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LIL模式对工科ESP课程教学的启示

2021-02-16伍洋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工科

[摘 要]内容与语言整合性学习(CLIL)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外语教学的“以语言为纲”,将语言技能与具体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外语的工具性与实用性,注重学科知识的获取与语言能力的提升。文章通过分析CLIL模式的产生及其优势特点,探讨如何将CLIL模式引入大学工科ESP课程教学,为ESP课程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CLIL教学模式;工科;ESP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21)05-0088-04

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成为高等外语教育的重要目标。2019年,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中指出,高校要建设新文科,做强大外语,深化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将高等外语教育全面融入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以适应国家发展的目标[1]。这要求大学外语教学走出传统、单一的纯语言教学模式,采用语言技能与专业知识技能并重的教学方法,加强英语与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内容与语言整合性学习教学理念,即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以下简称为CLIL)顺应新形势的需求被引进国内,引起了国内许多教育专家的探讨。

CLIL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设想,它是专门用途英语(简称ESP)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ESP课程教学是随着国际间日益扩大的科技与文化交流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其最初的形式是EST(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具体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如外贸英语、法律英语、科技英语、营销英语、职场英语等。ESP是依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及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3]。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ESP课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在许多国家普及开来。随着各国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增多以及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社会各行各业对外语能力的需求日趋多元化、专业化,一般的语言技能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如何培养非英语专业工科学生的外语沟通能力、探索积极有效的ESP课程教学方法,是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所面临的新课题。文章以CLIL模式的特色为出发点,探讨CLIL教学理念对大学英语理工科ESP课程教学的启示。

一、CLIL模式的产生及其特点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以语言学习为纲,围绕着三T原则(即text-based,teacher-based和test-based)展开。随着人们对语言本质认识的深入,相应出现了以语言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学习过程为中心三种教学法[4]。但这三种形式的教学法,还是以传统的语言学习为中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顺应语言文化的多元化、全球化发展。

CLIL教学模式基于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和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理论而产生,20世纪80年代在欧洲兴起[5],广义而言就是把外语作为教学用语来教授非语言类课程,如生物、地理、历史等,是一种兼顾学科知识和外语学习的具有双重教学目的教学模式。CLIL模式将“语言作为学科”和“语言作为工具”两种理念进行整合,在语言技能习得和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之间寻求平衡,一方面,以丰富的学科内容为载体,促进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另一方面,以鲜活的语言素材为媒介,通过语言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推动专业知识的扩展。根据Coyle(1999)提出的4C原则,即内容(content)、交际(communication)、认知(cognition)和文化(culture)[6],四者之间的相互关联充分体现了CLIL教学以内容、文化为导向,以语言为媒介,注重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沟通,从而促进学生自身对专业内容或文化的认知能力[6]。相比于传统的英语教学,CLIL教学模式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多元教学目标,实现语言和内容的整合

CLIL教学模式既聚焦语言,又聚焦内容,知识和语言交织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语言和内容的整合。在这种整合的方式之下,知识是语言化的知识,语言是知识化的语言,不存在无内容的空洞的语言形式,也没有不足以言传的内容[7]。CLIL课堂通过设置由易到难的专业任务,促进学习者运用语言逐步完成知识的构建与表达,在语言中学习学科知识赋予语言学习任务生动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也提高了输入的语言素材的真实性和多样性,为学习者日后进入职场进行沟通和交流夯实基础。CLIL教学模式实现了从单一的英语教学到英语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的转换,这种发挥外语的工具性和应用性,将内容和语言进行整合的模式有助于培养“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二)突破语言输入的局限,呈现真实的课堂语境

外语习得的过程离不开适当的语言环境,CLIL课堂为学生营造出真實的语言学习语境,打破传统外语课堂语言输入的单一性,每一堂课都会涉及一个学科话题,并且有关这个话题的学习贯穿语言学习的始终,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之中。在这种模式下,课堂交际充当媒介,担负着连接传递文化、传授知识和认知发展的使命。学习者通过线上、线下大量的活动与讨论,对原有知识进行补充和重组,可以使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能力得到提升。通过英语来学习学科知识,使语言学习任务具备现实意义,同时,真实语境中的教学更符合语言习得规律,更有利于学习者语言认知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以学科内容为驱动,激发学习者的参与动机

