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学课程教学与实践研究
2018-03-19王磊
王磊
景观设计意识在中西艺术史中很早就已经诞生,但明确的“景观设计”一词最早见于1928年,40年后才逐渐作为专业术语来使用,直到现在,景观设计学才真正成为一门现代化的独立学科门类,景观设计的学科建设、课程教学和实践研究仍在进一步的摸索和建设当中。由徐清主持编撰的《景观设计学(第2版)》(2014年7月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就是一本以景观设计为核心研究对象的学科建设性专著,它立足于景观设计的学科视角,从理论架构、实践积累和教程设计等角度来综合著述景观设计专业的相关知识板块。
从专著的内容上来看,该书以精练、系统的著述方法将景观设计学划分为十个章节:第一章综述景观设计的历史发展,以及景观设计的内容、地位和作用;第二章宏观把握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从景观生态学、行为地理学、艺术美学等其他相关专业理论的相关性来强调景观设计中的职业道德要求和专业理论要求;第三章重点介绍了景观设计的造型要素和构成要素,前者是点线面体、色彩和质感的说明,后者是地形、水体等组成要素的阐述;第四章系统化地阐释景观设计的程序方法,包括艺术手法的把握和景观设计图纸的规范;第五章到第十章则是从具体的景观设计场景出发,分别展示了城市绿地系统、城市开放空间、城市居住区、道路交通、城市景观照明、自然保护区(或景区)等景观设计类型的详细概述,为学习者系统化地指导了相应的景观类型概况、设计功能、景区布局、设计案例等板块知识,帮助学习者快速熟悉和掌握当代几大主要景觀设计类型。
从景观设计学的课程教学来看,景观设计专业的课程设计和教育体系架构已经日趋成熟。在景观设计学的课程设计中,我们不可忽略的是景观设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该如何设定教学目标,具体该传授哪些内容。作为一门学科交叉性强、追求创新意识的设计专业门类,景观设计仍有其自身不能忽略的独立性知识理论基础,比如徐清在本书中提到的点线面体、色彩、质感的造型要素和地形、水体、建筑、路径、植物的构成要素,以及景观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介绍等,这些景观设计学基础理论是历代景观设计实践者不断总结和发展而来的。与此同时,理论和方法最终也将落实于具体的设计场景和实践当中,也就是本书后半部分对城市景观设计和自然区景观设计的相关地域场景的分析和论述。针对这部分的教学呈现,有助于丰富景观设计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尽快从纯理论和技巧的学习中过渡到实际的设计实践中,在丰富多样的设计案例中更好地融会贯通,开阔设计视野,熟练掌握和总结各种设计原则和理论基础。
从景观设计学的实践研究来看,该书带有强烈的实践导向,从宏观的理论架构自然延伸到微观具体的设计场景类型中,全书一半的篇幅都是从不同的景观设计类型中展开,着重介绍了城市公园、广场、商业步行街、居住区、庭院、公路、铁路、路灯系统、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特定区域和场景中的景观设计认知和方法。通过这种编排,徐清在景观设计学的综合性实践研究和课程学习中,让学习者能够尽可能多地接触景观设计实际案例,引发他们在地形、地貌、水温、土壤、植被、文化要素和市场要素中的比较性思考。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条件下,学生能够接触到的景观设计实践项目很少,实践教学的环节也因为实践研究资源的缺乏而起不到期待的教学效果。但是在该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景观设计学的研究者们正在加快现代景观设计项目的实践性研究,并将其转化为可供分析和参考的案例带到教材中、带到课本中,更加有效地丰富当前景观设计专业教育中的实践内容,让学生的设计理论在与时俱进的实践研究成果分析中得到进一步的吸收和创新,切实提高学生景观设计水平和创新设计能力。
以上就是笔者在阅读《景观设计学(第2版)》一书的过程中,对当前景观设计学课程教学与实践研究的相关认识和总结。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当前的景观设计学科发展和教学过程中,景观设计学正面临着两大重要议题,其一是如何创新性地发展和完善景观设计的课程教学模式;其二是如何加快当代景观设计的实践研究,并将其转化为研究案例来提炼和总结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导向,更好地服务于景观设计学的发展应用。笔者认为,如果能够创新性地解决以上这两大议题,景观设计学的课程教育和实践应用都将获得跨越式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