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及其效能转化

2021-02-16孙雨,李雅兴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国家治理

孙雨,李雅兴

摘 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二者之间紧密关联,高度契合,都具有历史传承性、主体多元性和人民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植根于中国土壤,它具有凝聚共识、优化决策、协调关系和维护稳定等方面的显著优势。新时代更好地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应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着力加强各民主党派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履职能力;健全新型政党制度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制度运行环境。

关键词: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国家治理;效能转化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1.04.010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1)04-0060-0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黨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集中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坚持和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更好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的关联性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伟大的政治创造,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要更好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首要应把握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和国家治理的关联性与契合性。

(一)历史传承性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都植根于中国大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体现出鲜明的历史传承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1]119,它们都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代表着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利益,能够通过有序的政治参与表达合理的利益诉求、观点与主张。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强大包容性,可以容纳不同的意见建议,可以兼顾不同的利益需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兼容并蓄理念。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基于共同的政治思想基础,通过广泛协商凝聚共识,在尊重不同意见的基础上,寻找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崇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理念,这是对中国和合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样地,我国国家治理理念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政治智慧,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思想,等等。正是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和国家治理具有牢固的根基,可以更好地在中国社会“生根发芽”,彰显制度优势。

(二)主体多元性

主体多元性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和国家治理的共同特征。国家治理是执政党组织政府、企业、社会力量、公民等主体共同参与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事[2]。这说明开展国家治理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不仅要有执政党和政府的参与,更要有企业、社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以及公民个人的协作;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企业、团体、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协同作用,突出国家治理主体多元共治的优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明确指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包括中国共产党和八个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无党派人士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在同他们长期合作实践中,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治格局[3]。各民主党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的职能,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体现出多元主体协商合作的政党制度结构,这与国家治理中多元主体共治的结构相契合。人民政协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政协章程规定,政协全国委员会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及各族各界人士等代表组成,人民政协可根据相关党派团体的提议,举行有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的代表参加的会议进行协商,体现了人民政协协商主体的多元性。这也与国家治理对主体多元化的要求高度契合。

(三)人民性

人民性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价值意蕴,是两者的基本立场和终极追求[4]。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治理本质上就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切实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如去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凝心聚力,组织号召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短时间内驰援武汉,各种物资也纷纷送达武汉,保障武汉人民的正常生活。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形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聚焦民生问题,维护人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中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始终坚持“为执政党助力、为国家尽责、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一大批民主党派成员奔赴抗疫一线,帮助救治患者;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纷纷捐款捐物,自新冠疫情暴发至2020年3月20日,民进全会会员、机关干部和开明慈善基金会累计捐款1.41亿元、捐赠防疫用品价值近5亿元,民盟全盟通过各种渠道多方筹措捐款捐物5.92亿元,各地台盟盟员、盟务工作者及盟员所在企业共捐款人民币3 700余万元、港币10万元[5],帮助武汉人民渡过难关。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独特优势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1]119。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不同于西方竞争型政党制度,是一种协商合作型政党制度,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凝聚共识、优化决策、协调关系、维护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6]。

(一)凝聚共识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7]。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没有任何特殊利益,各民主党派代表着所联系群体的利益,本质上都是维护人民利益的,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发声,这就决定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8]128。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和利益指向促使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形成共识成为可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通过民主协商的形式实现合作,增进了解,最终达成共识并付诸行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协商筹备召开新政协,以新政协为协商平台共商国是,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等文件,这是中国共产党同各党各派各族各界代表协商凝聚共识的生动实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开展多种形式的民主协商,广泛凝聚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共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人民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组织工作得以全面恢复,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积极参与政治协商,为党和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更加需要凝聚社会各方的智慧和力量。人民政协作为专门的协商机构,通过交流沟通,在不同的观点主张中寻求共通点;在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寻求一致性,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实现和谐统一,凝聚起人民政协内部各民主党派、各社会团体、各界人士的共识;通过解读和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增进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决策的了解,推动决策转化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统一的现实行动。

(二)优化决策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9]。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8]128。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大多是社会各界的精英或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看待问题客观理性,可以为执政党提供专业的意见建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通过协商座谈会、社情民意、直通车等方式建言献策,为党和政府科学做决策提供参考。如民革聚焦“一带一路”,奔赴西部部分省市开展考察调研,形成了《关于助推西部发展,建设“一带一路”南向通道的建议》,向中央建言“一带一路”南向通道建设,该建议得到中共中央充分肯定。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由于没有对病毒进行规范命名,一些海外媒体不恰当使用Wuhan virus或China virus,扭曲事实,抹黑中国形象。为此,九三学社社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赵宇和电子科技大学讲师张维莎通过九三学社中央青工委提交了相关报告,建议尽快确定新型冠状病毒的官方英文名称,得到中共中央高度重视,2020年2月8日正式发布了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通知。简言之,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具有人才优势、智力优势和联系广泛优势,能够围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建言献策,为科学決策提供依据和参考,优化党和政府的决策。

(三)协调关系

政党关系是影响政党制度效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形成了通力合作、团结和谐的新型政党关系,有助于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力量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凝聚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这种新型政党关系与西方的两党制、多党制中的政党关系有着根本区别。在西方两党制或多党制中,政党分为执政党和反对党(在野党),它们之间是零和关系,反对党(在野党)有权对执政党进行监督,但是由于反对党(在野党)的政治前途以执政党的下台为前提,所谓的监督便成为反对执政党通过的法律、政策,为“反对而反对”。这种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政党关系,使西方国家政策不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利于国家长远发展和民生福祉。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执政与参政的关系,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保证了国家政策的长期性、连续性与稳定性,有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增进人民福祉。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力量和作用,与他们团结合作、广泛协商。这种相互支持友好合作的政党关系有助于激发双方的互动活力,使分散的政党力量汇聚成整体性力量[10],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好事,共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四)维护稳定

