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课教学融合的路径研究
2021-02-15姚明敏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核心意义。但是,因为思政课和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水平不高,教学核心理念落后,重视水平不够,教学方式单一,导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没有展现出它该有的功效。因此,需要深入分析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课教学融合的相关问题,进而提出相应有效的改善对策和有效路径。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政课教学;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2-110-03
【本文著录格式】姚明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课教学融合的路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11(22):110-112.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高等院校开展思政课堂教学的关键资源,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渗入高等院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在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研究文化素养。笔者主要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课教学融合的路径研究和分析。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学生认知不足
如今,对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合,很多大学生认知不足,特别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比较欠缺。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还是从人文的角度来说,都存在一系列问题,无法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在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和利用方面,大学生也存有实际性的问题。这种问题应当引起高校和教师的重视。从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力评估方面来说,在实际的思政课程知识学习当中,大学生往往注重专业技能的养成,并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知放在重要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在思政文化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信息和资源则不足,学生参与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融合活动的程度也不高。比如,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节日,根本上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但有些节日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来说是少见和不涉及的,最终导致他们没有全面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文化。
(二)教学融合理念滞后,重视程度不足
调查研究表明,因为如今的很多高校思政课教师没有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造成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自觉性不强,知识学习较为零散,欠缺专业性。当今,在校大学生接纳良好传统文化教育的媒介过度单一,专业化的思政文化教育时间不够长,大量运用互联网平台和手机等软件,无法进行潜意识的学习和专业培训。[1]而要想真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合,教师必须为大学生传输全面而专业的传统文化知识,传送崇德向善的社会正能量。但当前的很多高校思政课教师却没有从根本上重视文化知识的运用和融入,导致传统文化教育在高等院校仍然存有统筹规划不凸显、幅度不够大、逻辑性较弱的问题。
(三)无法合理运用传统教学方法融合优秀文化和思政教育教学
要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必须依据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知识学习具体情况开展教学,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水平。而当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在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脱离比较严重。现阶段高校大学生思政教学依然以基础理论知识传递为主导,一部分老师觉得把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教授给大学生就可以了,过度注重专业知识的解读,而忽略了感情批评与以身作则原则的应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文化教育结合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融和中轻内容,重殊荣,轻全过程,无法合理运用传统教学方法,急于求成的做法,严重影响了众多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效率,学生不太可能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集中体现于行。[2]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的主要路径分析
(一)从根本上增强师生的认识程度,树立文化自信
要想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融合,教师必须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入发掘,在思想课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高效的方式方法,从根本上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且要树立文化自信。教师要结合学生思政课知识学习的具体情况,使其进一步增强课程学习水平,更好地增强大学生的传统优秀文化认知能力。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增强认知理念的基础上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的主题活动,为后期持续开展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3]。在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的环节中,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最先要从具体视角考虑,有目的性地开展文化艺术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以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教育作为教学融合的主战场,从根本上提升两者融合的教学水平。
如今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的工作中,一些师生还缺乏对文化的自觉和认知,不利于融合教育工作的开展。这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师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的相关内容缺乏了解,缺乏尊重,缺乏强烈的认同。因此,要想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工作的有效落实,师生必须全面了解和剖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它在高校思政課教学中的融合,且要尊重它,增强教育和学习的自信心。
(二)加强师资体系建设
在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资源是最主要的资源,能够在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发挥出最大化的作用。要想真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足够高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必须具有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文化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从根本上塑造大学生思政专业能力体系。由于目前普遍存在高校教师传统文化教学能力有限的问题,因此要从本质上提升老师的教学水准,优化整体教学实际效果,实现教师教学与学生课程学习的高度关联性,并确保师生自身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因此在教学全过程中,教师务必着眼于具体情况,不断增强自身的协调能力,增强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的操控性和整体性。尤其是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学的环节中,教师可以合理应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方式,更好地吸引大学生,切合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发展规律性,正确引导大学生客观性掌握相关知识,深化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思考。[4]与此同时,老师还必须具体丰富的自身知识储备,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储藏量不断增加,让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教学更为得心应手,让大学生由本来单纯性的学习者变成文化教学活动的参加者。
(三)拓展融合教育内容
