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现状与策略
2021-02-18王涵吴金秋张海燕杨可欣
王涵 吴金秋 张海燕 杨可欣
摘要:在网络语言飞速发展的大趋势下,了解大学生对网络用语的使用态度,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网络流行语泛滥的新媒体环境下,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网络用语的使用。再根据调研数据进行剖析、提出建议,对于引导与培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观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与研究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现状与策略
第一章 调研设计与实施
一、语料分析
网络流行语有以下几个类型:谐音型、符号型、混用型、时效型等。
谐音类分为数字型、汉字型和混合型[1]。数字型通常是依据數字的发音,组合成的一些简单、易记的词。比如,“687(了不起)”、“99(久久)”、“945(就是我)”等等;汉字谐音型是指为了达到亲切的播效果,利用与普通话抑或是方言语音相近的字、词而形成地词语。比如“正煮(正主,即当事人)”、“渔女无瓜(与你无关)”、“用错了锁——不知锁(所)措”、“云南的火锅——请菌(君)入翁”、“煤卖不出去——愁煤(眉)苦脸”等;混合谐音有数字与汉字组合、英文字母与汉字组合或英文字母与数字组合等,与混用类相似。比如,“Baby无耻(卑鄙无耻)”、“Book思议(不可思议)”、“3Q(Thank you)”等等。
符号类是用多个特殊符号拼凑而成的类似表情的网络流行语,比如“(·?·)”开心、“(°?????°)”难过、“?·?· ?呆住”等等。
时效类大多因社会现象和时事热点产生,比如“逆行者”,产生于新冠疫情期间;“内卷”指同行间为争夺有限资源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被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凡尔赛文学”一般指用低调的方式炫耀自己所长之处;“社死”,又称社会性死亡,一般指的是当众丢脸。
二、问卷调查
网络流行语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社会发展的衍生物,它随着热点实事,时代变化不断产出、不断更新。在现代生活中,网络流行语会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呢?
基于这一问题,项目团队通过访谈调查和抽样调查对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流行语使用的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调查形式为线上和线下双渠道的抽样方法,达到使各高校接受采访年级人数趋近、各高校填写问卷份数趋近、各高校接受调查对象的性别比例趋近的三大目的。
三、个案访谈
作为新时代的受益者——大学生群体是网络流行语的主要使用人群,是网络流行语主要的使用者和传播者[2],被网络语言本身的特征所吸引,对某些词语产生兴趣,认为网络流行语“新鲜有趣”、“沟通方便”以及“幽默、生动”。例如受访者小越,她是一位西南地区00后的大学生。谈到她平时使用的网络语言情况,她说:“一般像跟朋友面对面聊天啊,或者是在线上使用社交软件时都会用到网络语言,因为身边都是同一个年龄段的同学,大家都了解这些词语,或者一些表情包啊,大家都觉得这样聊天很有趣,也会无形之中拉进朋友间的关系”。
在小越的采访中,她认为某些网络词语可以传达复杂的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她使用这样的语言不仅仅是显示自我、显示个性,更多地是认为其有趣、便于表达。
另一位受访者是00后大学生温温,她自称是微博的“骨灰级”冲浪选手,几乎每一代的网络用语都逃不过她的眼睛。比如最近很火的“发疯文学”,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温温认为这些类似“发疯”的话,让人觉得既幽默又可爱,谈话时会让对方既无奈又印象深刻,她在日常生活中甚至也会用到“发疯文学”吐槽不回消息的闺蜜、和不发货的商家对线;游戏输了被责怪时,她也能灵活地用“发疯文学”让队友道歉。
第二章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的现状及流行原因
一、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现状
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网络已成为很多人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工具。为了提高网络交流效率,网民们运用智慧创造了字母型、混合型、词汇缩略型和词汇扩张型等网络语言形式。在优胜劣汰的网络浪潮中,部分网络语言依靠新媒体语境的发展而衍生、成长,最终成为被大众普遍接受并喜爱的网络流行语。从这个层面来讲,网络流行语不仅是网络信息交流的媒介,更是大众智慧和创意的体现。
为了更全面准确地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现状,笔者所在团队在2021年8月—2021年10月期间,通过“线上调研+现场访谈”的形式对重庆市4个行政区7所高校324位来自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经过筛选,我们团队共收到有效问卷242份。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59.92%的高校大学生经常使用网络流行语,从未使用过它们的大学生只占所有调查对象的3.31%。由此可见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高使用度和高接受度。然而同时,也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网络流行语含义有趣,但健康度堪忧;形式丰富,但用法不规范。[3]如何规范它,是网络语言使用的一大难题。受调查学生中,有高达41.32%的人认为网络语言有待规范,且需加强引导,13.22%的人认为它的出现及流行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传统汉语的传播。
二、大学生网络流行语流行原因分析
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72.31%的学生会通过如微信聊天、微博、贴吧发帖等途径,频繁使用和学习新颖有趣的网络语言。
那么,网络流行语盛行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一)大学生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内在原因
