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传播学视角探究文化综艺类节目《国家宝藏》的传播策略
2021-02-18刘紫玉
摘要:2017年12月3日,一个大型文博探索类综艺《国家宝藏》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相较于其他文化综艺类节目,《国家宝藏》与九家博物馆合作,通过讲述27件国宝的传奇故事,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彰显民族自信;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表达形式,这种全新的表达形式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关键词:《国家宝藏》;文化传播;5w模式
一、绪论
本文以《国家宝藏》为例,从艺术传播学的5w模式探究,美国学者拉斯维尔在1948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中首次提出了交往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将它们按照一定结构顺序排列,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5W模式”或“拉斯维尔模式”。从艺术传播学角度探究《国家宝藏》的传播策略,以此对之后的文化综艺类节目提供可借鉴的优点。
二、《国家宝藏》火爆的背景
(一)文化类综艺的现状
去年,各大文化类节目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中国各大电视台和视频网站推出将近50多档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文化类综艺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同时兼具文化传承,不仅普及了传统文化知识,更增加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因此文化类综艺节目如果出现品质高的节目,则避免不了跟风的现象;也有一些文化综艺效仿情感类综艺,过分去打“感情牌”。再准确点说,这种综艺能成功,重点不在于节目的品质有多么的高,而是节目紧握住情感这张“王牌”。由于大多数同种类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出现,也让观众对于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界限也模糊了;从经济利益和节目创新上来看,这并不是长期发展的方向。因此《国家宝藏》的出现,也说明并不是只有传统的节目表现形式,在原有的基础进行创作可能会更好。
(二)主流媒体承担起传递社会文化正能量的职责
主流媒体承担起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担,中国的综艺节目发展的比较早。近年来许多综艺节目直接模仿韩国、美国等节目,如《奔跑吧兄弟》,照搬原有的表现形式 ,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相反《国家宝藏》则是建立起一种全新的表达形式,因此“让国宝活起来”成为该节目的一个非常重要特点。正是通过这样一档具有历史底蕴的节目,央视作为主流媒体主动承担起传承社会文化的重担。
(三)得天独厚的政策支持
在《国家宝藏》中,为了使观众有更好的观看感受、体验感和参与感,节目在嘉宾、国宝守护人,以及主持人的选择都可以体现节目的创新性;不盲目跟风,严格挑选明星,从各个方面,如道德品行、艺术成就,以及国宝守护人与国宝的契合度等方面去挑选;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也可以了解有关中国历史文化以及国宝的前世今生,引发思考,激发兴趣。此外,节目也会邀请与国宝有关联民间人物,如研究文物的考古工作者,藏馆的工作人员,修复文物的工作人员,亦或是普普通通的爱好者等来讲述国宝的今生故事,使观众更有代入感,引起观众共鸣。
三、从传播学角度探究《国家宝藏》
(一)传播主体:中央电视台
艺术传播学当中的传播主体,指的是一个传播活动过程中的发起者;《国家宝藏》的播出平台为中央电视台,是由国宝、明星和素人组成,共同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二)传播内容:文化故事化、综艺化
在艺术传播学中,传播内容是及其重要的,在传播学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讲,传播内容就是传播者向被传播者传递的信息。《国家宝藏》在传播形式进行创新,提升观众的视觉体验,视听相结合打造更好的观看效果。节目内容上更加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价值导向,它与九大权威博物馆合作挑选出27件国宝,通过讲述这27件国宝的传奇故事,以及在现代的传承,来向观众体现它们承担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担。从专业的角度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目邀请来专业人士来讲述这些传奇故事和专业知识,更能体现节目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国家宝藏》还推出一系列的国宝文创,例如牙膏,与黑人牙膏联名推出国家宝藏系列牙膏,用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洛神赋图、上阳台帖、彩绘浮乐等文物来做牙膏包装以及冰箱贴。通过这些家庭必要品来宣传《国家宝藏》,使节目更有知名度,真正做到“让国宝活起来”。
(三)传播渠道:电视和网络双管齐下
《国家宝藏》正好利用了这一点,在并不同平台进行宣传,节目不再是单一的通过电视去传播,不仅重视在电视平台上的节目播出效果,而且也在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的网络媒体平台——“哔哩哔哩”网站上开设专栏,与电视同步播放,各种受年轻人喜爱的网络视频播放平台也随之上线。还设立了线上讨论专区,也有up主在网站上发布一些自己的原创视频也给节目起到了良好宣传的作用,同时在网上也掀起了一股“热潮”。除此之外《国家宝藏》还专门在微博上开通了官方账号,发送一些节目花絮并且与网友展开了线上互动,观众还可以扫描二维码为自己喜欢的国宝投票,与此同时也增加了观众趣味性与互动性,更加推动了《国家宝藏》的传播。
(四)传播受众:全民皆为观众
传播的受众是由成千上万、形形色色的人构成的,他们不仅具有千差万别的个人特质,而且在参与不同类型的传播时,他们各自也有不同要求和目的。《国家宝藏》在面对极其复杂的受众结构,根据不同的标准将观众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以便掌握在不同类型的受众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的活动规律,为传播提供必要的依据。在之前相关类型的综艺节目主要受众群体集中在中老年群体中,但由于《国家宝藏》创新了不同于以往的表达形式,使节目更丰富,吸引了大多数的年轻群体。节目不同于以往文物鉴别的节目,它并不是鉴别文物的真假,而是为了让人民群众了解我国的国宝。考虑到各年龄段观众的需求,针对不同的年龄段的群体从而邀请各种类型的国宝守护人来参与到节目当中去,提升关注度,引起观众共鸣。如此可以说,《国家宝藏》得以成功的关键在于没有特定的受众群体,全民皆是观众,这样反倒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豆瓣评分高达8.6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五)传播效果:博物馆不再是旅游点
传播效果是最令人困惑的层面是牵涉其中现象的多重性与复杂性,通常最广泛的效果区别方式是认知效果、情感效果以及行为效果。可见,传播效果的研究,不应只局限在态度和行为的层面,而是要扩大认知层面。在大众以前的观念中,觉得博物馆枯燥、乏味,还不如其他旅游景点。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人民大约每2~3年去一次博物馆。这样的数据着实令人心寒。因为博物馆的场地面积是固定的,每次展出的文物都是有限的,以及对文物的保护,让很多文物不能及时的展现在观众的视野里。还有些国宝本身过于脆弱,不适合长期展出,观众自然不能一次性将所有文物都看完。因此,博物馆是一个很有必要去的地方。随着《国家宝藏》播出,也将会激起人民群众去博物馆的兴趣,所以,我相信在节目的宣传下,相信博物馆将不再是一个旅游点。
四、结语
《国家宝藏》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让27件文物走上屏幕与观众对话,每每看到国家宝藏上一件件有着雄浑音乐、高质量的舞美的演绎都会泪目,这种民族荣誉感以及国家骄傲是其他综艺无法给予我的。希望《国家宝藏》被大众所熟知,传承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颜梅,何天平.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嬗变轨迹及文化反思[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7):87-90.
[2]钟菡.大型文博探索节目12月3日开播,用“时尚”方式讲述27件国宝重器的前世今生《国家宝藏》很年轻!有多年轻?上下五千年![N].解放日报,2017年11月28日(第005版).
[3]胡乐浩.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成功因素探析——以2017年第一季度节目为例[J].声屏世界,2017(8):11-13.
[4]胡函博.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文化传承与艺术呈现——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J].辽宁经济,2017(10):84-87.
作者簡介:刘紫玉,女,辽宁省沈阳市
大连艺术学院2019级艺术设计学专业学生
指导教师:章萌,大连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