嘹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隐喻叙事
2021-02-15欧裕美李若思李文婷张小麦梁碧瑶
【摘要】嘹歌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嘹歌歌词的话语分析发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家国情怀、忠贞爱情、中华民族文化融合和共鸣、经济上互通有无、买卖公平意识贯穿嘹歌中,其叙事方法或直白,或隐喻含蓄,用生动的生态元素源域映射意识形态,叙事方法巧妙,富有诗意。
【关键词】嘹歌;隐喻叙事;共同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2-113-03
【本文著录格式】欧裕美 李若思 李文婷 张小麦 梁碧瑶.嘹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隐喻叙事[J].中国民族博览,2021,11(22):113-115.
基金项目: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平行研究视角下的英国民谣与瑶族歌谣对比”(项目编号:17XJA751003);2.2021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壮族嘹歌生态隐喻叙事功能研究”(国家级项目编号202111548042)阶段性成果 。主持人:李若思,成员:李文婷、张小麦、梁碧瑶。指导教师:欧裕美,周子伦。
前言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2019 年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话语体系。”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理论思维,“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是不可能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民族理论方面的具体体现。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其嘹歌是民间文学,一如《毛诗序》所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壮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养成了能歌善舞的民族风格,创作了瀚如烟海的嘹歌。嘹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壮族人民生产、生活、劳动、婚恋、历史等方面内容的生动反映,蕴含着独特的壮族民俗文化,是壮族人民文化民俗的智慧和结晶。
Lakoff & 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思维问题,可以反映在语言中,隐喻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隐喻的系统性使我们能通过彼概念来理解此概念的一个方面” 。嘹歌话语或直白奔放,或含蓄隽永,其中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叙事和手法多姿多彩,用概念隐喻的视角研究其创作特点,是挖掘壮族民族优秀文化的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用现代认知语言学理论解读民族民间文学的新尝试。
一、文献综述
在国内,从 2004 年起,《廣西民族研究》(2005)连载8篇以《壮族<嘹歌>文化研究》为系列的论文,聚焦于嘹歌的民俗学、文学、美学、音乐学等诸方面的意义,袁卓喜、唐舒航(2016),张羽(2011),周鲜艳(2011),李美琴(2011),肖文朴(2012),陆晓珍(2013),陆晓珍、陈雨(2013),苏仕林(2016)都对嘹歌的文化内涵、嘹歌叙事进行了探索。张声震(1993)的《嘹歌》《壮族民歌古籍集成 情歌 嘹歌》依据田东县壮族歌手提供的“嘹歌”原抄本和歌词整理而成,收入嘹歌4012首,16048行,认为最早的文学是民歌。覃乃昌(2008),罗汉田(2013),农敏坚、谭志表(2014)等对嘹歌古壮字原歌手抄本、嘹歌艺术风格、体例、文体做了深入的研究。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有学者实证考察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认同,包括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和融合性,民族共生的华夏文明、儒道释宗教的信仰、文字的融合、节气与农事、服饰的借鉴和融通(王正宇,2019;杨志明,2018)以及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虎有泽,尹伟先,2018)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文化模式研究(廖建新,2018)。 目前海外对嘹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外华人和越南学界,聚焦在跨境民族文化的研究。在国内,相关课题有陆晓珍主持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11年科研项目“壮族嘹歌的修辞学研究”,还有范秀娟主持的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壮族嘹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壮族嘹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尚未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嘹歌中的体现的研究成果。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的理论视角,以张声震的《壮族民歌古籍集成》为语料,尝试探索其中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叙事和手法。
二、壮族嘹歌的家国情怀