首先,时代的变革引起了社会心理的激荡,反映在语言上就是求新求异的心理。据调查,58.68%的调查者认为网络语言有随意、风趣幽默的特点;55.37%的学生认为网络语言的使用可以彰显他们的个性,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别样的感情,这种自由感和新奇性是他们“求新求变”心理的自然流露。网络语言的使用为大学生标榜自我、展示自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新时代,当代大学生向往自由、追求创新,不受传统汉语语法、语义约束的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完美地契合了大学生张扬个性,反传统的心理特点,故而成为了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宠儿”。71294D50-866C-4743-84D2-DDE81033B581
其次,网络也为网民们营造了一个可以恣意表达思想和情感的空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最高级“自我实现需求”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也就是说,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运用,大学生的情感得到宣泄,精神得到满足。另外,网络用语的使用满足了大学生舒解压力的需要。面对社会竞争压力和各种无能为力的荒唐现实,使用网络用语进行宣泄和沟通,可以放松紧张的情绪,获得休闲娱乐的满足感。
(二)大学生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外在原因
流行语能够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民众心理,而网络流行语能够聚焦式地反映网民们对于社会生活及热点事件的看法。網络语言的更迭换代是一个网民们在使用过程中反复单向选择的过程,一些不符合时代发展、社会导向的网络热词最终会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唯有词语立意正确,并在母体的基础上及时衍生变体,才可能在网络流行语的新旧交替中占有一线生机,不被遗忘。如“后浪(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并自觉承担历史赋予的责任及使命的青年人)”,它本出自“长江后浪推前浪”,后因2020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何冰寄语的短视频《后浪》而顺利翻红,成为新一代网民口中最为青睐的热词之一。
最后,网络流行语在满足个人整合需要的同时,还是网络中时髦且引领潮流的因子,是共享环境中的圈层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网络的知识体系。高校大学生是使用网络语言的主力军。所以,每日使用新鲜潮流的网络流行语与朋友、同学沟通交流,几乎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位00后受访者称:“身边的朋友都在用网络流行语交流。如果我不使用的话,岂不是会显得自己很落后。”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科讲师赵呈晨与有类似的看法:“网络流行语像是年轻人间的一种暗语、一张通行证。[3]”
第三章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策略
一、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文化受体抗性
(一)树立辩证意识并正确认识网络流行语
在一定程度上,网络流行语反映了时代的特征,是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一盏缩影。紧跟时代和顺应潮流的特点决定了它能及时迅捷地反映当前社会发生的实事热点,并兼具有简洁生动、活力创新等特点;另一方面由于创造者和使用者大部分属于青年群体,正值人生情绪波幅不稳定期间,普遍具有随意性和任意性,造成部分表达方式偏向负面情绪,或带有灰暗阴翳的色彩。这正是目前"网络时代"的一种真实反映,与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紧密联系。
伴随大数据时代的超速发展,不可否认"网络流行语"也在逐渐扩大其影响范围。不过事物好坏都有两面性,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并非一无是处,也不是百利而无一害,需要认识到对立统一才是大千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因此对待网络流行语对整个社会以及政治经济的发展及影响我们更需要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从多维角度辩证解析,抱以宽容理解的态度。
(二)提高大学生文化和道德素养
在沟通中语言占有重要关系。如今庞大的网络交流环境决定了整个世界处于相互联系的状态,对于现代大学生群体所接受的思想文化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灌输思想理念,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对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语及相关热词的宣传,正确输出青年及大众群体的价值观,规范使用网络流行语,发挥出网络流行语正确的引导作用。
其次重视经典阅读。目前人们受网络媒体的引导,养成了碎片化阅读习惯,这种习惯一贯带来了交流沟通上的碎片化。一些缩写字母和字词由此诞生,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缩写字词并不利于大学生完整健全的思想体系养成。传统经典的教育作品在现代话语体系下依旧含有话语权,红色作品集、文学大家典籍,这些对当代社会发展及人们精神世界的构造发挥着重要深远的意义。因此在大学生课堂上,可以利用主流文化的积极影响力改善不良用语引起的负面作用。不论专业课还是选修课,不管工科还是理科,同学们在课余时多阅读经典,重温有温度有血肉的一些灵魂,总是对自身长远发展有利。
(三)扩大娱乐项目选择范围
大学生处在探索人生认知阶段,容易产生"孤立"的情绪,在现实世界里无法得到充足的满足感,交由虚拟世界的语言则更能找到自我归属感,从感情方面他们更易对网络流行语产生依赖性。大多数的"孤立"情绪多因自由时间无实践活动,由于缺乏课外活动,他们的注意力和精力会更集中于虚拟的互联网世界。故此适当增加高校课余实践活动的开展,将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具有负面情绪的网络新词被"制造"出来。
二、引导网络流行语渗透传统教育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各高校的教学举措也呈现出了一些新象,具有一定交互强、资源共享、教学方式创新等新特征。
(一)网络流行语渗透传统教育的必然性
