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单元复习课中“素养为本”教学的实施策略

2021-02-18孙宇红董小川

化学教与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实施策略教学

孙宇红 董小川

摘要:“素养为本”教学,本质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落实,有其应有的课堂结构和实施策略。以“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单元复习课的教学为例,通过“确立真实情境、层次化教学、结构化设计、活动开展、深度学习”的策略,有效实施“素养为本”教学。

关键词:“素养为本”教学;实施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21)12-0056-03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1.12.014

复习课一直被很多教师认为是难上的课型,随着“知识为本”向“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转型的不断深入,对一线教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真正理解“素养为本”教学的本质和实施途径,才能引领和推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笔者结合《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单元复习课的教学观摩,愿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素养为本’教学”的理解

目前学校的教育一定程度上是重知识轻素养的教学,比较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通过一定量的习题训练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并形成技能,把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视了学生素养的积累与发展;天地万物,唯人为贵,学校教育,学生为本,很明显这种做法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的五大基本理念之一[1],实质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意义是把学生当作有意义的人、独立的人、发展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成就学生的丰富心灵,促进学生可持续性的发展。教育者应将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

实施“素养为本”的教学是对“三维目标”的继承、发展与超越。笔者认为情境活动线与能力发展线的交融并行是一种有效途径,课堂结构可提炼如图1所示。

二、基于素养为本的教学实施策略

1.确立包孕教学内容的真实情境,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是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真实情境是来源于生活中暗含知识问题的真实事件,情境中的问题与知识本身不同,是一种包孕知识的问题,具有悬疑性。事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激发、推动、维持、强化及调整学生的学习活动,对教学过程起到支撑的骨架作用。

复习原电池工作原理时教师设置的情境问题是:如何利用提供的实验药品(镁片、铜片、碳片、稀H2SO4、酒精)让静止的玩具小車变成跑起来的玩具小车?

在这样的包孕知识的问题下隐含着的丰富的能力生成线:

(1)提出问题:如何才能产生电流?

(2)分析问题:实验成功的组对电流产生的微观分析①为什么负极是镁不是碳?②正极能是碳(铜)吗?③负极失电子发生什么反应?④电流的形成是带电微粒的定向移动,请你用箭头表示出电子它是从哪一极定向移动到哪一极的?同样用箭头表示出H+从哪一极定向移动到哪一极的?最终电流呢?用箭头表示一下它的流动方向。

(3)解决问题:符号表征工作原理示意图及电极方程式。

(4)归纳总结: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

(5)评价反思:实验不成功的组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方案。

在这样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的素养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利用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知识储备及学科综合经验,以真实的小车“动起来”为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进原电池相关内容的思考之中,深化学生对原电池原理的认识,归纳梳理出原电池的一般模型,发展学生“模型认知和证据推理”的核心素养;从电子转移角度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本质,认识原电池反应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渗透“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思想;突出真实情境的创设和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由碎片化到整体理解及认知方法,深刻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提升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归纳等探究能力。

2.基于学情的层次化教学,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素养为本”的复习课教学设计应考虑学生的心智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践发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和社会公民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学生的学习一定是结合自我已有的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接收新信息进行自我重构的过程。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是有一定差异的,只有承认这种差异,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有层次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自我构建的需要,就能实现教学有效的最大化的目的。本节课教师设计了三个层面,用“大与小”这一对反义词引发学生思维的“发散与归纳”。

环节1:“大”电池“小”原理

电池的种类很多,是一个“大大的”电池世界,然而各类电池最本质的工作原理却是单一的,“小小的”指向原电池工作原理,通过学生自己搭建有效电池,进而微观分析和符号表征来完成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自我构建。

环节2:“小”电池“大”用途

电池的原理很小,但用途很多很大。学生通过生活常见的一些用品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目的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入体验电池的应用,引发思维发展,对电解池原理完成自我构建。

