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富顺县沱江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与规划分析

2021-02-16师彤

南方农业·下旬 2021年12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

摘 要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和自然之间矛盾问题日益凸显,基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需求,人们积极探索城市和自然和谐共存的形式。开展景观设计及建设工作时,滨水绿地景观对于城市滨水及城市景观的设计效果具有较大影响。分析城市滨水绿地的设计规划现状,并以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沱江城市滨水绿地项目为例,提出优化设计建议。

关键词 滨水绿地;景观设计;规划分析;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6.020

城市发展过程中和水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世界上出现最早的城市均是依黄河、尼罗河等大河流域建设的。城市良好形象的树立,一般和绿色景观具有紧密关联。滨水区景观是城市中人与自然携手作用的空间,在城市景观形态中具有较强生命力。对于现代城市,滨水绿化景观可对城市生活和环境进行充分点缀。因此,对滨水绿地景观进行合理设计与规划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1 城市滨水绿地概述

城市滨水绿地属于特殊绿地,主要是在陆域与水域交汇位置,属于陆地与水地2个系统,是城市绿地重要构成内容,具有公园绿地连续性、生态性、共享性及开放性特征。同时,作为滨水区关键构成内容,还具有敏感性、多变性等特征。其属于城市生态系统中关键构成内容,也是海、湖、河、江水域和陆地相接的绿地空间。滨水绿地是一种极具功能性与观赏性的公共绿色空间,其承担着城市职能,可调节城市环境,同时也是展现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滨水绿地发展主要受到城市建设影响,此外自然环境也会对其产生影响[2]。

2 城市滨水绿地的设计规划现状

目前,由于我国不同滨海城市的景观设计规划人员认识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开展滨水景观设计规划过程中会发生一些不合理问题,对城市发展建设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2.1 硬性封闭对滨水景观产生一定影响

部分滨水城市开展河道治理过程中会选择花岗岩和浆砌毛石开展硬性封闭处理,导致城市河道变成防洪通道,此种设计方式还会对城市河道的环境净化与生态功能等产生一定影响。

2.2 驳岸设计导致人水灵性不足

一些滨水城市在城市河道两侧砌筑了驳岸,有的驳岸高度甚至达7 m以上,导致人们仅能看到围墙,无法充分欣赏城市滨水景观,此种人水分离的设计模式,对滨水景观原有灵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2.3 滨水景观的个性不足

不同城市均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同时不同城市之间在人文气息、发展特色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然而在设计规划滨水景观时,设计人员并未在设计规划方案中对当地人文特色与历史文化进行充分融合,导致滨海景观设计规划较为单一,缺乏个性,没有自身特色。同时,设计规划抄袭现象较为严重,对滨海景观设计规划工作带来一定的阻碍[3]。

3 富顺县沱江城市滨水绿地概况

3.1 项目概况

1)区位情况。设计场地位于四川省富顺县沱江右岸,南部起点为红旗大桥,终点为曾家湾周边,对于西侧附近用地,由北到南依次是大片农田、自然山体、城市居住区,东部为沱江。对于设计范围中江水岸线的长度在2.4 km,江面宽度的最低值为200 m,最大值为300 m,占地面积达18 hm2。

2)基础资料。①水文条件。沱江由北至南流经富顺县域,县域河段长度在94 km左右,总面积在32 km2左右。年均流量为350 m3·s-1,年径流量达到129.3亿立方米,峰值在6.72~15 200.00 m3·s-1。在富顺县境内,沱江的一级支流达到数十条,二级支流与三级支流均达到100条以上。②地貌条件。富顺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部位置,地形走势为北高南低,整体是由北至南倾斜。在富顺县域内,丘陵地带达到90%以上,呈现馒头状小山丘。③气候条件。富顺县城区气候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湿润温和。年均气温为19.2 ℃,年均降水量在1 079 mm。夏季是富顺县主要降水时期,7—8月常出现暴雨,6—9月是流域汛期。

3.2 整体设计规划

1)设计分段。基于富顺县各类用地性质及其他条件,主要把设计区段划分成2个部分。由南至北依次是特色文化体验段和生态休闲段。北段附近一般是林地与农田,其用地性质比较简单,对于原生景观以郊野风格为主。北段相接于富顺县城区,用地性质复杂,具有大量活动人群,同时场地中还有一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因此,基于原场地基础,将特征元素充分突出,把整个场地分成上下2个分段。