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11]。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体日益多元化、社会利益日趋分化、社会矛盾日渐突出,如果多元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社会矛盾积聚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危及社会和谐稳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制度保证,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能够及时反映各自所联系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在理性沟通基础上凝聚共识,形成人民满意的决策,帮助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民生问题。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能够利用自身的地位和优势,深入细致地做好释疑解难工作,协调利益关系,理顺人民情绪,协助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如民盟始终将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作为参政议政的重点内容,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提交了《关于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建议》,突出“合理分配财富”和“普惠民生”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多项措施缩小贫富差距,扭转初次分配利益失衡格局[12]。这一政策建议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得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又如农工党充分发挥自身在医药卫生领域的界别优势,抓住“三医联动”(医疗、医保、医药联动)这一关键任务,持续建言献策,报送了《关于建立医疗卫生机构核心用药制度及做好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建议》《关于将盐酸埃克替尼纳入国家新农合药物目录的建议》《关于保障短缺药品供应的几点建议》等,有力推动了人民群众看病难、用药贵等问题的解决,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路径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8]9推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要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确保党在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更好地承担起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和促进制度优势发挥的责任。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要加强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能力,把他们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形成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合力。要广泛团结各民主党派,尊重民主党派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的协商主体地位,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协商合作实践,把德才兼备的优秀代表人士吸收到制度中。要支持各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支持他们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的职责,充分发挥他们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他们的人才智力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二)加强民主党派建设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界别优势和智力优势,他们的履职能力直接影响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治理效能。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诉求日益多元,对民主党派的履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各民主党派要加强自身履职能力建设,努力成为“政治坚定、组织坚实、履职有力、作风优良、制度健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6],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作贡献。一是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思想根基,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增进政治认同,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二是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要深入细致地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以问题为导向,采取集中调研、分散调研、蹲点调研等方式了解实际情况,并形成调研报告,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做到参政参到要点上、议政议到关键处。三是提高联系群众能力。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要密切联系群众,积极参与协商、视察、调研等活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人民群众身边,引导群众理性有序表达诉求,广泛收集并积极反映社情民意,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多做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之举。四是提高合作共事能力。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要增强合作意识,主动参与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党派间联系与合作,共同把中国的事情办好,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好,充分發挥制度的治理效能。

(三)健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运行机制

要进一步加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运行机制建设。一是规范协商议题提出和确立机制。明确协商议题具体范围,并举例作出细节性说明,使协商议题从笼统走向具体;解决协商议题“由谁提出”“由谁确定”“如何确定”等问题,落实协商议题的提出责任,规范协商议题的确定程序,确保协商议题提出和确立过程的公开性与公正性。二是健全政治协商机制。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围绕国家和社会重要事务进行政治协商是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规范不同协商形式的协商程序,明确协商会议的具体议程,完善交流互动机制,合理安排各个代表的发言顺序、发言时间,明确协商对话的具体形式等,推动协商过程的公开透明,确保协商达成共识的意见能够进入决策程序。三是完善协商反馈机制。要制定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和反馈办法,及时将协商成果的运用情况反馈给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对于采纳的协商成果,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协商成果落地,确保协商成果运用到位;对于没有采纳的意见建议,也要向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作出解释和说明。

(四)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政党制度的运行离不开良好的政治环境。当前,要进一步创造有利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发挥的主客观环境,确保人民政协有序高效开展,提高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一是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协商主体对信息的掌握程度是影响协商效果和治理水平的重要因素。“不论间接或直接民主,有治理权的公民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要想治理好这个国家是不可能的”[13]。通过建立公开信息平台,在会议召开前将信息共享,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代表提前了解会议内容,并做好相关准备,以便会上发言和讨论,保证决策科学性。二是营造和谐宽松的协商氛围。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树立协商意识,坚持有事多协商,遇事多协商,做事多协商,“以开阔的胸襟、平等的心态、民主的作风广纳群言、广集众智”[14],营造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良好环境,鼓励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敢于建言、勇于献策,真正形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氛围,保证协商结果的民主性。三是加强舆论宣传。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和宣传部门要深化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研究,主流新闻媒体要加强正确舆论引导,普及协商民主知识,宣传协商民主理论和实践,培育宽松和谐的社会协商环境,使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能自觉主动参与协商过程,使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执行协商决策,切实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陈培永.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29.

[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4.

[4]韩慧,臧秀玲.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的互动逻辑[J].社会主义研究,2020(4).

[5]包松娅.奏响至真至爱的交响乐——民主党派在抗疫中的“慈善”之光[EB/OL].(2020-04-27)[2021-03-04]. http://www.rmzxb.com.cn/c/2020-04-27/2561623.shtml.

[6]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N].人民日报,2020-01-15(01).

[7]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30(02).

[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2(02).

[10]魏晓文,秦雪.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治理效能研究[J].理论导刊,2021(1).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67.

[12]中央统战部.国是——民主党派中央参政议政工作案例选编[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87.

[13][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58—159.

[14]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N].人民日报,2014-01-24(01).

责任编辑:杨绪强

猜你喜欢

国家治理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与刑法保障的功能性耦合
发挥审计在国家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和保障作用研究
基于国家治理角度的国企审计有效路径分析
浅析经济责任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功能与实现途径
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国家治理作用的实现路径
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出版业发展理念与目标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