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唯物史观的坚持发展

2021-02-16廖小明,艾丛潞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群众

廖小明,艾丛潞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鲜明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始终是习近平认识和思考问题的根本依据和出发点。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坚持和发展了“人民是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民群众是变革历史的根本力量”等根本观点,为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确保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唯物史观;人民群众;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1.04.002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1)04-0011-08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奋斗历程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其中,许多鲜明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词汇频繁呈现,如“人民”一词总计达86次之多,成为“高频词”。从一定意义上讲,习近平的这一重要讲话就是一篇关于新时代如何认识人民、为了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的宣言书,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全面坚持和全新发展。

一、唯物史观始终是习近平认识和思考问题的根本依据和出发点

唯物史观深刻地洞察和总结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唯物史观形成以来,它就成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依据,成为无产阶级制定方针、政策的根本遵循。唯物史观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根本力量。这突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凸显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习近平高度重视唯物史观的运用,一以贯之强调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始终将唯物史观贯穿于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将国家治理问题置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整体之中,不仅将唯物史观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方法论,也在理论上坚持、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

(一)唯物史观是习近平认识问题、推进治国理政的根本出发点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这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依据上深刻回答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的地位,明确了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治国理政的战略举措,都鲜明体现了这一点。首先,习近平深刻继承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根本观点,进一步强调党的群众路线,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次,习近平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我国改革大多发起于基层组织,由群众自下而上的自发推动,人民群众是推动我国改革顺利进行的决定力量。习近平指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依然要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2]再次,习近平把人民置于中心地位。在治国理政中把人民放在首位,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将造福人民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群众史观,以百姓心为心,想人们所想,做人民所愿,为百姓排忧解难。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正式宣布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方法论体现了唯物史观

习近平准确把握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始终坚持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分析和解決矛盾,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牢固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推动社会历史不断前进。习近平特别注重唯物史观在治国理政中的学习和运用,将其作为指导实践工作的科学方法论,强调要原原本本地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懂、弄通、做实。

习近平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 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立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点,同时也要看到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必然呈现出新特点。目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改变,中国共产党要切实把握人民现阶段的真实需要,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生活热情和创新潜能,使全体人民积极参与美好生活的建设。其次,重视理论工作, 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3]。中国共产党处理问题只有深入群众生活,切实了解民情,倾听民声,才能在政策上充分反映民意、为民解忧,才能密切结合基层实践与顶层设计,才能站在群众立场上为人民谋利益。因此,要时刻重视群众的人民意愿,回应人民的关切,切实解决人民最现实的需求。再次,在任何工作中, 既要讲两点论, 又要讲重点论[3]。面对新时代出现的新情况,要时刻牢记全局观,解决事物的主要矛盾,带动其他矛盾的化解,立足总体规划,又要时刻抓住“牛鼻子”。如在党的建设中,严格从严治党,把党的廉政建设作为突破口,切实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四风”问题,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权益。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4]这些论述贯穿着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充分体现了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既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拍脑袋、瞎指挥、乱决策;也要鼓励基层群众大胆探索,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不断深化对规律的认识,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也是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

二、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坚持发展了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根本观点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4]这是对群众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一)在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中阐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

习近平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肩负起拯救民族危亡的使命,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高度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既是历史发展中的“剧作者”,也是历史发展中的“剧中人”,是社会历史中最庞大的群体,是创造书写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决定力量。

1.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就是党领导人民站起来的历史。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在苦难面前,人民未曾屈服,而是挺起胸膛,掀起一次次救亡爱国运动。为振兴中华,近代中国兴起了上百种思潮、几十种政治力量,甚至是无数个政党。这些政党都提出了各种救国救民的方案,但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并带领人民顽强拼搏,推翻“三座大山”,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惨遭压迫、哀鸿遍野的局面,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历史证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越了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只有为人民服务才能得到人民拥护,只有发挥人民在历史中的作用才能依靠人民创造伟业。

