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问”引发“真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1-02-21王荷琴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积极主动

王荷琴

【摘 要】如果教师在看似平常的词句处,适时点拨、追问一下,学生就会有思维的路径、表达的支点,学生对词语的敏感度和思辨力就会不断提升。教师对文本中原有问题的驻足、停留,不仅填补了作家语言上的空白,更深化了学生对文本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巧妙的问题,并不是俯拾皆是,而是需要教师用心去寻找,根据不同的文本找到不同的问题点。

【关键词】好的问题 积极主动 真学习

课堂教学中,一个好问题的提出,能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状态,让学生拥有学习的“高峰体验”,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一个好问题的引领,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走向有深度的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让学习真正发生。

那这样的“好问”“妙问”,它藏身何处呢?关注以下几处,追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就能在这些不经意处悟出诸多“精彩”。

一、看似平常处的“准确传神”

王崧舟老师说过,始终保持对文本语言的一种高度敏感和警觉,对每一句话,对每一个词,甚至对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要有一定的敏感和警觉。

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西门豹治邺》一文中,对于课后习题“惩治巫婆和官绅的办法好在哪里”,学生初读课文后,大概也只能说出“西门豹这个办法太好了,他很机智、聪明”这样简单的话。究竟好在哪里?如何更好地将人物言行、语言发展与思维训练融合起来?

让学生关注看似很平常的词句,多问个“为什么”。例如,西门豹的这一处语言描写——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神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神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这里的“不漂亮”是真的吗?西门豹为什么说新娘不漂亮?对“说一声”你有什么别的想法吗?顺着这样的问号,学生就有了情绪和思维的呈现:

生1:西门豹说新娘不漂亮是假的,他这是为救下新娘找了一个很好的借口。他表面上说“新娘不漂亮”,实际上他已经想好了惩治恶人的方法。

生2:“说一声”,表面上是说一声,实际上西门豹是为了把巫婆投进漳河,真是妙啊!

生3:西门豹这样做还是做给老百姓看的,他要老百姓明白这是巫婆作恶多端,从而帮助老百姓破除这个迷信。

在两个看似简单的词语上一追问,西门豹表面上不动声色,实际上“将计就计、足智多谋”的人物形象一下子就感性、立体起来。

文章中还有一组极其平常的词语:第12自然段中“等了一会儿”,第14自然段中“再等一会儿”“过了一会儿”。学生大多是不会关注到這样不起眼的时间短语的,此时,教师抓住这个平常短语追问一下:

西门豹在这里“等”什么?这里的“等”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吗?前面惩治巫婆时,西门豹说完就叫卫士把她投进了漳河。前面如此干脆,后面为何一等再等?

通过对比阅读,多问一个“为什么”,学生思考的活跃度就完全不一样了。

二、看似无用处的“大用”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白鹭》一文第7自然段最后一个问句——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匆匆》一文结尾处——你聪明的,告诉我,我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在这些地方只有问,没有回答。这种“只问不答”的句式,看似是无用之问,其实恰恰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和思考空间。

抓住上述第一问“可它真是在望哨吗?”直接引导学生讨论:白鹭是不是在望哨呢?如果不是,那么它在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有了思维的火花。

有学生说:“白鹭不是在望哨,这么悠然宁静的画面,不如说白鹭是在远望风景,或是等待归来的同伴。”这是诗和远方的浪漫回答。有学生说:“这样的天高地阔、白云悠悠,白鹭一定沉醉于大自然的风景中。且不知,它自己就是一幅独特的精美画面。”这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深入解读。

不管是想象观赏风景还是尽情享受风景,总之白鹭向人们展示了自己独特的爱好。教师通过对文本中原有问题的驻足、停留,不仅填补了作家语言上的空白,更深化了学生对文本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看似无用之问,只要咀嚼一下、追问一下,就能起到引领学生与文本展开积极有效对话的作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课堂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个“妙问”,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引领和点拨,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语言的能力。

