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DEA模型的黑龙江省失业保险制度运行效率评价

2021-02-18周丽婷哈尔滨商业大学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32期
关键词:保险金保险制度失业

周丽婷 哈尔滨商业大学

一、引言

在我国,失业保险相关条例自1999年颁布起经历了初步建设、规范发展、深入探索三个阶段,发展至今逐步形成了规范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1]。2019年召开的全国失业保险工作座谈会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下达的减少税费的要求、逐步稳定失业保险率;落实中央技能全国部署,将失业保险基金结余用于劳动职业技能培训与技能提升补贴等方面;落实中央完善覆盖全民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稳固提升失业保障能力。

作为一项造福民生、推动再就业、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对存在的客观矛盾,就发展现状而言,存在受益对象模糊、失业保险基金收支失衡,整体运行效率低下等关键性问题。为此,本文拟采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通过建立完整的指标体系,对黑龙江省的失业保险制度运行的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二、黑龙江省失业保险制度的运行现状

从失业受益率,即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占城镇登记失业人口的比例来看,黑龙江省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在2010年至2013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2013至2018年处于较为平稳的状态,在2018年至2019年有明显的下降,由39.41万人下降至34.7万人。2019年年末仅有3.3万人领取失业保险基金。由此,失业受益率在2010年至2015年呈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在近5年内稳定在10%左右。截至2019年,全国的失业受益率为29.8%,而黑龙江省的失业受益率仅为9.5%,明显低于全国总体水平。

从参保受益率,即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占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的比例来看,黑龙江省失业保险的参保人数在2014年之前稳定在470万人左右,至2015年出现显著的下降,随后参保人数稳定在300万人左右。参保受益率保持在2%以内,并且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2019年黑龙江省失业保险的参保受益率为1.02%,对应全国失业保险参保受益率为1.11%,表明黑龙江省在参保受益率方面仍处于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此外,尽管黑龙江省的失业率在2015年起呈现下降趋势,从4.48%下降到了3.5%,但从失业受益率低、失业保险参保受益率低、保险基金累计结余高的表现不难看出,黑龙江省的失业保险制度呈现“两低一高”的现象。

三、黑龙江省失业保险制度的运行效率分析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目前,衡量失业保险制度的运行状况主要依靠失业保险基金收入和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这两个指标。由于失业保险的参保人数直接影响着保险基金收入的大小,同时,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和保险基金的累计结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本文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定失业保险参保人数、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和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作为投入指标,失业保险基金收入和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作为产出指标[2]。本文研究所引用的数据均来自于2011年至202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3],涉及黑龙江省关于失业保险参保人数、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等指标。

(二)运行效率分析

为了精准测算失业保险制度的运行效率,本文运用Deap2.1软件,选择建立以产出为导向的BCC模型并设置以省份为单位的31个决策单元[4]。分析得到2019年全国除港澳台地区的31个省份失业保险制度的运行效率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2019年我国31个省失业保险制度运行效率情况

1.综合效率分析

2019年全国失业保险制度运行的综合效率为0.565<1,处于DEA无效状态,即对于产出贡献不足,仅有56.5%的失业保险资源被合理地投入使用,剩余43.5%的资源处于浪费状态。相比之下,黑龙江省在2019年的综合效率为0.594,略高于全国水平,但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失业保险基金资源占40.6%,仍然是一个不小的比例。从全国来看,黑龙江省的综合效率高于约54.8%的省份,处于中间水平。按照经济发展状况可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个经济带,和黑龙江省共处于中部经济带的省份有山西、吉林、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以上各省的平均综合效率为0.523,由此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在整个中部经济带中综合效率达到了平均水平之上。

图1显示了黑龙江省在2013至2019年失业保险基金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率的变化趋势,综合效率为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乘积,因此可以起到衡量各个决策单元总体效率的作用。从图中可以看到,近七年中综合效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在2014年和2017年有小幅度的下降,2013至2014年由原先的0.384下降至0.346,2015年又回升到0.418,2017年相比2016年综合效率下降了2.5%。2018至2019年综合效率的上升幅度最大,由原先的0.466增加到了0.594,尽管存在明显的进步,但仍未达到最优状态,因此黑龙江省在近七年均存在失业保险基金资源无效率的现象。