嘹歌里面蕴含家国同构的思想,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家是小国,国是大家,还蕴含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思想。Lakoff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隐喻机制是基于两个概念的相似(similarity),两个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得源域(source domain)映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通过两个概念的映射关系而认知概念的内涵。保家卫国,匹夫有责。壮族人民尽管世居南疆,然而不忘守土之责,嘹歌中唱出了这一家国同构意识。
例1:
田州出了双胞鸭,定罗出了斑乌鸦。斑乌鸦朝下叫,边境地方起战争。田州出兵一千三,大塘出兵一千八。走路刮起尘和土,干粮带上污泥泞。田州出兵一千三,大塘出兵一千八。走路刮起尘和土,身上污泥像水牛。
例2:
人不走马,有众人等待。马嘶鸣啸啸,再不紧跟就落伍。
上村在买马,下村在造枪,枪托要用木来造,山中桦树挨砍光。
壮族人认为,如果周边的自然生活环境发生了奇异的现象,定是天下不宁。例1、2的“双胞鸭”“斑乌鸦”等生态异常现象隐喻和映射战争的爆发,才征集子弟兵“造枪买马”“出兵”前往战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备好干粮,厉兵秣马一路不辞风尘不惜命。除了送子弟兵上战场保家卫国,嘹歌中的男女对唱还表现了后方支援前线、妻送郎、母送子上战场的场景。
例3:
男:清早就出来,杀鸡放布袋。要蛋做午饭,要箪来装担。女:清早就出来,妈要米放袋。妈取蛋做午饭,妈要箪装担。
例3歌中的男女或为夫妻,将军功未成,“持牛劳军士。将军岂无家,为妾语夫主”,或为兄妹,“劳军来万里,愧我未能兵! 空作长沙哭,羞看细柳营”,或为母子,言未出,业已泪千行。歌中的生态元素“鸡”“蛋”“饭”“米”“箪”与壮族人民的生活情景息息相关,是生动形象的源域,淋漓尽致地映射送郎征战的情景。正如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教授、著名社会学学者王思福(Stephan Feuchtwang)在其代表作《帝国的隐喻》(The Imperial Metaphor)中所言,“军事化的观念,在民间生活活动中有突出的意识形态的隐喻表现”[1],反映了壮族人民家国同构情怀。嘹歌中除守土有责情怀外,还通过生态元素的隐喻映射手段生动展示了壮族人民的仁爱之情、劳动收获、行孝尽忠等思想的隐喻叙事。
例4:
潜水要潜深,才抓得鲮鱼。捉贼要卖命,才能见皇城。想得到鲶鱼头,就撑篙下海。下海捉鲶鱼,得姑娘做妻。
Lakoff认为,“隐喻概念能超越思维和语言的普通字面方式的范围,延伸到被称为比喻性的、诗意的、多彩的、新奇的思想和语言的范畴。”[2]例4歌中“潜水深”“下海”概念映射劳动和冒险,“鲮鱼”“鲶鱼头” “妻”映射劳动成果和爱情,这样的影射手段讴歌了劳动与收获和爱情的辩证关系,即一分劳作便有一分收成,敢冒险才抱得美人归的哲理。另一方面,“鲮鱼”“鲶鱼头” 和“妻”的映射关系和《礼记·坊记》孔颖达疏的“渔色,谓渔人取鱼,中网者皆取之,譬如取美色,中意者皆取之,若渔人求鱼,故云渔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5:
男:我和你谈情,好像引鹧鸪。一个跳林间,一个下山谷。
我和你谈情,好像引画眉。见阿妹漂亮,八哥不见套。
女:我和你谈情,像人引斑鸠。命不带夫妻,死心头不烂。
《岭表录异》载有“鹧鸪,岭南偏多,多对啼。”晨昏时数鸟可同时鸣叫,恰如“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所描绘的鹧鸪声声,嘀喋求偶呼唤映射男女恋人一“唱”一“闻”呼唤对方。在壮族人民的思维中,鹧鸪、斑鸠、八哥属于“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是灵魂的映照和情思的寄托。另外一种生态元素斑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性动物,原来雕有斑鸠的王杖象征特权,寿星的手杖因有斑鸠的头型而称为鸠扶或扶老,古代《礼记·王制》:“八十杖於朝”谓80岁可拄杖出入朝廷,所以鸠扶具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儒家思想和长寿的内涵。
例6:
我拿刀进山,不见相思树。论几多靓仔,话语不比你投机。
我拿刀进山,找不到蚬木。恋和你相配,怕你讲不爱。
壮族人民也运用汉族的相思树的传说,战国时期韩凭之妻何氏美,康王夺之。韩凭自杀,何氏投台死前遗书愿合葬。然而尽管里人分开埋葬夫妻两人,却有大梓木生于两冢之端,旬日合抱,根枝交错,又有雌雄鸳鸯栖宿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后相思树映射忠贞不渝的爱情,
历史典故隐喻的形象性、情感性、交感性及象征性在歌中表现得生动形象。
三、壮族嘹歌的中华民族文化共鸣思想
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支柱是中华传统文化表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性、道德特性等优秀文化的叙事认同、民俗节庆、农耕传统等意识也充分体现在嘹歌之中。
例7:
男:往上趁农圩,往下赶敖圩。赶敖圩贩布,到信圩无渡。
女:往上趁农圩,往下赶敖圩。赶敖圩贩布,到信圩有渡。
北方的赶集在岭南地区叫趁墟(趁虚)。柳宗元《柳州峒氓》诗:“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另外,钱易的《南部新书》也有“端州已南,三日一市,谓之趁虚。”范成大《豫章南浦亭泊舟》诗之二:“趁墟犹市井,收潦再耕桑。”这些记载都是趁墟的描述,趁墟是壮族人聚集墟場交换货物、交流信息的行为,后来也借鉴汉族的以货币进行交换的生活习俗。
例8:
男:雷霆戊日响,猛虎亥日啸。隆安先下雨,虎啸三百峪。
女:雷霆戊日响,猛虎亥日啸。向都先下雨,虎啸九日路。
天干地支文化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始于东汉王充的《论衡》,《女青天律》记载说:“六戊日不烧香、诵经、动土、砍伐、鸣钟鼓法器。”戊日的这一天,道院显得异常清净,以戊日映射清净。壮族人吸纳了汉族的天干地支计时方法,传承汉族的皇帝亥日亲耕,因为其日卜须吉,故称“吉亥”。二月逢亥日,是为吉日,谓之天喜。歌中虎啸于亥日,虎声伴雨,以逆向思维反衬映射异常的自然现象。
例9:
哪方来的鸟,到此叫喳喳?飞到彩云上,喜鹊或凤凰?