如今,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当中,中国优秀文化教育内容的扩展十分重要,尤其是对思政文化教育者而言,往往能够增强他们的教学协调能力。因此,要想从根本上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融合,教师必须学会在事后教学全过程中,发展和优化教材内容,以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最终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实际效果。[5]思政文化教育者要重视本身的教学扩展性,这也是教学实际效率提升与增长的根本所在。那么,目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者必须不断拓展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的教育教学内容,从哲学思想、观念、社会道德等各个方面入手,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活动,并积极主动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方法的自主创新,让传统优秀文化背后的文化艺术感得到充分彰显,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功效得到充分提升。
(四)积极研发特色思政校本教材,创新教学模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有悠久的历史,自身所蕴含的强劲活力也是难以估计的。笔者觉得,高等院校积极主动地结合思政校本教材研发和教学模式创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合,往往是很好的突破口。[6]具体来说,其一,高等院校能够将文学类、历史类知识,以及哲学思想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求,与有关权威专家与思政教育专家集聚起来,构成一支专业的思政教材撰写团队,完善教学模式和体系。这样既能够填补高校思政老师在出色传统文化专业知识领域的欠缺问题,还可以最大化地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干扰功效。其二,高等院校应该从技术专业特性分析上下手,发掘技术专业身后的思政教学理念,将思政教学与传统文化两者有机结合,实现教学模式内容的多样化和具体化。根据之上剖析,高等院校可以非常好地将中国出色传统文化与塑造在校大学生优良品行和素养有机结合起来。在这个基础上,高等院校在思政校本教材撰写和创新模式应用中就能够将“品德教育”内容列入其中,配合中国出色传统文化中相对应的历史故事开展深层次讲解,正确引导学生融合本身观念和个人行为进行研究和思考,真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高效融合。[7]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融合教学氛围
实践表明,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但可以保持良好的实践活动场地,提高老师的传统文化素质,还有利于高校搭建校园文化教学平台,营造出良好的思想政治文化教育校园氛围,让在校大学生自身的思政素养和文化素养能获得全方位的提高。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强文化艺术知识推广工作的开展,使得教师能够运用校园内的书报刊、宣传牌,以及新媒体平台和资源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策划。[8]其次,举行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活动,使大学生在参加思想文化教育活动的环节中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渗入,保证在校大学生思政文化教育的优良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过端午节时,举行端午诗会,让大学生在端午诗会的参加全过程中掌握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在校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推动大学生思想水平的不断提升。
(六)合理运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加强文化宣传
在现代社会中,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的新媒体平台已经变成在校大学生触碰信息内容,散播观念,表达意见的新阵营。为进一步提高以传统文化为基本的思政教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高校教师应充分开发设计新媒体文化宣传阵营,扩展文化艺术推广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讲,高等院校思政文化教育行为主体应高度重视互联网资源的合理运用,如手机微信、新浪微博、QQ、网站贴吧和智能手机App等新媒体平台,精确掌握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的互联网个性化要求,打造出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文化教育于一体的校园经典主题活动,提高大学生对经典文化主题活动的参与度。[9]此外,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服务平台开展“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项目和主题活动,使学生可以掌握和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含义和价值。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高校老师在推动思政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的环节中,应当坚持不懈,以关键价值观教育作为恰当的引导,凸显马列主義在多样化观念浪潮中的主导性,充分发挥新形势下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对大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助推功效。
(七)大力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为了实现高等院校思政课教学与中国出色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结合,相关教育部门对高等院校思政课老师和精英团队也有了有效的规定。教师对优秀人才的塑造有很重要的核心作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文化教学有很重要的指引功效,无论是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文化教学内容还是改善文化教育教学方式,全是由老师来实现的。因而,思政课老师本身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对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带来了很核心的功效。此外,一个好的教师便是一个活的教材内容,教师平常的为人处事或者看待学习的方式都是会对大学生有多多少少的影响的,有时便是终生的影响。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有很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专业技能,有很高的人文素养;次之要本身品格高尚;再度,规定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具有专业性的课堂教学专业知识,并可以熟练掌握课堂教学要点,才会在课堂上与大学生产生明显共鸣点。[10]因此,要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准,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就更应严苛地约束本身,言传身教,发挥表率作用。
三、结语
总的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艺术结晶体,是中华文化历史时间的沉积,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青年一代不能推脱的义务,是文化教育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要要素。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可以让高校大学生在接受文化教育的环节中,积极主动地消化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物质,充足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包括的精神实质内容,更好地学习思想政治文化知识,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文化教育的认同感,提升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耿重,沈昀,刘小更.新时代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9):153-156.
[2]李卫东.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历史教育之“大思政课”教学[J].现代职业教育,2021(38):4-5.
[3]任士伟.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路径探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5):1-2.
[4]李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融合的美育路径探赜[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1(4):14-18+24.
[5]李红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合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6):98-100.
[6]牟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12):25-27.
[7]肖影慧,陶廷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代际困境及其消解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20(6):85-90+109.
[8]丁宇航,刘文良.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合[J].汉字文化,2020(18):185-186.
[9]白志栋.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的路径探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72-73,76.
[10]鲍翠翠,明成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融合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9(5):114-116.
[11]明成满,赵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课教学融合的路径研究[J].教育评论,2019(2):112-116.
作者简介:姚明敏(1984-),女,土家族,湖北宜昌人,共产党员,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山西财经大学;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