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区域协同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02-18广东金融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32期
关键词:利用效率要素高质量

刘 莹 广东金融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一、引言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一经提出便迅速成为关注热点和前沿课题。然而,结构性减速意味着传统增长动力衰减,动力变革成为高质量发展需破解的首要难题,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又面临短期内难以实现跨越式提升的客观制约,那么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所具备的先天区域优势能否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视角?基于此,本文将从区域视角探讨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协同作用(即区域协同)如何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别于已有产业协同、制度协同等研究范畴,旨在进一步挖掘区域潜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区域协同的文献综述

协同一词起源于希腊语“Synergos”,意指一起工作或合作,理论起源于生物、医学、物理等自然科学领域。协同学理论为区域协同奠定了最为直接的理论基础。Haken(1983)在其关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合作现象(Haken,1973)和合作效应(Haken,1974)的基础上创立了协同学理论(Synergetics),研究重心从单纯的合作(Cooperation)转变为系统论范畴下的协同(Synergy),指出决定系统演化的是组成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即系统内部各要素或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将各子系统有机整合,引导整体系统实现由无序至有序、低级至高级的演变。几乎同时,Corning(1983)提出了协同作用假说(The Synergism Hypothesis),对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协同作用进行了综合分析。随后,陆续发表多项研究成果,指出协同作用广泛存在于物理、生物、社会、经济等领域(Corning,2003,2005,2011,2014)。依据协同学理论,区域协同的核心是各区域高效有序整合,实现一体化运作与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相关论述较早出自黎鹏(2003)。就我国区域协同而言,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政治、经济、社会等综合维度,全国、京津冀和市县三重空间尺度,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三重机制下的重要战略,目标是合作共赢(孙久文和原倩,2014),呈现博弈、协同、突变、再博弈、再协同、再突变的非线性螺旋式上升过程,京津冀协同发展处于第五阶段、中级协同(方创琳,2017)。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文献综述

高质量发展是数量和质量的有机统一,包括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发展、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五方面的高质量(任保平和文丰安,2018;任保平和李禹墨,2018),经济发展方式、结构和动力状态均契合人民不断增长的真实需要(金碚,2018)。经济质量可用全要素生产率(王振华等,2020)、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徐现祥等,2018)等单一指标进行评价。然而,高质量发展更多的是综合评价,具体包括:社会矛盾、新发展理念、长期与短期、供给与需求(李金昌等,2019;任保平和李禹墨,2019);有效性、协调性、创新性、持续性和分享性等(任保平和文丰安,2018);经济增长基本面和社会成果两个维度(Mlachila et al.,2016);高质量供给、高质量需求、发展效率等(马茹等,2019);经济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资源配置高效等方面(魏敏和李书昊,2018)。高质量发展应以创新为核心(任保平和李禹墨,2019;徐现祥等,2018),包括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战略创新等(任保平和文丰安,2018)。具体路径与对策还包括:深化要素市场改革、补齐产业短板、提高发展的空间均衡性等(张军扩等,2019);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三大变革、提升企业效率以及实现活力、效益与质量的有机结合等(任保平和李禹墨,2018);价格机制、产权制度及交易制度等体制机制改革(金碚,2018)。

(三)区域协同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梳理

现有关于区域协同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也分析了其协同学理论基础。大多数研究将区域协同理解为经济发展的一种高级发展模式,将其默认为“积极协同(Positive synergy)”,区域间联系更为紧密、区域差异逐渐缩小,相应的研究重点多为协同发展状态评价、问题剖析或政策指导。在充分认可已有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认为,依据协同学理论、耗散结构理论以及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协同作用指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不完全等同于协同发展状态评价。换言之,区域协同并非各区域共同发展,而是指区域间客观存在的协同作用,该协同作用如何影响系统演化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论题。依据此概念解读,任保平(2013)较早探讨了协同作用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逻辑关系,指出经济增长系统是复杂的非线性反馈系统,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无法解释质量问题,应依据系统演化理论进行传统理论框架拓展,经济增长部门和组成部门协同作用是形成质量型增长的关键。该研究虽未对区域之间的协同作用进行针对性解读,但作为协同作用与经济增长质量的较早论述,为本文研究区域协同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三、区域协同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理