环节3:“好”电池“新”发展

电池很有用,但要辩证看问题,要用绿色发展的眼光开拓电池的未来,让学生有一种“我是社会公民、我有一种使命”研发新的动力电源的责任意识。

通过设计层次化教学,让学生在进一步明确原电池、电解池的构造模型及基本原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突出运用,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进行对应的思考,让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有收获;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能量的相互转化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作用,体现本学科对改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人价值,培养学生崇尚真理的意识和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3.重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复习课的内容较多且散,要让学生将它们梳理清晰有序存储,教师就应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设计,以期引导学生进行艰苦而又趣味盎然的科学探索,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思索过程中找到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

例如:在揭示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本质复习教学设计时,考虑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应从“宏观”切入,进行“微观”的剖析,也就是按照宏观---微观的整体思路进行。按照研究化学原理的一般思路:宏观现象---微观本质---符号表征,教学环节先后顺序可以设计为实验探究——原理分析——化学符号表达。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物质设计电源或体验电解产物等内容出发,并利用现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分析,能根据探究目的进行实验,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发展了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化学科学思维方式。具体可如图2所示。

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对原电池、电解池的过程进行理解,使学生学会一种“由表及里”,由“宏观到微观”,“由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的唯物辩证观点,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4.基于证据推理的活动开展,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课堂中学生的思维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运动的、多向的,具有复杂性,因此,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预设到学生可能的思维运动轨迹,为学生埋下有意义的线索和证据,师生共同完成一个动态的认识发展过程。在电解池原理及应用复习环节,设计了一个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方案如下:为学生提供“充电宝(输入和输出均为:5V,2A)、USB线(红色导线为正极线)、2B铅笔芯、氯化钠溶液、酚酞、淀粉碘化钾试纸、塑料泡沫点滴板”等器材,让学生体验电池的应用并检验电极产物Cl2和NaOH。让学生在比较原电池与电解池异同的角度对电能与化学能的转化有关知识不断应用和梳理,归纳整理,在思考中建构电化学知识的网络,有助于学生全面正确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认识发展过程,通过证据推理学生不断认识知识的本质,优化思维方向,主动地运用知識进行有效的推理和认证,形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5.促进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学而时习之”,复习不仅可以巩固知识,还可以温故而知新。尽管新课程实施多年,但仍然有很多老师在设计复习教学时按“梳理知识点→讲例题→练习→批改→讲评→订正”的流程进行,没有考虑到学生已经具备的先前知识,没有关注学生的实情、各自存在的差异,老师的主观臆断性强、主体作用过于突出,未能把握好学生存在问题、复习内容与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深化和发展;而理想的复习课应当研究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认知风格和认知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对相关问题积极主动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的完整含义,建构知识结构,达到真正有意义的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强调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和对学习内容的批判性利用,追求有效的学习迁移和真实问题的解决[2]。“素养为本”教学必须促进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基于宏观现象、微观本质、问题解决的结构化设计,关注知识的整合的同时,也要关注能力的提升和思维的拓展。

如在介绍电池“新”发展环节时,采取如下的步骤:

(1)提供活动器材:烧杯、处理后的针筒,叠成电池(9V),导线,音乐贺卡;

(2)学生活动:电解水(硫酸钠),简单介绍装置;

(3)活动观察:电极两端均产生气泡,阴极产生的气体明显多于阳极;将叠成电池换成音乐贺卡,有音乐产生;

(4)活动解释:形成氢氧燃料电池,负极:氢气发生氧化反应;正极:氧气发生还原反应;

(5)提出质疑:(1)氢氧燃料电池作为极具发展前途的新动力电源的代表,它到底好在哪里?(2)既然氢氧燃料电池有那么多优点,那为什么积极推广的氢氧燃料电池汽车都没有普及?

(6)活动拓展:介绍除了氢氧燃料电池,还有很多极具有发展前途好的电池正在被研发,比如铝空气电池等。

设计复习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运用的诸多联系,鼓励学生思辩,避免唯课本论,促进学生以所学知识进行迁移来解决新问题,形成学以致用的科学态度,从而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深度;同时,通过介绍新型电池体现化学电池的改进与创新,引导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生态环境等有关问题,能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权衡利弊,初步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观,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康淑敏.基于学科素养培育的深度学习研究[J].教育研究,2016(7):111-118

[3]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实施策略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体验营销在遵义旅游业中的运用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探讨ERP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系中的实施策略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