传统的外语教学理论之中,语言常常被当成是孤立的系统,将重心放到对语言形式的直接学习上,学习者也是通过直接记忆掌握单词和语法。显然,这种方式难以提高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而CLIL模式使用真实、地道的学习素材,力求打造出一个鲜活的语言学习环境,并通过设计个人或小组综合性任务,促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和认知过程之中,实现从记忆、辨认、理解等思维活动逐渐向上发展到分析、评价和创新等更为高阶、抽象的技能。在这一过程中,语言成为知识构筑、思维运行的工具,语言表达则因为依托知识结构变得有意义,学习者变成语言的有效使用者[8]。

(四)沉浸式的外语交际体验,助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基于全球化大背景而产生的CLIL课堂更注重学习者人际交往技能和认知语言能力的衔接与过度,力求将“所学”转化为“所用”,强调培养学习者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开阔文化视野,能理解并包容不同的文化视角和差异。CLIL教学理念通常会选用国外原版学科教材,或者是在网站上搜索相应的原汁原味的文章作为文本阅读材料,给学习者提供更宽广的文化语境,帮助学习者了解特定区域文化,培养跨文化交流技巧。在CLIL课堂上,通过真实任务的设置,学习者的交流更具有目的性和真实性,而不是纯粹为了练习语言而进行的单一交流,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当学习者学会使用另一种语言去理解和思考所学的内容,并对此进行加工重构,从而收获有益的语言使用经验和不同的文化视角,那么随着成功语言学习日益增多,一个多语言、多文化的学习型社会将日趋成熟[7]。

二、CLIL模式对工科ESP课程教学的启示

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育应主动求变,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通晓外语的一流人才。就工科行业来说,学生不仅应当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扎实的外语交际能力也成为衡量高级工程师职场工作能力的核心素养。近年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关于ESP教学研究的理论也逐渐丰富起来,但EPS课程还存在课程特色不够鲜明、教学任务脱离真实情景、学习材料适切性和针对性不强等不足[9]。而CLIL教学理念所倡导的语言和内容整合的模式与ESP课程的教学目标相符合,并对ESP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实现外语学习“去中心化”

所谓语言学习的“去中心化”并非意味着语言教学的边缘化,而是将传统意义上的语言“一元中心”外语课堂转化为兼顾语言与内容的“二元中心”课堂,充分发挥语言的工具性和应用性属性,利用语言来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并通过学习学科内容促进语言习得,其目的在于实现将语言与内容相整合的双重教学目标。ESP课程自身所具备的多元属性与CLIL教学理念相符合。ESP课程既涉及语言和语言学知识,还包括学习者所研习的专业知识,且前者必须为后者服务[10]。而且ESP课程是通用英语课程的延续,是以特定目标为导向(goal-directed)的英语教学,课程学习者经过通用英语阶段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译五方面的言语能力,有足够的认知学习水平为后续ESP课程的学习作准备。因此,CLIL模式可以改变传统课堂中基于学习驱动的、单纯学习语言的教学方式,而把重心转移到基于需求驱动、学习如何使用语言的教学方式,充分关注语言在交际中的通用性和有效性。

(二)重视语言内部的信息整合

CLIL教学模式的实质是内容教学(content-based),它所界定的内容不单是指课堂上教师传授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对现有知识体系进行增添和重组,实现“以学促用”“以用促学”。CLIL课堂常见的知识构建活动有三大类,即信息条块化(chunking)、信息再包装(repackaging)和支架辅助(scaffolding)[7]。信息条块化是指运用图形或表格等促进语言信息和图像信息之间的转化的认知活动。例如,使用相关词汇、句型对某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的销售曲线图进行文字或口头描述。信息再包装是在信息条块化基础上更高阶的思维活动,是包含分析和组织的综合性的思维活动。比如在讲授质量监控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使用头脑风暴法找到影响产品销量下滑的因素,按相互关联性整理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鱼骨图,然后分析问题,找到影响销量下降的根本原因。支架辅助强调的则是教师的脚手架作用,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布置任务,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支持,引导他们完成较高层次的产出任务。例如,在完成项目作业产品介绍的时候,教师可以先通过一些示范性的视频资源作为具体实例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导入,目的是将新的知识模块嵌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里,再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完成任务。由此可见,CLIL课堂不再局限于一些知识简单呈现的封闭性问答模式,而是增加了许多需要学生积极参与的综合性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使学科知识和语言能力相得益彰,提升了教学效果。