(一)区域协同的理论内涵

区域协同属系统论的复杂概念,将其运用于区域经济系统中,协同作用即指区域间的协同互动,各区域依托自身比较优势,吸引区域间频繁密切的要素流动,区域经济联系逐渐紧密,形成以大区域为整体的产业分工体系,同时又反作用于各区域,形成多空间尺度、多系统层级的网络化协同运转。在此协同运转中,协同作用既可表现为区域合作,亦表现为区域竞争,竞合关系贯穿始终,不仅存在于各子区域之间,亦存在于各子区域内部子系统间,多重维度的协同作用共同决定整个大系统的宏观演变。区域协同的核心概念是协同作用,直观表现是跨区域要素流动,最终目的是实现“1+1>2”的系统优化,技术进步非研究重点,即区域之间的协同作用通过引导跨区域要素流动,促进区域资源再配置,以实现既定技术水平下的整体区域资源优化配置,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既有技术效用,激发区域潜力,促进区域共赢。该系统论视角下的作用机制揭示,区域协同与以区域经济差距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市场整合为核心的经济一体化、集中于地理意义上区域空间及城市组织分析的空间相互作用等相关概念均有区别,涵盖内容更广,运作方式更复杂。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

依据已有研究基础,高质量发展是数量和质量的有机统一,与高速增长在目标、内涵、价值判断、要求均有明显差别。高质量发展是指经济发展方式、结构和动力状态均契合人民不断增长的真实需要,其内涵包括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发展、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五方面的高质量,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高品质、供给与需求高匹配、资源配置高效率等方面,也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上述经济学解读已达共识,本文主要从系统论视角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理论内涵的补充与深化,见图1。

图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系统论分析图示

图1显示,经济系统是一项包含各类经济资源要素(资本、劳动、土地等),且各类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反馈的复杂系统,整个经济系统演化可概括为数量型经济向质量型经济演变的基本规律。

第一阶段,即最初的数量型增长阶段。经济系统的总量增长单纯依赖要素投入数量,对应图中各类要素数量的提升和圆形面积的扩大。此阶段,各要素的利用效率变化不大(对应面积不变),但数量明显增长,是数量型经济的突出特征,这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历程相适应。随着数量型经济发展至一定阶段,要素供给受限,单纯的要素投入无法有效带动经济增长,经济系统逐渐陷入瓶颈,挖掘内部潜力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由此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即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发展的转变阶段。重点在于依托提升要素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发展,而非单纯依赖要素投入数量大增加,这与我国当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针一致,正处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的攻关期。此阶段,部分经济要素实现优化配置,逐渐形成内部有序的稳定结构(对应具备一定规律性和有序性的要素组合模式),要素利用效率逐步提升,在要素供给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仍能通过提升要素利用效率带动经济增长,要素面积和整个圆形面积增加。当经济系统内部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逐渐开始从无序状态(第一阶段)向有序状态转变(第二阶段),表明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发展。

第三阶段,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数量和质量的有机统一,既包含了经济总量的增长,也包含了内部质量的提升。此阶段,经济增长依赖于要素利用效率的提升,各要素由小范围的优化配置(如部分产业或部分区域的优先变革)拓展为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各经济要素重新配置于其更具效率的结构层,各层级要素的大范围重新配置显著推动整个经济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度,并能产生稳定的内生动力,最终实现高度有序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应第三阶段圆形面积大幅增加,内部要素组合模型高度有序。

(三)区域协同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各区域相互配合、相互约束、共同发展所形成的协同作用能产生“1+1>2”的巨大合力决定整个经济系统的演化。区域协同既能通过区域资源优化配置推动高质量发展下的经济增长,亦高度契合高质量发展所要求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引导跨区域资源优化配置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密切相关;多区域、多系统间的协同作用可反作用于各区域、各系统,促进全面“协调”发展;区域系统协同作用将产生循环经济协同效应,促进“绿色”发展;区域协同将引导资源跨区域配置,促进各区域相互“开放”;区域协同的一体化运作方式可显著促进整体区域资源“共享”。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区域协同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本文尝试进行以下经济学与协同学的结合示例分析:

