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体会与难点分析

2021-02-18王维兮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全曲大调调性

文/王维兮

贝多芬作为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音乐创作之中,且题材广泛,成就突出。贝多芬所处的时代,正值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以及启蒙运动爆发的时代。经济上,资本主义建立,商品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促使在政治上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反对封建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在文化上,民主、共和、自由的思想随着启蒙运动的爆发而深入人心。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音乐,在此时也充满着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思想,充满着“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和“斗争”“理性”的观念。

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之所以伟大且经久不衰,除了其过硬的创作技术、交响性的思维、戏剧化的表现手法之外,更在于作品所反映出的深刻哲理和时代性特征上。作为贝多芬中期的代表作《黎明奏鸣曲》除了具备时代特征外,更加接近大自然一些,作品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欣赏、赞美和热爱之情,是一种清新的田园风格。

贝多芬的《黎明奏鸣曲》第一乐章,采用了标准的奏鸣曲式,由呈式部、展开部、再现部三部分构成。

一、呈式部(1-85 小节)

1.第一主题(1-34 小节)

第一主题的1-13 小节中,贝多芬运用短暂的C 大调柱式和弦作为开始,用pp 的力度持续,铺垫全曲气氛,营造感情基调。第二小节末尾升F音的出现,为整段增强了动力感,并顺势引出了第三小节G 大调主和弦的进一步重复。右手附点四分音符加两个十六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轻快下行,在大字组音区和小字二组音区的跳动,仿佛鸟叫一般,又为乐曲增加了活力与灵性。最后以自由延长并减弱的表情结束在C 大调属音上,这一小段的陈述,充分奠定了全曲欢快并充满动力感的氛围。

此段音乐从C 大调开始,经过G大调、F 大调、c 小调多个调性,最后停在C 大调属和弦上的这种调性布局,让人产生了疑惑感,摸不准主要调性到底是什么,也正因为此,为后续音乐的展开增添了动力。

全曲一开始的柱式和弦以及从13小节开始的颤音进行,都处在较低的音区上,但两处的力度均为pp。如何在较低的音区弹出较轻的力度,既要避免“吃音”,声音又不能“虚”是全曲的第一个难点。笔者认为,在此处手的动作要小,不必完全抬起上一个音后才按下下一个音,整体上音色是集中的、坚实的,速度和节奏是稳定的。

第一主题的15-34 小节中,同样以pp的力度开始,将前一小段的八分音符柱式和弦换成了两个十六分音符的不断重复,相比于八分音符,乐曲的紧张感和动力感进一步加强。在第28-31 小节中,运用B 大调主和弦的连续琶音进行,最后通过连续下行和跳音上行引出了副部主题。

此段中,从23 小节开始的分解和弦的演奏要格外重视,要充分展现出手指独立性的同时,还要讲求声音的颗粒感和左右手的音量平衡,每个音之间不能粘连。并且在29-30 小节中的连续分解和弦下行中要注意音的准确性。该难点可以通过慢练加高抬指、变换节拍等多种方法练习,最终达到手指的独立性和音的准确性的要求。

2.第二主题(35-53 小节)

副部主题开始部分与富有动力的第一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35-53 小节中,运用柱式和弦的进行,表达副部主题,其旋律藏在右手声部中。这一小段抒情、优雅,富有歌唱性,让人在第一主题中感受到的紧张感得以放松和休息。先用右手高声部表达旋律,之后用连续上行的半音引出旋律的第二遍重复,此时旋律藏在了左手上声部,右手换成了连续的三连音。

副部主题连续的和弦进行中,将旋律清晰地歌唱般地弹奏出来并不容易,并且,每一个和弦都是立体的,和弦中的每一个音的地位都是不同的,因此,每一个音的音量处理也是不同的。以第一个和弦mi、升so、si为例。这是降E 大调主三和弦,因此左手低音mi 的地位是重要的;此外,右手的高声部代表了旋律的进行,因此,右手的高声部升so 也是重要的;为了构成完整的主三和弦,右手的si也相对比较重要。那么,其他重复音就显得没那么重要,音量可以弱一些。整个和弦要弹得立体、丰满一些,而非厚重、敦实。

从42 小节开始的三连音以及到58 小节开始左手的16 分音符进行,一定要均匀、稳定。要避免在演奏的过程中出现“瘸腿”的问题。

3.呈式部尾声(54-85 小节)