传统教育受到了网络流行语对传统教学用语的冲击、课程结构过于死板忽略了时代趋势、碎片化媒介大大降低了思维的深度等新问题与挑战。面对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也为了满足新时代所提出的语言要求和人们的用语需求,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成为一种必然。可以说,网络流行语随着互联网的萌芽与进展、新兴电子产品的研发,成为了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兴的交际语言,他充分符合当下高校学生对于创新和表达的需求,这也是网络流行语被很多高校学生很快适应并运用到日常生活的原因之一。因此,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并不是没有理由的,通过它与传统教育的融合,能够起到去除糟粕的作用,网络流行语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灌溉,也没有脱离过传统教育的土壤。它反映了当下新时代的社会环境。由此可见,如果将网络流行语与传统教育有效融合,是具有一定必要性和可行性的。
(二)网络流行语融合传统教育的途径
新词派生、旧词今用促进了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对于网络流行语和传统教育的融合方面,展现了二者的内在联系,为网络流行语与传统教育的融合提供了一定的途径,有利于五千年文化的传承。
目前,我国教育仍然存在一味的灌输和“填鸭式”教学,虽然提出了“双减”政策,但在课堂教学方面并没有具体改善条令,这不仅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还进一步制约了教学的灵活性,没有体现出教学方式的发展和创新。在引导教师和学生合理运用网络流行语、增强网络流行语认知下,通过教育使社会现实和传统文化相结合,让教师和学生养成说真话、又说“新话”,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改善传统教学,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传统文化,达到双赢的效果。71294D50-866C-4743-84D2-DDE81033B581
三、规范大学语言学习的课堂氛围
一般出现争端的网络词语主要指向网络代替词语,因其大多表达即时、随意、感性的情绪,偏向追求心理宣泄或戏谑搞笑,具有明显低俗化倾向。然语言本身属于生态化、多样化之存在,因此分清使用场合,给予网络语言合适的生存土壤,并且从交流空间来讲,网络沟通比纸质会蕴涵更大程度的自由性与灵活性。
(一)教学工作者要熟悉认识网络流行语
作为一种"全民语言",网络语言的适用范围十分广泛,从小学至大学,从幼年至老年,各个年龄阶层都能看到它的广泛应用。作为教学工作者,为能更好指正和规范社会语言,从教者自身需要对其有所了解和认识,并且能够从繁复的网络媒体和舆论信息中甄别具有积极乐观和正确向上的生命价值导向,从而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将正向价值观反馈输出给予学生。
(二)利用课堂环境发挥网络语言的育人价值
网络流行语是时代变化的鲜活标志,是社会文化心态的显著表征,也是社会传播与交往的流行符号。其受众面广大,实际使用中能够总结出最具前沿的新生事物,更易于大众理解,成为日常生活交流的常见语言。合理选取网络热词的案例,适当跟课程内容融合,同时对具代表性且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规范的词语进行分类,借助校园内部的环境净化语言环境和朝着有利方向发展。
(三)以网络流行语为载体,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竞赛创新精神
处于目前时代大背景下,以互联网为沟通交流载体的交联话语体系已成为大趋势,由此基础一路发展并走红的网络流行语具有高度形象性和灵活性。“在对外汉语流行语教学的研究中,选取符合‘基本词汇特点的流行语研究更有意义和价值。”据此来筛选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网络热词,同时能激发精力处于上升阶段的大学生群体的创造和创新精神,鼓励大学生借助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建设更完善的社会话语环境。
四、引导高校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流行语创新
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是创造者。新兴网络语言的产生可能仅仅来源于一次“评论”或者“抖机灵”,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推动网络流行语的力量源泉。但与此同时,网络流行语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比如具有即时性、缺乏内涵、生命力短暂等问题。从一方面来看,网络流行语代表着一种社会的流行趋势,它虽然非常的“贴近生活”,但也是昙花一现的。不断的有新网络流行词出现和不久的网络词汇被淘汰,大多数的网络用词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和文化的考量,它们很快出现,又很快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中,风过无痕。从另一方面来看,当针对某一社会事件的网络讨论铺天盖地,网络流行语使用异常火爆时,却也难以摆脱“深度仅一英寸”的尴尬,此时的网络流行语失去了其应有的社会价值和人们所赋予它的积极内涵。
在21世纪,高校作为网络流行语新兴的主导场地,大学生成为网络流行语的创新源泉,更应积极参与到网络流行语的创作创新中,用敏锐的视角、多变的思维、丰厚的学识和积极的热情作出对这个社会独特的诠释[4]。不仅要深刻挖掘网络流行语的丰富内涵,体现其实然社会价值,营造健康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还要积极創造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具有一定社会交际功能和生命力的网络流行语,使之遍历大浪淘沙而成为永恒。
参考文献:
[1]陈元平.年度流行语为什么是这些词[J].上海采风,2021(1):96-96.
[2]李燕凌,陈龙伟.基于传播社会学的网络流行语传播特征及机制研究[J].采写编,2021(2):108-110.
[3]赵呈晨.嵌入式传播:网络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与再生产[A].新闻大学,2020
[4]李晓敏.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及文学的影响[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1(1):106-108.DOI:10.3969/j.issn.1671-6701.2021.01.022.
作者简介:
王涵(2000-12),女,汉族,四川南充,本科在读,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语言学
吴金秋,张海燕,杨可欣均为四川外国语大学本科在读学生71294D50-866C-4743-84D2-DDE81033B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