三、看似不合理处的“合情合理”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祖父的园子》一文第1自然段中写道:我家有一个大花园。可是读完这个自然段甚至全文,学生也没有发现作者具体写到了哪种花。这里的“花园”作者是不是用错了呢?带着这样的疑惑,教师引导学生去细读第1自然段。学生关注到了“带着金粉”“胖乎乎”“圆滚滚”这些词语,原来这些用词都跟蜜蜂采花粉有关。“胖乎乎”“圆滚滚”写出蜜蜂采了很多花粉酿蜜,“金粉”就是指花粉。从这里可以体会到萧红文笔的独特,表面上没有花,实则用蜜蜂、蝴蝶的动态从侧面衬托花园的花开得如此热闹繁盛,真是文字高手啊!巧妙的一“问”,让一处看似不合理的文字表达,尽显出大作家写作的秘密。

再如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时,学生基本都感悟到了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但笔者认为,学生对于船长这一伟大的英雄形象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浅层次上。因此,笔者抛出了一个问题:这艘轮船上,那么多人都被救,船长应该也有时间逃生,为什么他却选择了同船一起沉没呢?是呀,在生与死之间,船长为何选择了后者,这是不是不合理呢?

这个问题一出,马上触发了学生的兴奋点和思维点。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的不仅仅是哈尔威一生严格要求自己,忠守职责,在生死关头和轮船共存亡的崇高精神,还有在阅读的拓展延伸中,结合雨果所处的时代来看待“船长”的价值观、人生观,这里将“船长”赋予了当时的时代特点。还有学生说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浪漫主义作家就是将自己的内心表达出来,伴随着哈尔威船长的死亡,给读者留下的震撼更大,更能触及人的内心。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文字与心灵的融合。

一个巧妙的问题往往能调动学生全部学习经验和内心的情感喷发。当然,巧妙的问题,并不是俯拾皆是,而是需要教师用心去寻找,根据不同的文本找到不同的问题点。当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时候,答案的对与错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四、看似重复处的“耐人寻味”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慈母情深》一文中多处用到重复词语:第7自然段中的四个“七八十个”,第16自然段中的三个“我的母亲”,第29自然段中的四个“立刻”。面对这样的语段和特殊用法,教师要摒弃过多的内容分析,通过朗读,让学生关注到这些重复用词。教师提出疑问,或者鼓励学生自己质疑:这些重复词语可以去掉吗?或者能用别的相近词语来替代吗?一个好的问题可以组织起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去掉重复词语对比朗读,学生体悟到:第一处的“七八十个”,这个反复出现的数字,一遍一遍地在强调着那个可怕的环境,通过这样的压抑、嘈杂的场景描写,能更好地体现母亲的伟大。

第二处的三个“我的母亲”,教师教学时通过文字想象画面,如同电影慢镜头一般,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看到了母亲怎样的脊背、怎样的脸、怎样的眼睛。这样一个个特写镜头的呈现,连接的是作者的震惊、疑惑、痛苦。文本、作者、学生,情感交织在一起,这就是这段话特殊的表达方式以及所达到的效果。

第三处四个“立刻”,则犹如一个个快镜头出现在学生面前。重复的用词,娴熟的动作,母亲的劳累、疲惫、拼命,作者的感动、自责、愧疚,让人的眼泪不禁夺眶而出。

一个巧妙的问题,往往就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抓住文本中重复用词这种特殊的写法,通过换词比较、朗读体验、想象画面,学生就能在言语的品悟中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获得情感熏陶,同时还能习得作者言语表达的技巧。

总之,课堂提问是学习任务最重要的学习支架。教学中的问题似乎无处不在,但高效的课堂往往只需要两三个巧妙之问。这样的妙问,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依据文本特点,用心揣摩。教师的用心之“问”,必能成就课堂学习的“真发生”!

猜你喜欢

积极主动
关于小学英语快乐教学的实践
如何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
打造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
操作实践:呈现学生主动发展的生命活力
创设情景激发初中生数学学习积极性
浅谈诵读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浅谈初中生英语课外阅读素质的培养
放飞学生灵性的翅膀
让历史课充满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