2)景观结构。景观结构是景观设计的骨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效丰富,整体设计。富顺县沱江的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结构如下:数个魅力景点、弹性空间(2层)、特色分区(2个)及绿色通廊(1个)。通过沱江与水岸空间建立绿色通道,然后按照各自特点进行文化体验区、生态休闲区划分。此外,防洪堤使水岸空间划分为上层空间与下层空间,上层空间相接于城市,具有亲民活力特点,下层相接于江水,具有滨水弹性特点。设计工作应以此为基础建立滨水慢行体系,并建立水生物科普园、街头花园和文化广场等景观节点。同时,建立生态水岸,形成绿色空间,增强滨水景观弹性,进而充分提高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效益。

3.3 分区设计

1)生态休闲段。主要是从曾家湾到金仙寺沿沱江的濱水绿地地段,设计工作紧紧围绕建设动植物生存环境、修复植物群落及改造生态驳岸等方面开展。对防洪堤马道下部进行覆土处理,进而为各种生物营造良好生存环境,对于湿地小岛选择水生植物进行种植,使景观层次更加丰富。此外,改造堤坝里面,通过垂直绿化手段对硬质界面进行软化处理,选择金鸡菊种植于植草砖网,对防洪景观进行优化,同时还能够创造良好自然生态,营造野趣氛围。在堤坝上层进行广场设计,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同时根据湿地进行动植物科普活动[4]。

2)文化体验阶段。主要是在金仙寺至红旗大桥沿沱江的滨水绿地空间,该段是交通流线,与上下层空间连接,并对上层空间中植物群落进行优化,对场地雨水管理不足进行解决,同时开展设计工作室,对场地独特的文化元素进行强调。对上层空间植物类型进行丰富,形成多样化景观,对于街旁绿地设计植草沟、雨水花园及下凹绿地,对场地内雨水进行处理,使滨水绿地景观的雨洪适应性得到有效强化。此外,设计一些小场地,如林下麻将、户外茶座等,将亲民空间活力充分体现出来。对于历史遗迹,在周边进行文化广场设计,对于堤坝进行亲水平台设计,为人们提供互动滨水场地,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充分提升滨水景观的社会、文化与生态弹性。

3.4 专项设计

3.4.1 雨洪适应性设计

地形在雨洪对滨水景观的影响程度与范围等方面具有较大关联。雨洪适应性设计涵盖上层空间与下层空间2个层面,对下层空间,主要是对滨江竖向进行梳理,以场地活动、通行需求及防洪安全等方面为切入点,合理调整场地高程。沱江的常水位是260 m,波动水位约262 m,20年一遇水位是272 m,开展设计工作时,建筑物与硬质场地基本上超出272 m标高,避免洪水淹没。一些以马道(码头)为依托设计的场地高度主要在262~272 m,262 m以下设计一些可被淹没的码头与亲水平台,其他区域是湿生植物与草地种植物区。在暴雨条件下,水位会出现变化,淹没区和安全区的景观也存在差异,此种变化体现出景观弹性,也体现滨水绿地的雨洪适应性。272 m以上为上层空间,暂时将洪水威胁排除,主要对短时间大量降水处置进行考虑。选择透水铺装对街旁绿地场地进行设置,在道路边侧进行植草沟、雨水花园及下凹草地设计,保证绿地能够充分汇聚雨水径流,提高下渗量,使市政管网的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并且对雨水资源进行有效收集,进而为循环利用创造良好条件。此过程可将绿地景观在雨洪方面的适应性充分展现出来。

3.4.2 生态弹性设计

生态弹性主要指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影响或外界冲击时,具有良好抗干扰能力及恢复能力。随着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不断提升,物种不断丰富,其弹性与稳定性也更加突出。生态弹性涉及内容较为广泛,主要是建立生物栖息地、修复植物群落及改造生态驳岸等。现阶段,当地驳岸涵盖“农田+堤坝”“山地+滩地”“堤坝+滩地”等类型,确保通航与防洪基本功能正常运行过程中,还能够对水岸及滨水景观进行优化。滨水绿地与江水相接地带,应尽量对硬质驳岸进行软化处理,为生物提供良好栖息地,促使生态系统物种更加丰富。同时,强化净水能力,提高信息传递与物质循环速度,确保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稳定性。因此,驳岸改造主要涵盖“平台+抛石驳岸”、抛石驳岸、“栈道+生态驳岸”及生态驳岸类型,使游览体验与景观层次得到有效丰富,有效增强生态弹性。

