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呐喊》中窥探中鲁迅的人格特征

2021-02-18阮茗

文学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人格特征呐喊鲁迅

阮茗

摘要: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呐喊》是其主要代表作,这本小说集主要描写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呐喊》在文学史以及社会史中都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也非常能够体现鲁迅个人的文风以及思想,鲁迅用故事在抨击黑暗的旧社会,但同时也是在展示自己,他的人格特征在故事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本文将围绕“从《呐喊》中窥探中鲁迅的人格特征”这一话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呐喊》;鲁迅;人格特征

前言:作者与作品是并存的,每一位作者笔下的作品中的人物以及展现出来的思想都与自己的人生阅历,思想价值观念有着莫大联系。鲁迅作为现代文学开创者,也作为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自然也不例外。《呐喊》尽管是一本短篇小说集,但是文学性以及思想性都非常强,作品恰巧体现的正是作者本人的文学性以及思想性。

1、《呐喊》概述

《吶喊》是鲁迅的第一篇短篇小说集,其中收录了鲁迅早年最重要的一些短篇小说,相较于《彷徨》以及《故事新编》来讲,《呐喊》中收录的小说知名度更高,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这是鲁迅文学特征被人们认识的最全面的一本小说集。《呐喊》中收录了鲁迅最著名的几篇小说,分别是《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以及《阿Q正传》等。这部小说集之所以叫《呐喊》,是因为鲁迅想用这些小说唤醒民众,通过人物塑造来展示当下人们的麻木,用这些人物;来让人们警醒。

五四是什么时代,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还是思想盛放的年代。五四是中国最黑暗的时代,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在人们头上,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要打破这样的现状,唯有通过革命。五四的觉醒,并不是所有民众的觉醒,它只是知识分子、学生以及商人的觉醒。制度压在人们头上几千年,麻木已经刻在了人们的骨子里。只有民众觉醒,社会才有进步的可能,如何唤醒民众,让其知晓革命的意义,“由众人一起打破这坚不可摧”的铁屋子,是知识分子的任务。

带着这样的任务,鲁迅写下了现代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这也是《呐喊》的第一篇小说。

2、从《呐喊》中窥探中鲁迅的人格特征

2.1、内心的矛盾

鲁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五四时代,知识分子处在社会浪潮前端,既找不到国家发展的方向,感受着社会前所未有的黑暗,又无法唤起国民的爱国意识。如一夜扁舟,在黑暗中行驶,找不到方向但是也没有港湾停靠,这种“彷徨”之感在鲁迅的《彷徨》中体现的更为明显,但是在《呐喊》中也有一定程度体现[1]。

拿《孔乙己》举例,孔乙己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矛盾之一,他是咸亨酒店中唯一一个站着喝酒但是穿长衫的人,喝酒的服装以及姿势并不在表面,更代表一种阶级性,孔乙己模糊了这种在酒店中固有的阶级性。矛盾之二,在于孔乙己是一个大部分时候穷困潦倒,甚至被人看不起以至于嘲笑的人,这一人物特点在阿Q正传中也有体现,阿Q同样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甚至于被嘲笑的角色,但是孔乙己与阿Q所代表的人物群体有一定区别。孔乙己甚至被酒店中的小伙计,也就是书中的“我”看不起,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会写四种“茴”字。矛盾之三,在于孔乙己虽以“读书人”自居,在这个年代这种身份是处于上层的,但是他却有“偷窃”的行为,认为“窃书”并不能算偷窃,“偷窃”自古以来就不是社会阶级上层会做出的事情。之所以一个人身上会出现这么多矛盾,究其根本是因为社会现状以及封建制度,作品批评直指核心[2]。

这与鲁迅内心思想是完全契合的,鲁迅本身是一个很悲观的人,对于社会对于国民身上的麻木以及冷漠持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这在他塑造人物的时候体现的非常明显,在《呐喊》中,无论是阿Q还是孔乙己甚至于狂人都处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中,懂见于阿Q被斩首时候的熟悉,被斩首之前心中的呼之欲出的话,见于孔乙己穿着长衫但是站着喝酒,见于“狂人日记”中狂人在清醒之前觉得整个社会都在吃人。不懂见于《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偷书,阿Q以革命党人自居妄图获得尊敬,“狂人”在清醒之后接着去当官。小说没有一句在讲人的麻木和愚昧,但是全篇却又都在讲这件事。框住人们的铁屋子,不仅是落后的社会制度,帝国主义的围困,更是人们心中的麻木和愚昧[3]。

但是鲁迅对当时的社会以及人们又是有希望的,正如他在《野草》中所说的一样:“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尽管希望是渺茫的,但是“既然铁屋子里已经觉醒了几个人,这几个人如果叫醒屋子中这些沉睡的人,那便绝不能说,这铁屋子没有被破开的可能性”。这句话化自《呐喊》自序,这正是他写这些小说的意义,尖锐的讽刺,深刻的批判,是希望通过文字唤醒人们心中的民族性,解放人们心中几千来以来的“思想”铁屋子。他仍旧希望这个世界上多一些被唤醒的人,世界能。被这些清醒了的人所改变。他的人格特征,是认清现实,看到现实但是仍旧希望能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改变一些东西,也就是五四所提倡的改变国民性[4]。

2、2“看”与被看情结

鲁迅小说有两大主体,一是农民,二是知识分子[5]。有两大主体:看与被看以及乡愁,这两点几乎可以概括《呐喊》以及《彷徨》中大部分情节以及人物形象。本文从《呐喊》出发,主要讲述“看与被看”这一主题,其他几点不多作概述[6]。

