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理影响的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

2021-02-15夏阳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2期
关键词:山西文化遗产物质

【摘要】山西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大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项目开发与资源利用方面有着极强的地域性,在这种区域环境差异的影响下,各地区的文旅项目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特色。本文对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从自然地理因素和区域性文化因素两个层面分析了地理影响下,山西各个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的发展,并对其现阶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解决策略进行了研究。旨在对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日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山西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影响;区域差异;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2-098-03

【本文著录格式】夏阳.基于地理影响的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11(22):98-1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宝库,其形成和发展从很大程度上受到时间、空间、地方文化发展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丰富,与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风土民情有着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地理影响,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

一、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情况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多、分布广、范围覆盖广泛,先后多个批次被列入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就有510项。[2]其中涉及艺术、文学、传统体育和中医药、民俗杂技等,一些项目在海外也拥有较高的知名度。从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情况来看,呈现分布不均衡的体态分布,晋中地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集中的地区,晋南和晋东南地区相对次之,晋北地区最少。就当前山西整体的旅游项目开发情况而言,主要是形成了以多个盆地地貌为圆心的项目扩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也与之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可见,经济发展和地区地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之间也有着极大的关联性。当前,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集中在晋中、临汾、太原、长治和晋城等几个地市,大同和运城近年来也有所进展。可以说,山西的旅游区域发展特征与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区域相对吻合。[3]

二、自然地理因素对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影响

在中国内陆省份中,山西具有较优越的纬度优势和气候优势,地处中纬度地带,气候呈现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夏秋冬风貌各异,具有较为充足的阳光照射,环境宜居。山西人民淳朴好客,风土民情有典型的黄土高原风貌。从整个山西的地势来看,自东北向西南逐渐走低,呈斜面走向,地貌多为丘陵和山地,整个山西的地形为两边山体高,中间地势低,并且有水流过的典型狭长分布,独特的地形地貌,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旅游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风情。举例来看,山西人民自古居住于黄土高原,这里土地并不十分丰沛,常年有风沙,植被稀疏,造成一些农作物的种植障碍,根据这样的情况,山西形成了丰富的面食文化,一来面食粮食的种植相较于南方的水稻而言,条件并不十分苛刻,更适宜黄土高原。二来面食的饱腹感强,对常年耕种劳动的人民而言,是很好的补充体力的食物。由此衍生出的许多面食文化,如今都成为独具山西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比较典型的“面塑”“花馍”等,都在全国享有美誉。再比如:山西文化中非常著名的“走西口”,起源也受自然地理影响极大。山西的西北地区,常年风沙大,水土流失严重,农作物难以成活,人们果腹都十分艰难。在这样恶劣环境条件的影响下,青壮年纷纷外出寻找生计,“走西口”的场面就此形成,还有许多山西民歌也表达了走出去,创造美好生活的心愿。同时,在家中男丁都出外务工的情形下,许许多多的女性也创造出了表达相思、渴望为主题的山西民歌,民风质朴,风格独具。这种民歌成为山西河曲一代非常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与之类似,山西的文水则地处盆地边缘,靠山较近,由于远古的祈雨仪式而闻名,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地理环境限制,自古当地少雨水,而且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时候,人们农耕灌溉都靠天而活,祈求天降甘霖,人民才能得以维持生计。因此这里有着独特的祈雨仪式,“文水鈲子”就是典型的代表,成为当地特殊的传统音乐艺术。反之,在临近文水的汾阳,则地处盆地,常年得到丰沛的雨水滋养,当地人民生活相对富足,并且从这样丰沛的水源滋养中得到灵感,从很早就开始烧制陶器,学习酿酒工艺,汾阳老白干远近驰名。据说,这里的酿造文化从4000年前就开始发展了。[4]

