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运行变化对公立医院绩效指标的影响分析
——基于Z医院经济指标分析
2021-02-17李艳娜福州市中医院
李艳娜 福州市中医院
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人民群众寻医就诊的主要机构,实现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实施是公立医院改革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狠抓落实的重要抓手,是检验公立医院改革发展成效的重要标杆,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我国公立医院的绩效评价体系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导,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承担责任,由不同级别、类别以及规模等指标组成。目前国内采用的是“三级综合”管理体制。在医疗卫生机构中主要包括:基层卫生室、社区服务站(二级或三级)医生队伍及药品供应单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制定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标准并监督执行;市级财政拨款用于建立和完善农村地区公共卫生体系,对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免费提供等内容。
为更好地推进医院绩效体系落实,我国相关部门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文件中明确要求“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要求“通过绩效考核,推动三级公立医院坚持公益性导向,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需求的灵活多变、由自然灾害、各种重大事件所引发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给公立医院经济运行带来了空前未有的压力。2020年,由于全国性公共卫生事件对Z医院经济运行的影响,医院年度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成为Z医院除面临“正常运营”之外不得不面对的另一道重要、艰难的“考题”。本文选取医务性收入占比指标、次均费用指标两个方面的内容,对影响Z医院绩效指标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一、经济运行变化对公立医院绩效指标的影响分析及基本原则
公立医院的绩效指标是衡量组织运营管理和运营效率,其主要内容包括收入、成本以及产出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国家财政拨款额度产生影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公立医院作为社会服务机构并不是完全无偿地接受政府给予的各种补助。因此,只有通过合理分配资源才能最大限度提高人民群众对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的满意程度;同时也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从而推动社会和谐稳定进步和可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实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公立医院绩效指标的制定与实施要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指导,结合本地区实际,在充分考虑自身情况下确定。
(一)合理性原则
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一个高风险领域,它也有可能出现亏损甚至倒闭现象,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才能保证其持续健康发展并获得良好社会效益及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实现目标利润最大化和长期稳定经营为最终目的的可持续性。公立医院的绩效指标是衡量其运行情况,反映出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所取得效果,而这些结果都要通过相关形式表现出来。
(二)以公益性为导向
公立医院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卫生机构之一和人民群众看病难、就医贵等问题一直以来受到政府及医改部门高度重视。因此,要坚持以公益性为主导原则进行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与实施,从根本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水平,使其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需求。
(三)以收支平衡为原则
公立医院绩效指标是指反映一定时期内(或某一特定时间)组织机构的业务量和收入情况,以及在这些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效益,包括总收入与总支出、财政补助总额等。公立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特征;对社会公众提供有针对性较强且可操作控制范围较广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相关政策制度也是医院绩效指标设计必须考虑因素之一;要保证收入和成本之间均衡分配。
二、Z医院绩效指标的相关影响因素
(一)医务性收入占比指标、次均费用指标的基本现状
我国公立医院的基本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以公立性为主;二是以社会公益为导向。三是医疗服务具有一定程度的专业化。四是从“高投入、低产出”到“高经济、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改进;随着改革进程不断深化推进下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机制逐渐完善并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且符合国际惯例要求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设备等方面的限制因素导致我国政府在一些地区没有足够的财力承担起治疗工作任务;同时也因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以及人才队伍素质较低等等原因造成了医院管理混乱化现象严重,这就使得公立医院绩效指标不能准确反映出实际问题所在。以Z医院为例通过以下内容探讨医务性收入占比指标、次均费用指标的具体情况。
1.医务性收入占比指标完成情况
2020年,Z医院收入结构变化明显,由于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下降,口腔科、内窥镜室停诊等因素影响,医疗收入、医务性收入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医疗收入较上年减少2 584.09万元,下降26.6%;医务性收入比上年同期减少1 007.32万元,降低33.39%;医务性收入占比28.19%,下降2.87%。具体数据详见表1。
表1 2020年Z医院医疗收入结构情况表金额单位:万元
2020年Z医院工作量减少2 584.09万元,其中医疗服务性收入减少1 007.32万元,降幅33.39%。医疗服务性收入减少金额占工作量减少金额的39%,在所有收入费别中降幅最大,下降金额也最高。
其中,Z医院门诊医疗服务性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649.24万元,降幅41.08%,占全院医疗服务性收入下降金额的64.45%;Z医院住院医疗服务性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358.08万元,降幅24.93%。
2.门诊、住院次均费用及药品次均费用指标的完成情况
2020年Z医院每门诊次均费用同比增长28.97元,增长率12.92%;每门诊次均药品费用同比增长35.08元,增长率39.88%;每门诊次均非药品费用同比减少6.12元,下降4.49%。
大家慢慢对谁是小偷不关心了,但对甲洛洛来说,可不能不上心,他这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像父亲一样赢得大家的敬重,如今倒好,落得过如此不明不白的冤枉,说不清道不明,在这还没学会走路的塔公村里,到底是谁学会了偷呢?