2.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党领导人民富起来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外国列强的封锁和破坏,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功扭转中国走向衰败的命运,为中国的繁荣富强提供物质保障。而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到总体小康、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物质条件。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飞跃,同时也为完成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向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转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4]。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才能富起来,国家才能强起来。

3.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奠定并延续着党领导人民创造强起来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5]。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立党为公、執政为民,领导人民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朝着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标前进,依靠人民创造伟业,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只有充分认识和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才能用正确的态度与人民建立真挚的感情,才能真正融入群众,才能真正心系群众,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要牢牢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

(二)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尊重历史、把握历史规律的经验中阐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多次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要求全党要始终保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的优良传统。事实证明,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奋斗历程中,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才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1.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具有主体性的人在社会历史中不是一片空场,社会历史的存在就是人主体地位的确证。社会历史是由无数人“合力”作用的结果。中华民族发展史是由人民书写的,中华民族精神是由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是由人民奋斗出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历史伟业都是由人民艰苦创造的,人民是创造历史的英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只要每个人团结在一起,发挥群众的作用,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没有完成不了的事业。因此,党始终要与人民风雨同舟,始终要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始终要坚持人民至上原则。

2.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实现和巩固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注重人民至上原则,将人民最关心最期盼的问题作为处理问题的出发点,不断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举全国之力,打赢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

3.中国人民是崇尚正义、不畏强暴的人民。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崇尚正义、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民族。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骨子里自带的特质,未曾带有称王称霸的基因。近代以来,虽饱受列强压迫和屈辱,中华民族也未曾想欺侮、奴役其他民族,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中华民族从苦难中走来,深谙和平的来之不易,把维护世界和平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但中华民族也绝不忍受他人的欺辱,“谁妄想这样干,必将在14亿多中国人民用血肉筑成的钢铁长城面前碰得头破血流!”[4]面对“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等谬论,以及把中国描述为可怕的“墨菲斯托”的误解,中国将会用事实说话,“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不畏强权,始终是和平的信奉者和维护者。

(三)在推进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创造新的历史进程中警示“人民是历史创造者”

习近平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结果。”[4]要从不同的历史进程中弄清我们为何能成功、未来又如何继续成功,中国共产党就必须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根本观点。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根本观点,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要始终牢记初心使命。

不同时代、不同的历史进程中,初心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但是它的本质不会改变。1921年,中国共产党刚成立,为中华民族谋独立,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就成了中国共产党义不容辞的使命。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处于敌众我寡的局面,面临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双重夹击,生活十分艰苦,但共产党人仍坚持下来,始终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始终坚信革命必将成功,始终相信人民群众可以创造自己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面临各种风险考验,面临大敌当前的紧要关头,以及面临各种利益诱惑时,仍坚守住了自己的初心。“初心”容易提出,但是要始终坚持却不容易。所以初心是需要我们去坚守;不坚守,初心就会丧失,丧失初心,政党就会丧失生命力。在百年奋斗历史进程中,党带领人民群众为救亡兴国,经过28年的革命斗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又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如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党的百年历史奋斗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坚守初心使命,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根本观点,才能依靠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坚守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根本观点的表现形式之一。习近平指出:“初心易得,始终难守。”[4]党的百年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守住了初心,即使面对重大历史考验的关头也未曾丧失初心。一方面,从党奋斗的一百年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各种考验,逐步成长壮大,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强化守初心的意识,积累守初心的方法,形成守初心的经验,如党的领导集体带头坚守初心。毛泽东曾指出:“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6]这里,他坦露出搞革命的初心,并带领人民克服重重包围和封锁,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习近平指出:“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7]牢固坚持人民至上原则,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又如自我革命是坚守初心的一个方式,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在一步步成长中得出的经验。邓小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8]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着各种诱惑,如何保持清醒坚守初心,关键就在于自我革命,始终保持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另一方面,新时代是继往开来的时代,立足于新时代新阶段,我们更要强化初心使命,把守初心、担使命贯穿到整个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守初心不是按部就班就能坚守,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密切联系群众。中国共产党是由人民选择的,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同时,要“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4]。只有严密党的组织体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才能清除一切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腐蚀党的肌体的病毒,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继往开来的历史经验警示我们:党只有牢固坚守初心使命,坚持自我革命,才能紧紧依靠群众创造历史伟业。