“看与被看”体现最明显的是《示众》,但是《示众》并未被收录在《呐喊》中,《呐喊》中这一点体现的比较明显的是《药》,这一篇小说在《觉醒年代》中用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了,人们争先恐后的看革命者砍头,虽然不知道人为什么被砍头,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去“看”的行为,这一点在《阿Q正传》中也有一定体现,不过相较于人们去看阿Q被杀头来讲,为了革命慷慨赴死,死后还有人要用他的血治病,做成人血馒头的革命者杀头被看,明显更加具有冲击性[7]。

“看与被看”来源于爱看热闹的心理,更来源于人们没有同理心与觉醒意识,“人们在看别人的时候,何尝不是在被别人看;人们在被看的时候,或许才能生出和被看者一样的心情”,就像阿Q曾经去看过杀头,但是在自己被杀头的时候,才能生出一些生平没有过的感慨,“看与被看”就与“吃与被吃”一样,都是几千年来客观存在的东西,如果人们的思想不能觉醒,国民性不能被唤醒,这样的情况将成为一个永恒的定义[8]。

鲁迅作品的人物特点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因为人物所代表的社会群体不同,所以体现的并不是非常明显,以上文中说过的《孔乙己》和《阿Q正传》这两篇文章举例:首先,无论是还是孔乙己,他们都没有自己具体的名字,都是旁人叫着叫着就成了习惯,模糊姓名,成为群体代表。其次,两者的出现,都会给人带来一些意味不明但是嘲弄居多的欢乐。最后,两人连死都是稀里糊涂的。他们的一生都生活在“看与被看”之中,他们被封建礼教,被黑暗的社会现状所吞噬。同样是在“被看”,但是《药》的革命者形象与他们进行对比有非常明显的正面意义,鲁迅小说中出现的正面形象屈指可數,这与鲁迅复杂的人格特征,也就是上文所叙述的“内心的挣扎”有一定关系,看客情结也是鲁迅人格特征的一种体现。

但是夏瑜属于一个绝对正面的人物形象,也就是真正的革命党。一方面来讲,他是一个十分悲惨的人物,为国家大义牺牲,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但是人们却“看”他杀头,并将他的血做成“人血馒头”,他为了这些人的幸福所牺牲,却被这些人“吃”了鲜血,也“吃”了精神。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他是幸运的,他虽然年纪轻轻就为革命献出了生命,但是比起阿Q和孔乙己来讲,他知道自己为何而死,更知道自己死去的意义,就像谭嗣同在行刑之前的那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先行革命者的死,皆是如此。如果“被看”,能唤醒人们的民族性,知道革命的重要性,这样的“被看”就是有价值的。

“看与被看”的核心并不在此,“看与被看”的实质在于鲁迅要批判人们的麻木,写出革命在现行革命者与国民之间的不同定义,讲述要启发明智,唤醒民众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只要民众是麻木的,“看与被看”的形式就是永远存在的。鲁迅自己并不愿意去做看客,看客是麻木愚昧,但是他又希望“看与被看”这种形式的存在能够为人们带来一些东西,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让人们认识到革命的真谛,认识到国民革命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死存亡,这是鲁迅爱国心以及民族性非常深刻的体现。

结语:鲁迅作品的特点十分鲜明,批判的深刻性以及讽刺的尖锐性在现代文学史上是独树一帜的,《呐喊》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每一篇小说正是其文学风格以及文学特征的体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的小说无疑具有非常显著的现实意义,但同时小说本身的文学性也是毋庸置疑的。通过《呐喊》,今天的人可以窥见鲁迅的人格特征,感受他内心的挣扎以及对社会的希望,这对于人们认识鲁迅来讲,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彭海云, 殷国明. 论鲁迅小说的"文化批评"特质及美学创新——以《呐喊》,《彷徨》为中心的分析[J].  2021(2013-2):142-147.

[2] 冯宇. 鲁迅小说中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解读 ——以《呐喊》和《彷徨》为例[J]. 海外文摘·学术, 2020, 000(001):P.1-2.

[3] 邰琦. 从鲁迅的短篇小说中看民俗——以《呐喊》《彷徨》中部分小说为例[J]. 戏剧之家, 2019, 301(01):241-241.

[4] 蒋永国. 《呐喊》《彷徨》延长线上的《故事新编》——以权力结构中的"人"为视点[J].  2021(2019-3):27-39.

[5] 赖祉伶. 选集型书目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以鲁迅的《呐喊》为例[J]. 语文课内外, 2019, 000(2019年29期):212-213.

[6] 陈静. On the Anomalous Collocation of Words in Lu Xun's Novels:Taking Call to Arms as an Example%论鲁迅小说中词语的超常搭配——以《呐喊》为例[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033(002):80-83.

[7] 林敏洁. 增田涉注译本《呐喊》《彷徨》研究新路径——兼论《伤逝》与《孤独者》的关系[J].  2021(2013-11):105-116.

[8] 黄艳芬. 《呐喊》和《自己的园地》文集内外及关联"对话"——解读周氏兄弟失和的一个角度[J].  2021(2020-3):8-17.

猜你喜欢

人格特征呐喊鲁迅
孔乙己
一线员工人格特征与计件工资激励效果关系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调查
阅读《呐喊》《彷徨》的记忆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酒后驾驶违法行为人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分析
阿迅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