在呈式部的尾声当中,右手延续了副部主题中的三连音,随后变化为四个音一组的十六分音符,紧张感再次得到了提升。在62 小节中,左手的E 大调主三和弦和重属七和弦的断奏进行,再次为乐曲注入了极强的动力感。于此同时,一轮极长的终止式(IV-DD56-K46-V7-I)正在酝酿中,这一很长的终止式伴随着左手的跳音上行,将“期待解决”的感觉酝酿到了极致,最终在第74 小节第一个和弦音给出了E 大调的主三和弦。但是,紧接着音量突弱下来,右手一串不安的表达为乐曲注入了一丝犹豫、不安的情愫,不过在第78 小节第一个和弦,再次给出了主和弦音,犹豫感得以消除,随后通过连接句引出了展开部。

二、展开部(90-155 小节)

1.展开部第一段(90-111 小节)

该段中,贝多芬运用与呈式部相同的动机,以F 大调主和弦,随后转入了C 大调、c 小调、g 小调。右手动机在大字组和小字二组的连续跳动也运用了与呈式部相同的主题。从104小节开始,和声的变化更加频繁,从1 至2 小节换一次和声,到一小节换两次和声。从f 小调转向了降b 小调、降G 大调、降C 大调、F 大调、降b小调、降E 大调、降A 大调、降D 大调、C 大调最后又回到了f 小调,动力感和紧张感达到了极致。

此段92 小节开始的右手部分,第一个四分音符或八分音符可以稍微突出一些,而最后一个末尾的四分音符的音量要收一些。往往在演奏的过程中,由于最后一个音是由力量较大的大拇指弹奏,第一个音由力量较小的小拇指演奏会出现轻重颠倒、头重脚轻的形象特征,这是应当避免的。

2.展开部第二段(112-141 小节)

该段中运用与呈式部相同的材料进行发展,降E 大调。此段中左右手大量的连续不断的三连音的同时进行是练习的重点,左手多处出还出现了声部保持及变化音,加之多变的指法,要演奏得均匀、准确,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要通过分手练习解决好指法问题,再考虑声音清晰干净及左右手的音量平衡问题,此外,整个展开部频繁的调性变化中,音乐的色彩也在时时变换中,演奏者在达到技术要求基础上,要通篇把握音乐的情绪变化。

3.展开部属准备部分(142-155 小节)

此部分中,左手不断重复so-dosi-la 的音型,不断强调C 大调的属音so,右手连续滚动进行,手指要干净,每一个音要交代清楚,最终通过一串下行音阶引出再现部。

三、再现部(156-248 小节)

再现部采用了变化再现的方式,将主部、副部、结束部材料进行了融合。其中主部再现刚开始与呈式部的主题完全相同,但在调性上,第168 小节处,用降A 大调代替了原来的G 大调,为乐曲的发展提供了进一步的动力。在171-195 小节,整体动机与节奏与呈式部相同,但在最后的调式上做了一定的变化,用降E 大调代替原来的B 大调作为主部再现的结束。副部的再现同样也在调性上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A 大调进行到了C 大调,与结束部调性相统一,最后以C 大调的主三和弦终止全曲,实现了调性的回归。

四、尾声(249-302 小节)

全曲最后一个部分借鉴运用了呈式部、展开部的各种动机节奏,同时也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如261-274小节。这些元素的加入为庞大的曲式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后通过一连串的上行、下行对尾声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出现了许多sf、sp 等对比极强的力度标记,进一步深化了乐曲的情感。在乐曲的最后,以pp 的力度再次重复全曲一开始C 大调主和弦八分音符连续进行的动机,随后不断渐强达到ff 的情绪高潮,并通过音阶下行加和弦的方式以C 大调V-I 的进行完满结束了全曲。

五、结 语

贝多芬的《黎明奏鸣曲》符合维也纳时期古典主义的整体特征:段落和乐章有明显的终止,清晰明了的和声风格,短小的动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动力和乐思。其表达了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这也同样反映了身处资本主义大发展时代的贝多芬在与病魔斗争的过程中对自由、理性、平等、博爱的追求以及对生命的赞颂。

本文是基于笔者对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的学习演奏过程中,就个人的一些演奏体会和作品的技术难点所做的思考和分析。在演奏过程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将演奏中出现的技术难点加以总结,并结合作品的创作时代,再从理论方面做分析和提升是十分必要的,理清思路,方能更好地演奏作品。

猜你喜欢

全曲大调调性
萨拉萨蒂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艺术特征分析
《九宫大成》所收【番鼓儿】曲牌旋律研究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G大调随想曲
谈“调性”
谈“调性”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调性的描写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