[极简示例]:设有两个封闭区域A和区域B,区域A有待业青年张三,区域B有待业青年李四。封闭状态下,张某和赵某均由于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而失业,此时两个城市都存在资源浪费,劳动力未充分利用。两地政府意识到此问题后,积极展开区域合作。最终,张三、李四分别在区域B、区域A找到工作。区域A和区域B之间的协同作用可表现为张三和李四的跨区域就业以及消费,反映了资金、人力等经济资源的跨区域优化配置。科技水平未发生重大改变,但实现了整体经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并有可能通过劳动力的优化配置逐步提升技术水平,此即本文认为区域协同有可能在既定技术水平下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与技术创新并行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理。

[拓展解析]:跨区域就业仅为区域协同的表现之一,还可举例表现为:区域A的企业家在区域B进行项目投资,区域B协助进行本地招工,产品部分本地销售,部分销回区域A,公司盈利后吸引区域A居民通过区域B银行购买公司股票,由此带来大量的资金、人力、货物等要素的大范围重新配置,区域A和区域B的经济联系日趋频繁、密切,区域产业体系也受到投资项目的影响发生改变,又进一步影响两地居民就业,周而复始,区域A和区域B之间的协同作用强度逐渐加深,反映了协同作用的普遍性与复杂性。只要有一个人、一元钱、一件货在进行跨区域配置,就意味着协同作用在发挥效用,协同作用普遍存在,但作用机制复杂多样,非单一跨区域就业、产业分工、经济联系及要素流动等所能解释,需将区域经济系统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分析。

[协同分析]:从整体出发来研究系统整体和组成系统整体各要素的协同互动,才能从本质上说明其结构、功能、行为和动态,把握系统整体协同演化规律。区域经济系统属典型的复杂系统,内含多系统、多层次、多组分,局部分析无法窥系统之全貌。尤其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系统复杂性更为突出,需将整个经济系统进行协同整合分析才能把握系统演变的脉络,协同作用是将各区域、各系统、各要素密切连接,形成一个大区域整体的“黏合剂”。将我国各类经济资源要素下沉至区域视角,各个区域的先天资源优势和要素组合有差异,区域间的协同作用能充分影响经济要素的区域差异,打破区域边界推动大区域资源优化配置,运作机理可作以下抽象化图示:

如图2所示,各区域初期资本、人力等经济资源组合各有不同,要素组合相对无序,资源利用效率亦有差异。在区域间协同作用的引导下,各区域要素进行跨区域流动,寻求更高的要素收益。由于先天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区域A、区域B及区域C开展互补性合作,区域边界逐渐弱化(由实线变虚线),跨区域资源配置使得资源利用效率提升(面积增大)。随着协同作用的持续驱动,区域A、区域B及区域C实现三区融合,各区域要素实现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突破行政边界,形成有序性更强、资源利用效率更高的协同共生大区域。在整个演化进程中,要素总量未发生改变(数量不变),但协同作用连结三区域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并形成有序性更高、规模更大、效率更高的大区域。图2的抽象化展示旨在说明,区域协同能使各区域融合为一个大区域,促使经济资源要素实现大范围的优化配置,通过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而非传统的增加要素投入,这也是区域协同新动力区别于传统动力的关键所在。

图2 区域协同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运作机理图示

四、结语

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数量和质量的有机统一,内涵丰富,亦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本文尝试从区域视角探讨了区域协同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力的可能性,并结合协同学理论和系统论分析方法解读了二者的理论机理,指出区域协同是指客观存在于各层级区域之间的协同作用,该协同作用可引导经济资源的跨区域优化配置,提升要素利用效率,从而激发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区域潜力。基于此,后续研究可深入分析区域协同的测度方式,对区域协同的现实推动力进行实证检验,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指导,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学理支撑和决策参考。

猜你喜欢

利用效率要素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避免肥料流失 提高利用效率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体制改革前后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对比分析
不同白菜品种对锌的响应及锌利用效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