2020年Z医院每出院患者次均费用同比增长1 335.93元,增长率10.92%;每出院患者次均药品费用同比增长453.48元,增长率14.61%;每出院患者次均非药品费用同比增长882.45元,增长9.67%。
(二)医务性收入占比指标、次均费用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
1.医务性收入占比指标变动的影响因素
通过因素分析法进行医务收入占比变动影响因素分析,造成医务性收入占比变动原因如下:
(1)门诊医务性收入占比指标变动的影响因素
由于门急诊人次减少造成门诊医疗服务性收入下降金额为568.5万元,占下降金额的87.56%,其中由于门诊人次减少导致门诊诊察收入减少208.37万元;由于门诊次均医疗服务收入降低造成门诊门诊医务性收入下降金额为80.74万元,占下降金额的12.44%。可见门急诊人次减少是造成门诊医疗服务性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
(2)住院医务性收入占比指标变动的影响因素
住院次均费用比上年同期增长10.63%,其中次均医务性费用增长7.91%,非次均医务性费用增长12%,可见住院医务性收入减少358.08万元,主要是由于出院人次下降。由于出院人次减少导致住院床位收入和诊察收入减少71.49万元;由于出院人次、住院手术例数减少导致住院治疗、手术等收入减少286.58万元。
2.次均费用及次均药品费用指标变动的影响因素
(1)每门诊次均费用指标增长的影响因素
一是由于防控原因,门诊患者治疗需求主要是保障基本用药,慢性病患者开药期限由14天延长至一个月;二是由于防控影响,Z医院部分科室停诊,对进院患者严格筛查等,Z医院门急诊人次下降59 529人次,其中医保、保健病人人次减少31 341人次,导致每门诊次均费用及次均药品费用大幅提升,具体数据详见表2。
表2 2020年Z医院门急诊人次结构情况表
?
(2)每出院患者次均费用及次均非药品费用指标增长的影响因素
一是2020年出院者累计平均住院日较上年同期增加0.93天,增长8.12%,出院天数增加导致医药费用增加。二是抽查个别药品使用情况,2020年个别自费药品使用超控,比上年同期增长28.24万元,造成每出院次均药品费用增长120.74元。
三、对策与建议
我国公立医院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运行存在着许多问题,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可比性和科学合理之处。由于对医务人员考核标准、方法等不够具体全面和完善规范化而导致了不同级别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机制以及各部门间相互推诿责任等情况时有发生;同时也缺少相应的监督制度来保障公立医院运行过程中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妥善处理,从而造成绩效指标体系不健全。笔者通过下述内容对此详细论述。
第一,设立绩效管理联络员、科室运营助理员,构建绩效的沟通与反馈机制。绩效沟通是实现绩效考核目标的一个重要的抓手,使其贯穿绩效考核的全流程,调动及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员工了解个人在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优化。设置绩效管理联络员、科室运营助理,强化绩效沟通、反馈,通过科室运营助理下科室,发挥“桥梁”、“纽带”、“眼睛”作用,保证管理部门能及时了解科室业务动态,掌握第一手工作量和人力、资产、收入、成本变化的资料,通过运营业务指标分析辅导科室管理工作进一步精细化,使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评价有详实的材料支撑,将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业务科室,跟踪改进,不断对绩效方案进行调整、优化,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实现医疗资源配置科学化,最终实现医院的战略规划。
第二,提升信息化水平是实现业财融合绩效考核的重要保障加快信息化、数字化平台建设,以HRPS系统为核心,向前端整合以HIS为核心的业务系统,向后端整合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经济管理系统,形成运营、业务、经济管理的一体化建设,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统一。通过对数据进行有效的提取、分析、判断,转换为医院绩效考核所需要的支持手段,构建及时、准确且智能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建立预警、报告机制,有助于管理部门及时处理、规避相关指标问题的产生,并全过程的追踪关注的指标问题,及时分析指标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能产生的后续影响,进一步促进医院精细化绩效考核管理水平的提升,为医院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有效进行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著名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说过:“如果你不能评价,你就无法管理”。因此,高度重视绩效反馈,在通报绩效评价结果的同时,与被考核科室一起分析差距,判断问题,保持和强化高的绩效行为,总结分析低的绩效行为,通过沟通协商进一步改进方案。
第四,建立健全完善的绩效评估机制。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影响因素、医务人员等各种相关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以及不同层次间所具有不同作用等特点与规律性问题;还要根据医院自身发展状况及业务需要进行分析研究并制定出合理有效可行的指标体系,使其能够真正发挥应有的职能和作用。
第五,全面推行业财融合管理理念。创新经济管理模式,让职能科室及临床科室转变思想理念,主动关心运营数据,学习经济管理知识,提高运营管理能力,共同参与医院及科室运营管理,构建起行政职能科室与临床、医技科室之间深度融合,使医院的核心业务工作与运营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得到推动,业务管理与经济管理的深度融合得到促进。在此过程中,首先对公立医疗机构进行分类,明确各级政府在其中所承担责任和义务。通过建立合理、科学、有效的指标考核机制来实现绩效管理目标;其次是对各类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动态化管理;最后要加强药品市场监管工作以及相关部门对于药品销售环节中相关信息数据质量真实性和准确性等问题的监督检查力度等等一系列措施都可以提高公立医院在医药卫生服务方面整体水平,从而促进其进一步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