三、習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坚持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根本观点

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也创造了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并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类历史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是维持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基石。首先,物质资料的生产发展是基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人民群众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物质资料的大量生产不仅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也会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都是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的,凝结着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和汗水。其次,人民群众在生产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我国进入新时代,生产力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进一步激发,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知识分子在创造物质财富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们运用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帮助解决了劳动人民在物质创造和生产上的诸多困难。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加需要人民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再次,不断丰富的物质财富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他们进行精神上的生产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4]。伟大的建党精神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奋斗和拼搏实践中构建起来的,精神财富的创造源泉在于人民群众。

1.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为精神财富形成提供了物质前提。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社会生产包括人口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精神财富本身是人们在认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过程中,以物质财富的生产为基础形成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在首先解决吃、穿、住、行等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才能从事其他精神性的活动。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来看,物质生产始终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前提。思想家、艺术家创造出精神文化产品,也要以物质为基础。人民群众在物质财富富足以后,就不断追求和创造更多精神财富。当然,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又是互相交织的,二者不是孤立存在的。群众在生产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审美创造精神文化产品,即他们创造的精神文化产品皆源自于他们的物质实践活动和精神条件,同时社会物质财富又为社会精神财富的发展提供保障。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以人口的生产和物质生产为基础,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精神财富的过程。

2.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精神文化活动不断创新的源头活水。精神文化产品的产生和发展根源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精神文化,精神文化的生产仅靠纯粹的意识活动而不付诸行动,就不能创造精神文化产品,或仅靠纯粹的体力劳动而没有意识活动,也不能创造出精神文化产品。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包括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践。在这个过程中,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实现物质和意识、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实践是创造精神财富的源头活水。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就会停滞。因此,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都归因于实践活动,而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理应是人民群众。

(三)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享有者

首先,人民群众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提出更高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变,我们要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朝着更美好的生活前进。其次,美好生活离不开人民群众接续奋斗。习近平指出:“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4]之所以能创造出如此伟业,皆源于全体中国人民的接续奋斗。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我们才能创造出满足人民需要的物质和文化产品,才能拥有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再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享受者。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更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努力取得共同富裕的实质性进展,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人民群众通过参与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就能充分汇聚智慧和凝聚共识,实现人与社会双向互动的良性发展。

四、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講话坚持发展了“人民群众是变革历史的根本力量”的根本观点

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4],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继承,对“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根本力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变革历史的根本力量,决定了社会变革的走向。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才能激发人民群众的推动社会变革热情。

1.社会变革来自人民群众的诉求。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遭遇国破家亡的劫难。为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开启探索救国救亡道路的伟大征程。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带领人民顽强拼搏,经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了新中国。这些都是顺应人民群众的诉求,是由自发到自觉的社会变革。为了改变新中国“一穷二白”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解放思想、奋发图强,推行改革开放,战胜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这些都是人民群众心声的真实写照。回顾百年奋斗历史,在任何重大变革面前,中国共产党始终反映群众心声,在回映人民群众的诉求中实现社会变革。