在场地内尽量保留原植被,植物类型主要有水生植物、草坪、疏林等类型。上层空间选择草坪、疏林以建成林荫广场,下层空间选择水生植物与滨江植物带,对于堤坝进行立体绿化设计,对硬质立面进行软化处理,提高绿化量,重视空间氛围建设。对于滨江路和堤坝之间选择草本和灌木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设计,形成良好实现空间。林下的停留空间选择高分支点乔木,营造良好遮阳环境。此外,配置植物过程中,需要具有良好结构变化,建立空间丰富、层次丰富的场所。同时,丰富植物多样性,基本上选择本土植物,形成特色景观效果。下层空间的植物景观主要结合水位变化情况进行设计,以弹性方式对相关植物进行种植。在260~262 m的水位变化范围内,可选择菖蒲、水葱及芦苇等植物。若是在272 m标高以下,则选择“灌木+草本”形式,并选择耐水性良好的乔木配合。若是在272 m标高以上,那么选择“草本+灌木+乔木”形式。场地中硬质堤坝的面积较大时,则同样应该进行景观化设计。对南侧垂直驳岸展開绿化改造工作,选择耐水植物设计底部绿地,遮挡砼立面,同时进行浮雕贴面的改造工作。此处与码头、清水平台等位置较为接近,与富顺县文化充分融合,促使景观设计和本土文化充分结合,对堤坝景观立面进行有效优化,使人们能够获得丰富的浏览体验。改造分层斜坡堤坝,将种植钵设置于马道(码头)外,进行藤本植物种植,并自然下垂,对硬质立面进行遮挡。上部堤坝基于原植草砖网进行大花金鸡菊种植,对硬质堤坝进行软化,充分提升景观观赏性。对于生物栖息地,针对各动物群落的生境需求开展科学划分,建立合理的栖息环境,借助对现有地形改造及丰富食源植物等措施,有效建立栖息地,对生态食物链进行优化,有效促进场地中生物群落繁衍[5]。

3.4.3 空间弹性设计

改变外界环境,使场地空间范围出现变化,进而使其承载的活动人群、功能及时长等方面也出现良性改变,外界影响全部消失后,场地空间还能够迅速恢复原状。在场地设计中,滨水空间的水位变化是最显著的外界变化,基于淹没、半淹没和未淹没等条件,进行相应活动类型划分,充分提高利用率,将景观空间的弹性充分体现出来。滨水场地采用分层设计方式,将下层空间淹没之后,上层空间还可正常运行。此外,可对各场地展开组合处理,如将各种高差景观平台穿插连接到湿地栈道中,水位不同时,展现的景观效果也会存在一定差异,人们在景观系统中浏览时可充分体验滨水景观乐趣。滨水绿地设计中应尽量增强景观空间的弹性,有效提高空间利用率,对多元功能进行整合,将滨水活力充分激发出来。

4 结语

在生态环保理念下,城市滨水绿地的设计规划工作属于一项综合系统性工程,开展设计规划工作时,应考虑多方面因素,涵盖整体设计规划、分区设计、专项设计等方面内容,以充分发挥滨水绿地的各种功效。

参考文献:

[1] 陈晓蓉.基于城市双修的公园绿地更新:以禹州市森林植物园景观提升工程为例[J].中国市政工程,2021(4):52-54.

[2] 吴珊,黄睿,孟君贵.公园城市背景下城市滨水绿地建设研究:以孝感市老澴河景观设计为例[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21(1):50-53.

[3] 邵伟良,刘堃.“城市双修”理念下老城中心区活力重塑与复兴:以青岛西海岸新区胶南商城片区改造规划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C].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9:1672-1683.

[4] 李春容.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城市滨河绿地景观优化策略探析:以成都市二环内府南河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20(12):59.

[5] 李敏.城市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之我见[J].现代园艺,2014(6):109.

收稿日期:2021-11-09

作者简介:师彤(1993—),女,陕西商洛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园林景观设计。E-mail:1142970336@qq.com。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关于园林艺术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初探
图书馆建筑景观设计
地域文化的延续
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探讨
景观设计学课程教学与实践研究
关惠聪等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张鑫、靳政景观设计作品
关于市政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