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监管科技领域研究现状、热点与前沿探讨
——基于Cite Space的知识图谱量化研究

2021-02-18李鹏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32期
关键词:沙箱沙盒科技领域

李鹏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一、引言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金融业汇入了新元素,金融科技(Fin Tech)逐步深入应用于金融体系之中。在此背景下,如何使新技术应用于金融机构的同时,既符合监管又达到合规要求,这样的困境倒逼监管科技(Reg Tech)应运而生。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监管科技概念,但英国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FCA)将监管科技概括为“Fin Tech的一部分,并使用新技术去完成监管的目的”。同时,国内的学者对监管科技这一领域的研究虽然已取得一些成果,但由于该领域处于新兴阶段,没有完善的监管科技研究框架。如果我们单纯依靠传统的梳理文献方法,该领域的热点与趋势是难以捕捉到。有鉴于此,本文借助Cite Space软件对2017—2021年国内监管科技的相关研究绘制知识图谱并加以分析,通过发文时间、数量、研究机构分布梳理国内监管科技研究的整体现状,同时综合文献研究热点、聚类和前沿分析,力求揭示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以期为监管科技研究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数据计量化和可视化的背景之下,Cite Space逐渐变成一款学者认可的可视化分析软件,因此,学术界将此软件分析得到的图形称作“知识图谱”[1]。本文通过CNKI数据库进行高级检索,关键词设为“监管科技”或者“科技监管”进行高级精确检索,且仅选择权威性代表期刊——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CSSCI和北大核心期刊,检索日和采集日均为2021年8月9日,一共得到135篇有效检索文献,并通过软件进行作者学术影响力等方法,可以较为直观地绘制出当前我国监管科技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

三、国内监管科技研究现状概述

(一)研究文献的发布时间与发文数量

一个领域的研究热点捕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文献的发布时间和发文数量。以下的论文以检索时间为节点,笔者对CNKI中北大核心与CSSCI期刊收录的论文进行统计:2017年11篇,2018年29篇,2019年37篇,2020年46篇,2021年12篇。自2017年开始,国内对监管科技的研究就逐年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60%。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和“创新监管方式”两大目标。这个报告表明,监管科技将是未来实体与金融监管的主基调,党政军民学也将着重在这一领域集体发力以回应金融科技带来的挑战,相应的研究成果数量也会随之增长。

(二)研究文献的发文机构

通过机构分析,笔者得到了2017—2021年监管科技研究领域的研究机构合作网络与节点知识图,可以较为清晰地得到发文量靠前的机构,如下页表1所示。

表1 监管科技研究发文量前10的机构

我们可以发觉,国内监管科技研究的发文机构主要聚集在高校法学院。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治研究院)是监管科技这一领域研究的主力军,共发表论文11篇;其次,研究机构还有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5篇)、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4篇)、中国人民大学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3篇)、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3篇)。之后对文献发文机构进行合作网络(co-institution)进行分析时发现,各机构的节点密度为0.012 6,通常在中心度<0.03的情况下,表明不同的机构之间联系密度较低,成果大多为独立创作,尚未形成监管科技领域科研凝聚力。

(三)研究作者的发文情况

目前,在监管科技领域做大量研究的学者有35人。其中,中国人民大学的杨东学者是监管科技领域的权威人物,论文多达10篇;香港交易所的巴曙松对该领域贡献了7篇;郑州科技学院的刘娜娜、浙江农业大学的张永亮、上海大学的程雪军对该领域的研究活跃性较高,论文数量均大于3篇。笔者发现,作者之间的节点密度为0.008 6,表明各学者之间的合作较低。然而学者们大多从监管科技的内涵及功能方面对监管科技进行了深刻的研究。