(三)构建社会认知微语境课堂

真实性是ESP教学的灵魂。ESP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内容来自相关专业的真实语料,练习设计和课内外教学活动都应体现专用英语的社会文化情境[10]。这一特性与CLIL课堂还原真实语境的特色优势相符合。外语学习主要靠语言环境。CLIL课堂利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的整合方式,为学习者营造出自然生动的功能性语言环境,学习者成为有效的语言使用者,把外语变成构筑知识、进行思维的工具,以丰富的专业学科内容为依托,课堂交际活动变得生动、有意义,且交际目的明确。教师可充分利用音频、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为学习者创建多元视角、层次丰富的课堂学习语境,从学习者的目标需求和认知需求出发,提供教学资料并优化课程设计和学习任务,帮助学习者完成对知识的语言化构建。

(四)融合智慧外语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微课、慕课等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推动了传统外语教学方式方法革新,也催生了智慧外语教学的形成和发展。智慧外语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凭借其丰富优质的课程资源、生动灵活的课堂教学和及时明确的教学反馈等显著特点,在改善教学环境和提升教学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CLIL模式一直强调内容和语言学习的协同一致,强调自主学习与教师教学的协调同步,以及强调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的有效融合,因此,基于CLIL教学理念构建智慧外语教学为ESP课程教学的发展与改革提供了方向。教师可依托开放且多元的微课、慕课学习资源,构建智能化的外语教学环境,优化混合式教学模式。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借助多媒体资源,针对不同的ESP课程教学目标,将语言学習与内容学习相融合,增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升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加强与学生课堂内外的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感悟以及学习困惑,并帮助其克服困难,有效完成各项任务,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结语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现代工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英语教育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桥梁”和“纽带”,也肩负着为国家发展服务的重任。作为通用英语的后续课程,ESP课程在为社会输送国际化人才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一环。充分发挥外语的工具性属性,将CLIL模式融入ESP课堂,打造内容、交际、认知和文化相结合的课堂语境,践行语言和内容完美糅合的综合性教学,符合我国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我国ESP课程教学法的探索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吴岩.新使命 大格局 新文科 大外语[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5):3-7.

[2]骆巧丽.CLIL教学模式及其对中国公共外语教学的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70-72.

[3]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2-28.

[4]Kumaravadivelu,  B.  Understanding     Language Teaching: From Method to Postmethod[M].Lawrenc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6.

[5]王美玲.试析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在非英语欧盟国家高等教育中的应用[J].山东外语教学,2004(2):26-31.

[6]Coyle,D. Theory and planning for effective classrooms: Supporting students in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ontexts[A]. In J. Masih(ed.). Learning Through a Foreign Language[C],London:CILT.1999.:46-62.

[7]盛云嵐.欧洲CLIL模式:外语教学法的新视角[J].山东外语教学,2012(5):65-69.

[8]Dalton-Puffer,C.Discourse in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CLIL) Classrooms[M]. Amsterdam:John Enjamins,2007.

[9]王宇,杜宛宜,周纯岳,等.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工科ESP课程教学设计框架[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2):44-52.

[10]秦秀白. 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兼谈在我国高校开展多种类型英语教学的可行性[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79-83.

[作者简介]伍洋,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外语外贸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学。

[责任编辑 杨永芳]

猜你喜欢

工科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制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混合教学模式下工科类专业教学实践及应用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新工科下民办高校食品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探究
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工科女生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