务方式虽然没有受到抵制,但在近些年服务成效越来越弱,原因就在于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展开的工作服务具有同质化、统一性的特征,能够解决的往往是一些浮于表面,或者十分普及的问题,并不能解决个人层面上的问题,而从国内发展来看,现代人对于个人发展非常重视,向社会提出了许多个性化的需求,但社会工作并不能满足这些需求,导致人们对社会工作的需求不高,说明社会工作未能融入本土文化,难以实现本土化发展,同时工作的社会软价值不断降低[2]。
1.2.2工作实践困境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已经开始朝人本主义方向发展,并选择了人本中心疗法模式作为工作实践支撑,但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该模式在工作实践中并未得到普遍运用,原因为:西方文化对我国社会工作的影响比较深刻,导致大量社会工作依旧采用西方理论、方法,而适用于我国本土社会环境中的社會工作方法则比较稀缺,因此实践工作难免会与我国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使得工作实践陷入困境[3]。受此影响,比较常见的工作实践困境为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即我国社会推崇集体主义,人与人之间应当有一定的信任度,必要时能够相互帮助,但当前社会人群之间的信任度并不如预期,甚至出现了社会冷漠化的现象,人们不喜欢将自己的真实想法暴露在外,不让社会工作人员了解,也不像为他人所知,因此在不知道具体想法的情况下社会工作难以展开。
3.人本主义下社会工作的主要内涵与发展策略
3.1人本主义下社会工作的主要内涵
早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人本主义就已经发展成为社会工作开展的理论范式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本主义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已经比较完善。从人本主义视角出发,社会工作的主要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第一是以人为本,即社会工作本身就是为了帮助人而展开的,因此从关系上人是社会工作的服务独享,社会工作自然要以人为本,这与人本主义教育观中“以学生为中心”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4]。根据人本主义的相关理论,人被视作是工作的关注点,社会工作中要将人有关的因素放在优于物有关因素之上,优先考虑人是基本原则,诸如社会工作要重点关注社会人员的生活幸福指数、社会尊严、权益等方面的事项,这是人本主义视角下社会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价值观。
除此以外,人本主义视角下社会工作要关注人的社会地位,即必须通过社会工作突显人的社会主体地位,力求帮助人达成自我实现。根据这一要求,社会工作激发人的自我潜能发挥,同时通过工作不断的改革社会环境,予以人良好的自由条件,这样人才能自由发挥潜能,去追求自身目标,最终达成自我实现,且在这个过程中人得到了社会尊重,主体性价值得以体现。总体而言,人本主义视角下社会工作的主要内涵就是“帮助人实现自身需求、拥有合理限度内的最大化自由”,做到这一点人才能成为社会主体,尊严得以体现。只有社会工作人员了解了这层内涵才能做好社会工作,促进工作发展。
3.2人本主义下社会工作发展策略现阶段,基于人本主义研究视角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与策略的研究已经初见成效,倡导将人本主义理论与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实践相结合[5],这样才能使得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工作呈现出新的景象,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具体如下。
3.2.1建立本土化价值观与规章制度
社会工作组织应当对社会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要求他们在思想上认清自身定位,重视人本主义理论,要清楚的看到自己服务对象是“中国人”,意识到文化、国情差异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不能完全依照西方思想展开,应当紧贴本土文化展开,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建立社会工作本土化价值观。在价值观建立之后为了保持价值观长效性,也为了全面突破本土文化困境,社会工作直至要从本土化价值观出发,针对工作建立对应的规章制度,以社会幸福指数调查工作为例,该项工作的核心是评估不同社会人群的社会幸福指数,因此需要设计评价指标,对此工作组织应当要求工作人员依照中国人幸福感来源去设计指标,不能照搬西方指标,这样才能促进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突破当下困境[6]。
3.2.2把握社会工作实质
社会工作组织应当向工作人员强调,理清中国社会工作定位、方向是实现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工作的实质就是尊重每一个人,以体现社会平等价值、个人价值、假体价值。从这一角度出发,社会工作人员需要充分了解人本主义理论,通过自身工作帮助人们去实现自我,加强社会人员主体意识、反思意识、创新意识等。另外,从工作实质出发,社会工作组织要对社会工作人员提出工作态度方面的要求,即工作中一定要保持积极、认真的态度,要遵守诚实、真诚的原则,体现温暖、尊重的情怀。
4.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但该项工作在当下遇到了一些困难,难以朝前发展。因此,建议分析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困境与趋势,以当下困难为方向设定策略,通过策略的实施可以实现发展目标。本土化发展下,社会工作能更好地贯彻人本主义思想,一切以人为本,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参考文献】
[1] 邵亚萍. 人本主义视角下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困境与建构[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36(01):86-92.
[2] 张腾, 许可.人本主义理论与社会工作实践感悟[J].小品文选刊:下,2015(09):258-258.
[3] 周长城, 孙玲. 人本主义: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范式——浅析人本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工作[J].社会工作, 2012,(04):15-18.
[4] 畢兰凤.人本主义教育观对社会工作实验教学的启示[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10):241-243.DOI:10.13398/j.cnki.issn1673-2596.2012.10.085.
[5] 白璐, 卜长莉. 人本主义视角下的失智长者社会工作模式——以青岛J机构失智症服务为例[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32(04):74-78.
[6] 安秋玲. 实践性知识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本土化建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45(06):93-98.
作者简介:袁杰,男,1972年11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副研究员,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宣传统战处处长,研究方向: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