三、区域性文化因素对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影响

山西地处华夏版图的腹地,也是自古兵家必争的福地,还有多朝古都定都于此,加上黄河中下游多民族交汇的文化聚集与相互影响,让山西有了别具一格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历史积淀。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能够发现山西区域性文化特点突出,而这样的区域性文化对山西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具体来看,晋北地区和晋南地区都是深受农耕游牧文化影响和北魏佛教文化影响的地区,在这里传统戏剧的发展趋势良好,著名的“耍孩儿”“锣鼓杂戏”等都有很深的历史文化根源。以锣鼓杂戏为例,它融合了民间古老的祭祀仪式,以趋吉避凶、纳福盈门为主要诉求指向,其中就能够看到当地区域文化发展的痕迹。

“唐风晋韵”则主要体现在了太原、晋中,晋商文化代表了山西人的为商之道,更体现了山西人诚信、友好的形象。临汾、运城是华夏文明的根之所在,洪洞大槐树的根祖文化、寻根之旅,都是极具历史风貌和地域性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

整体上来看,山西的区域性文化因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的影响与历史发展的轨迹同步,与区域性的经济发展也有较强的关联性。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集中的地區大多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也曾经在经济发展上有长足的领先。

四、现阶段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扬,并以此为核心创造其商业价值、社会价值、环保价值等,是全省人民长久劳动经验和精神财富的传承发扬[5],更是山西未来文旅综合发展势在必行的道路。然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显现出传统文化、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断层和进一步开发的困难等问题,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等待着攻克。具体来看,山西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就是内外部矛盾,一是内在发展动力不足,二是外在需求难以满足。

(一)内在发展动力不足

纵观山西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大部分体现出质朴的风土民情和原始的劳动风貌,较少受到商业气息的影响,虽然这也正是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但是这种质朴的气质与商业化的旅游项目很难做到更好的结合。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原本很值得推广和传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埋没,并不能给当地的旅游业带来高的回报和收入,项目本身也难以得到长久的发展。加上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涉及到许多传统技艺,在老一辈技艺传承人的规矩当中,都是只传给自己的子女,不传他人。甚至有一些,就连自己的女儿都不传,讲究传男不传女。这样代代更迭的过程当中,使原本的技艺传承人群日益减少,能够传下来的技艺更是少之又少,有许多技艺本身都面临失传的状态,生存环境岌岌可危,更提不到发展旅游项目的日程。

此外,就是新旧审美之间的碰撞激烈。前文提到,山西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都是民风质朴的,原生态的项目体量庞大,涉及到的项目也繁多。但这样的艺术遗产大多审美观念老旧,无法满足新一代年轻人的审美取向,这也造成了艺术缺乏审美群体,而新的群体终究要取代旧的群体这一事实又无法避免,新旧审美之间的碰撞下,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究竟该何去何从?是否应当放弃原有的古朴风貌而去迎合市场和大众审美?这些都是十分严肃的问题。

(二)外在需求难以满足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被重视和挖掘,山西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储备量引起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瞩目。从市场需求来看,山西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手工艺品在世界上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比如:剪纸艺术作品、漆器作品、面塑作品等,这些作品虽然需求量大,但是由于传统工艺制作工序复杂,大多是纯手工制造,运输保护要求又比较高,加上制作的传承人匮乏,很难实现量产,这就难以达到供需平衡。再加上传统工艺的艺术审美意趣与现代人的审美及需求有差异,而现阶段做新旧衔接尚有难度,这就使得艺术的现代价值难以附加,很难推陈出新。时间久了,市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艺术作品的接受度可能也会受到影响。

在这样的内外矛盾双重打击下,山西非物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不断地摸索,寻找到能够既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朴风貌,又能帮助其可持续发展,不断推陈出新,更加满足市场需求的新路子。

五、现阶段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策略

综合山西独特地理影响下形成的特殊非物质文化遗产风貌,以及上述提到的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现阶段内外双重发展矛盾,现提出以下解决策略以供参考。

(一)结合地域特色文化旅游路线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

受到地理影响,山西各个区域应当根据当地不同的旅游资源制定文化旅游路线,结合地区发展特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适当在文化旅游路线当中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比如:可以在旅游过程当中,结合当地旅游经典的介绍和游览,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体验活动,让游客亲身体验剪纸的过程,参观酒酿造的过程,或者学着打一打威风锣鼓,唱一唱山西民歌等。在旅游景点附近还可以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项目的技艺展示和纪念品售卖,既能在文化旅游项目中增加文化气息和娱乐性,又能通过与地域特色相关的文化旅游线路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带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纪念品,留下美好的回忆,使其成为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符号。当然,通过这一途径,也能够进一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并适当创造商业价值。