图1 2013—2019年黑龙江省失业保险制度运行的三大效率

2.纯技术效率分析

2019年全国水平下的纯技术效率为1,达到了有效状态,表明在投入一定数量的失业保险资源的前提下,产出能够达到最大化。共有12个省份在该年纯技术效率为1,占比达到了38.7%,黑龙江省的纯技术效率为0.918,低于全国水平。中部经济带中的平均纯技术效率为0.901,因此黑龙江省在该经济带中处于中上水平。

从图1所示的黑龙江省近七年纯技术效率的变化趋势来看,在2013年至2015年期间,纯技术效率处于不断上升状态,由最初的0.679增加到了1,在2015—2018年纯技术效率没有发生变化,始终处于最优状态下。至2019年年末,纯技术效率较2018年有下滑趋势,共下降了8.2%,表明在该年黑龙江省未能达到产出最大化的目标。从整体的发展情况来看,黑龙江省在提升综合效益,实现失业保险基金资源利用最优化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

3.规模效率分析

2019年全国的失业保险资源利用的规模效率为0.565,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表明当前失业保险制度的运行尚处于较为缓慢的状态,距离实现高质量资源配置及高效率利用仍需要一段时间。在31个省份中,只有西藏地区的规模效率达到了1,其余省份处于0.398—0.964之间,且规模收益递减。

从2013年至2019年失业保险制度运行的规模效率发展趋势来看,黑龙江省的规模效率起伏不定,且均呈现规模收益递减的现象。2014年的规模效率较2013年有显著的下滑,共降低17.7%,随后两年呈上升趋势,2016年至2018年有略微的变动。至2019年年末,规模效率从0.466上升到了0.647,共增加了18.1%。从规模效率的大小来看,虽然收益处于递减,但未达到DEA严重无效的程度,因此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调整,使得规模效率逐步提升至最优水平。

(三)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分析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对处于非DEA有效的黑龙江省有关失业保险的投入与产出指标进行计算,得到对应的目标值,通过与实际值进行对比,可以进一步分析现有指标冗余或不足的情况。

1.投入冗余分析

由计算结果可知,黑龙江省在失业保险参保人数、领取保险金人数、失业保险基金支出方面均存在投入冗余的情况。2019年的实际参保人数为324万人,DEA模型预估下的参保人数为297.41万人,在这项指标上冗余26.59万人,表明在当前的背景下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的减少不会对产出造成负面影响。实际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有3.3万人,对应的目标值为3.03万人,表明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的减少不会使得产出减少。在失业保险基金方面,实际的支出额为24.5亿元,估计的目标金额为14.45亿元,即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的效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为了实现产出最大化的目标,应努力实现参保人数、领取保险金人数和保险金支出间的合理配置。

2.产出不足分析

黑龙江省在失业保险基金收入方面存在产出不足的问题,2019年的基金收入为21.3亿元,与目标下的基金收入相差0.47亿元,说明在失业保险基金的收取工作上,黑龙江省尚存在一定的欠缺,未能达到足够收入来保证稳定的产出水平。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2019年黑龙江省的失业率虽相比之前有所下降,但从总体来看,失业受益率、参保受益率仍处在低水平,以上两项指标反映当前的失业保险制度瞄准度欠佳。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均未达到最佳,表明在技术及规模等方面现存的失业保险制度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从时间序列的角度来看,在纯技术效率基本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综合效率与规模效率的发展趋于一致,前期有明显的起伏变动,在近两年呈现大幅度的上升。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失业保险制度作为一项惠及民生的保障制度需要不断地改进完善,秉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着重于提升失业保险的瞄准度,精确匹配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逐步使得失业保险基金达到收支平衡的状态。

猜你喜欢

保险金保险制度失业
巨额保险金归属引纠纷
失业预警
无人机 会有时——飞行员的失业时代
探索建立中国式长期照护保险制度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要尽快建立
如何推动巨灾保险制度建设
关于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的研究
南郑工会 “四个强化”助职工互助保险金破百万
不同类型失业青年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趋势
失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