2.社会变革的目标在于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充分尊重和听取民意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人民是否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在旧社会向新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必然会有针对性地消除各种限制,满足群众真实需求。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要时刻关注百姓所需、百姓所忧、百姓所盼,懂得抓百姓之所需、抓百姓之所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告别了一贫如洗,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较大的提升,经济实现大踏步地发展,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同时人民群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要求我们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3.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是改革顺利的路径。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9]这为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提供了重要依据,体现党的领导与首创精神结合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要坚持执政为民,领导人民发挥其创造性,就要汇聚群众智慧,创造伟业。改革开放以来产生的每一次新认识、创造的每一个新事物,都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提出了许多新方法,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比如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就体现着人民的首创精神。因此,我们要尊重人民的开拓精神,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调动人民的创造性,发挥人民群众在改革事业中的管理能力,让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改革事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人民群众,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也是人民群众,人民在社会历史中占据主导地位。历史上每一次社会变革都是人民发挥首创精神进行实践的过程。人民的实践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人民群众的实践推动社会变革,人民群众是改革的内源动力。

1.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源泉。历史是由许多单个意志进行碰撞、相互交错形成的一个“合理”,即历史的结果。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人对历史的影响程度不同,但仅凭个人意志是无法促进社会变革的,必然要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因此,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源泉。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在内忧外患条件下,党领导全国人民自力更生,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创造出“两弹一星”等重大成就;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大力解放发展生产力,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这从根本上说,就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被激发出来了。离开人民群众创造的伟大力量,任何英雄人物也不可能孤立地开创历史。现在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实现这个目标,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2.人民群众的需要是社会变革的源动力。不管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改革并不是就改革而改革,其根本指向是为满足人民群众生存发展需要。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4]这一论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不代表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以人民群众生存发展需要为变革社会的主要目的。每当中国的前途命运面临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自身建设事业面临重大危机和挑战,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满足人民生存发展需要为原则,充分相信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依靠群众汇聚社会变革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人民有了更高要求,我们更要努力满足人民更高品质生活目标。习近平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凝聚着人民群众的憧憬和期盼,是中国人民的利益旨归,每个人都是中国梦的贡献者和引领者,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依托于群众的共同奋进,依靠每个中国人出谋划策,依靠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

3.人民群众实践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通过实践创造自己的历史。人民群众通过实践活动会创造出很多新事物。例如,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并掀起了英国的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发电机促进电力广泛使用,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信息技术的使用推动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变革,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各领域的变革,也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改变。这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进步,都是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推动的。因此,人民群众实践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内生动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现了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尤其需要人民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解决这些矛盾。

(三)人民群众是改革顶层设计的检验者

人民群眾的社会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根本标准。人民群众是改革的检验者、享受者,党和国家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握和处理有关改革的重大问题。习近平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10],简明扼要指出党要以人民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合格与否的标准,人民群众是改革顶层设计的检验者。

1.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根本标准。任何政党的兴衰存亡,归根结底取决于它在历史中的作用,取决于人民群众对其认可度,人民群众总是在实践中比较和寻找带领自己前进的领路人。近代以来,为改变国破家亡的悲惨局面,中国人民进行了奋勇抗争。面对众多立志拯救民族于危亡的政党,人民群众在寻求中比较,并经历史实践的检验,最终坚定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迈进新时代,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整装待发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习近平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改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人民群众满意程度是改革成败指向标、是改革政策是否合理合规的尺标。

2.人民群众是改革工作成效的检验者。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是否得到实惠,生活是否得到改善是检验我们工作是否取得成效的基本标准[11]。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必然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如改革的举措是否正确、执行是否有力等,都需要人民群众检验。要坚持满足人民发展需要、符合人民根本利益、促进人们全面发展的改革政策,纠正和完善损害群众利益、背离群众需要、不可持续的改革政策,做到改革思路问计于民、改革要求问需于民,征求群众意见、鼓励群众参与、改革成效由群众评判,让群众在改革中受益是改革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

[2]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J].社会主义论坛,2020(2).

[3]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前线,2019(1).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1(01).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01).

[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

[7]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8(1).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0.

[9]习近平.习近平在广东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12(01).

[1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6(8).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117.

责任编辑:吴红博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群众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