哪方来的鸟?到此叫啾啾?声音好动听,画眉或白鹤?
例10:
男:情妹生时贵,我俩不乱逢。妹生时属龙,今晚逢情妹。
女:情哥生贵时,我俩不乱逢。哥生时属龙,今晚遇情哥。
苏东坡的“喜鹊翻初旦”,《卷阿》的“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欧阳修描述画眉鸟的“百啭千声随意移”,刘禹锡《鹤叹》的“丹顶宜承日,霜翎不染泥”都赋予这些禽鸟吉祥的内涵。例9和例10中的喜鹊、凤凰、龙、画眉、白鹤都是传统中国文化中寓意深厚的吉祥图腾,映射了喜庆、富贵和真挚的爱情。壮族人和汉族人在长期的共处之后,民族文化的元素相互交融,相互借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心灵相通。
四、壮族嘹歌的经济互利思想
商品经济(Commodity Economy)是和自然经济相对的经济形式,指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壮族人民的经济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与秩序之下,壮族人民为了求生存而经由劳动过程或支付适当代价以取得及利用各种生活资料的一切活动。互通有无语出韩愈《原道》“为之贾,以通其有无”,壮族人民在和周边民族融合过程中也养成了买卖公平、互通有无、互帮互助的意识,买或卖公平合理,互不相欺。
例11:
男:往上趁农圩,往下趁爱圩。趁圩买只鸡,再买十斤盐。
女:往上趁农圩,往下趁爱圩。去买一只鸡,再买十斤盐。
男:三桨船紧摇,往上去贩马。往下去贩牛,哪只船渡我。
女:三桨船紧摇,船往上贩马。船往下贩牛,这船来渡哥。
男:三桨船紧划,去百色买卖。买胡椒八角,买茶辣辣椒。
女:三桨船紧划,去百色买卖。买胡椒八角,买茶辣辣椒。
男:包船上百色,包船下广东。船上二连三,桅杆河边转。
女:包船上百色,包船下广东。船接二连三,桅杆河边转。
男:若见有船卖,我愿拿钱买。花十两五钱,买船渡情乖。
女:哥见有船卖,愿拿钱去买。花十两五钱,哥说船太贵。
男:划满船,船倾覆河中。如我翻船死,问要牛尝命。
女:划满船,船倾覆河中。如翻船淹死,十头牛尝命。
民族之间密切的经济利益共同體思想和互通有无、童叟无欺的公平买卖思想也体现在嘹歌之中。例11歌中出现了趁墟时买鸡、买盐、贩马等农副产品的交易情况,包括“下广东”“去百色”“买渡船”“十头牛尝命”“花钱买船”等商品交易行为,这些公平交易的思想是长期养成的人际交往方式,映射和体现了经济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五、结语
壮族嘹歌浩如烟海,张声震主编的《壮族民歌古籍集成》把嘹歌分为“劳动歌、风俗歌、情歌、苦情歌、历史传说歌、时政歌、生活歌、儿歌等”[3],每部分都蕴含了大量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特别是情歌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忠贞爱情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了壮族人民家国情怀,因为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位,爱情和家庭生活中涵盖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是民族大团结互帮互助的真实写照,这些隐喻叙事或直白,或含蓄,都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心声。
参考文献:
[1][美]乔治·莱考夫,[美]马克· 约翰逊 著,何文忠 译.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10.
[2] [英]王斯福著,赵旭东译. 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 [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66.
[3]张声震.壮族民歌古籍集成[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5.
作者简介:欧裕美,广西财经学院图书馆馆员,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比较诗学。李若思、李文婷、张小麦、梁碧瑶,广西财经学院商务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比较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