表2 监管科技研究发文量3篇以上作者名单

四、国内监管科技研究的热点与前沿

(一)研究热点

在图1中,十字架的大小表示关键词频率,线条表示关键词多者之间的联系,节点之间的连线越明显,不同关键词的联系就越强。如图1可见,监管科技领域的关键词包括监管科技、金融科技、金融监管、区块链、金融创新、大数据、人工智能、监管沙箱等。表四则对关键词中介中心性超过0.1的词汇进行了罗列,观察发现“金融科技”“区块链”“金融监管”“金融创新”“人工智能”“云计算”“金融消费者保护”等皆是监管科技领域研究的热点,这一现象凸显了监管科技的落地离不开金融科技的存在,金融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监管科技的约束。

图1 监管科技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

表3 关键词中介中心性统计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如果聚类图谱中的数字越小,就表明聚类中的关键词越多。如图2所示,本文选取的文献共计得到5个聚类:聚类#0监管沙盒、聚类#1金融科技、聚类2#监管创新、聚类#3互联网金融、聚类#4安全性风险。笔者将其归纳为监管科技领域研究的监管方式、金融科技二个聚类,具体分析如下:

图2 关键词聚类分析

聚类I:在监管方式视角下,聚类#0监管沙盒、聚类#2监管创新、聚类#4安全性风险这三类依托于监管方式而出现的产物。“监管沙盒”起源于英国,之后中国香港等地区开始陆续实行各自的监管沙盒。李有星认为监管沙盒既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安全测试环境,又可以也让监管机构提前发现未知的安全性风险[2]。廖凡对监管沙盒的看法在于有控制的放松监管,适合“原则监管”的国家,并且认同监管沙盒是当前监管方式下的重大革新[3]。笔者认为监管沙盒属于监管方式的典型创新代表,亦符合监管科技驱动下监管的发展方向。

聚类II:在金融科技背景下,聚类#3互联网金融是金融科学技术驱动下的商业模式。谢平和邹传伟指出,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三方金融融资模式[4]。当前,金融科技形成的商业模式与产品包括互联网金融、智能投顾等等。而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的本质特征来源于互联网金融重金融价值与金融服务、轻产品、技术单一、机构主体大多为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则重金融产品技术(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混合驱动、机构主体有金融机构也有监管机构[5]。故此,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是由时代下的产物,并且金融科技可以赋能更多新业态。当前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存在重合,且是技术与金融的协同演进的现象。

(三)研究前沿分析

Cite Space软件的另一功能是我们可以根据词频的时区图的变化率名词来明确学科的研究前沿。其中,突现度的高低代表该时间段关键词是否前沿。通过分析与统计(如表4),监管科技研究领域的突现词为监管沙箱和合规成本。监管沙箱和合规成本之所以成为2017—2018年的研究前沿和热点,是因为金融科技的井喷式发展重塑了金融业的产业形态,可能会形成巨大的金融风险。因此,国外的监管沙箱经验受到了众多学者的重视,乃至成为当时监管科技研究领域盛极一时的前沿。这个事件诠释了监管沙箱是监管科技的良好应用,而合规成本是监管科技和监管沙箱所带来的优势。

表4 突现词统计

五、结语

本文基于Cite Space软件分析了CNKI采集到的135条文献,通过发文的时间、数量、机构和作者,得出结论:高校法学院是监管科技领域研究的主力军。其中,中国人民大学的杨东学者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影响力最大且被众多学者所认可。基于文献演绎的时区图、关键词共现、关键词中介性分析可以得出,2017—2021年中每年监管科技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聚类分析,笔者发现并归类为监管方式和金融科技,这两个聚类是监管科技领域的演变;通过突现词统计并分析,在2017—2018年监管科技领域的研究前沿分别为监管沙箱、合规成本。

猜你喜欢

沙箱沙盒科技领域
不好惹的沙盒树
Why there is few women succeeding in STEM科技领域:阳盛阴衰之探寻
韩国版金融科技“监管沙盒”法案及其启示
Windows 10“沙盒” 不仅更安全
Why there is few women succeeding in STEM
Removing a stone
巧用沙箱检测文件安全
基于函数注入的沙箱拦截识别方法
热点追踪 角逐创新沙盒绝赛Phantom异军突起夺冠
我国纳米科技领域论文数和专利量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