(二)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进行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开发

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如果只是单纯依托原有的发展必然缺乏后续动力,比如:山西的酒文化发展想要酿造美酒,就必须有深层次的优质地下水作为原料,用无污染无公害的粮食进行酿造,才有可能得到。但是山西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以及重工业污染造成的河流、土壤、地下水的污染,以及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必然影响酒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这就需要政府花大力气去治理监督,还以青山绿水,还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片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除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外,还要从优秀人才培养的眼光入手。大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消亡没落,究其根源就在于人才的断层。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人才培养入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有人,实现人才战略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从地区性人才培养入手,引导现有手艺传承人打破旧的观念,将技艺更好的普及给有兴趣的年轻一代,并且尽量从本地人才中选拔优秀人才,这样的年轻人能拥有更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熏陶,也更能够热爱和投入到未来的手艺传承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注入活力。除上述两个层面外,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另一种可持续发展还应当是走出国门,将古朴的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项目推出国门,让更多的世界人民关注和喜爱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项目开发提供借鉴与参考。

(三)做好山西非物質文化遗产旅游纪念品的顶层设计开发

长期以来,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和开发大都是各个景区自主开发,品类也比较单一,缺乏吸引力,更谈不上统一规划和形象宣传等附加价值。在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当中,应当打破这一困局,由山西省进行统一顶层设计,统一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的对外形象,以一个核心理念来进行纪念品的统一开发设计,不仅能够有效建立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品牌形象,而且能够更好地在设计中注入巧思,引领各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的平衡发展。带动发展相对较为落后的地区迎头赶上。鼓励民间创意作品的出现,并定期举办各个地区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对旅游纪念品的创意竞赛评选,选树典型。在纪念品的设计上,山西省统一研究顶层思路,比如:体现“文化山西”“人文山西”“大美山西”等这样的核心理念,具体的制作和实施,可以根据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做出创新。汾酒可以推出酒文化相关的体验瓶装酒、礼盒酒品,或者配置有汾酒文化和制作工艺、历史的酒具等。陈醋则可以推出相关的陈醋食品,例如:醋泡黑豆、饮用陈醋(保健醋)、醋果冻等。偏向工艺类、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制作成小的手工艺品,还可以融入新时代年轻受众的审美思路,创造一些与时俱进的产品。比如:面塑可以在原有纪念品“西游记”“十二生肖”等基础上,增加一些国产动漫人物的形象元素,将原有的美猴王形象与现代国漫中的“大圣归来”形象做融合,也可以将原有的纪念品便携木棍改编成玻璃套盒、树脂盲盒等形式,做成手办,增加面塑的观赏性,延长保存的期限等。皮影戏和漆器、剪纸等,都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改进,让更多年轻的受众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赋予这些纪念品更高的市场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核是文化,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的开发核心也应当以“文化”为内核,结合山西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分布特色,尝试不同的开发策略,不断拓宽思路,与时代接轨、与未来接轨、与文化发展接轨,推动各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相信在未来,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能够在全国走在前列,取得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萍,刘敏. 地理要素在传统无形文化传承中的空间印迹——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地理研究,2020(8):1807-1821.

[2]王萍,刘敏,刘慧娣.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利用潜力评价[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3):92-98.

[3]郭昕,车云凤,王萍.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 价值工程,2017(23):45-49.

[4]张建忠,温娟娟,刘家明,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旅游响应[J]. 地理科学,2017(7):1104-1111.

[5]刘慧娣,刘敏,任亚鹏,等.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及成因分析[J]. 生产力研究,2016(12):106-109,141.

作者简介:夏阳(1985-),女,山西朔州,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理教学、人文地理。

猜你喜欢

山西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我在山西等你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山西叹五更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