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夏风格管弦乐写作方式在教学和创作中探索与实践研究

2021-02-15王瑞文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2期

【摘要】管弦乐的写作方式是建立在西方共性时期许多大师的经典作品的创作经验和成果之上的,这里有弦乐、木管、铜管、乐队全奏等写作技术,改编钢琴作品为乐队是一个通行的学习方法,文章对这种方法做了示范,同时通过作品展示了作者对宁夏风格在创作中的实践成果和创作经验。

【关键词】宁夏风格;弦乐组;木管组;全奏技法;混合音色;节奏强调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2-083-03

【本文著录格式】王瑞文.宁夏风格管弦乐写作方式在教学和创作中探索与实践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11(22):83-85.

基金项目:北方民族大学2019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9ZDJY05)。

在旋律的风格模仿和独立创作以及为旋律写和声、复调等多声部的技术手法相对熟练和对风格把控有了一定的基础经验后,多声部写作的基础性知识还有为乐队写作这一重要内容,一般都是通过先完成乐队的钢琴缩谱后再进行配器,这个时候管弦乐队写作就可以开始进行了。宁夏风格的管弦乐风格写作也是建立在传统管弦乐写作和教学经验之上的,这里涉及到的教学问题是一个作曲技术理论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多数情况下把它分为两个部分——乐器法教学与实践以及配器法教学与实践。乐器法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对教材中乐器演奏技术来了解乐器的音域、音色特点、力度与音色、作为擅长的演奏技术、不擅长的演奏技术以及在乐队中使用。除书本知识的学习外,课堂上邀请演奏家进行现场示范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乐器演奏效果,一般会印象比较深刻。

一、弦乐、木管、铜管配器方法

管弦乐乐队中最为常用的乐器组是弦乐组。弦乐组的乐器法中关于泛音、各种弓法以及特殊演奏法是非常重要的知识,例如在小提琴的泛音教学中如何能够把泛音的记谱、实际音高以及自然泛音的具体音是什么这些内容学习清楚,必须对自然泛音实际音高与基础音高的关系做总结,对一根琴弦上的泛音音高记住以后其他现弦上的音高以此类推就可以。在弓法的教学中因为许多弓法名称以及演奏效果相似,容易混淆,有演奏者现场示范最佳。在弦乐组配器中对不同织体的钢琴谱教学弦乐队改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学聆听通过电脑打谱软件或者音频编辑软件配置好的弦乐队效果,对同一钢琴谱的不同配置方法进行比较都是有益的教学手段,下面就弦乐配器的织体改写问题进行说明。

如果钢琴谱的高声部是分解和弦式的非主题性旋律,或者叫音型化织体,没有明显的歌唱性旋律,如果写给弦乐组,按照钢琴原谱照抄的化,实际演奏效果会很差,因为这不是典型的弦乐队织体。所以要对钢琴谱进行分析,找到其中的不同层次和声部进行规律才可以将其看似一个声部拆分成不同的声部交于不同的乐器来演奏,将其拆分成不同层次,将其抽取出来声部变为不同时值和节奏的旋律或者非主题化旋律,可能包括持续音是为了体现原谱中的节奏效果,同时起到了粘合高、低声部的粘合剂的乐队延音踏板作用。

柱立式织体的弦乐配器技法也是一种常用技术,下面就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选曲中的柱立式织体的弦乐队改写进行说明:钢琴原谱中织体中音的数量不一致,排列法和重复音不同,还有音区跨度较大,中音区较空,如果给弦乐组配器必须对原谱进行处理,就音的数量、重复音、音区进行重新调整。例如第一小节中间缺少的音需要补充,第四小节低音区的密集排列的和弦需要去调部分音改为八度关系,那么就需要在配器前做一个配器缩谱,对不适合配器的因素进行调整。

上例是配器缩谱,缩谱中将所有需要演奏的音写出,并且要做好分配给不同乐器的具体音的示意图,或者按照提琴容易演奏和弦的规律把将要分配给具体乐器的具体音都提前做出标记,以便写总谱时候不会产生错误。下例根据缩谱写出的弦乐队配器总谱。

这种柱立式织体写作一定要注意提琴演奏的方便性优先于声部进行的逻辑性,还要注意转位和弦的三音最好不要在上声部出现或者少出现,以免影响转位和弦的效果。

在织体改写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对乐队真实演奏效果有了了解和把控后,可以开始弦乐队的模仿写作或者进行独立创作,为了表达宁夏风格其中的某一种风格,弦乐队可以达到非常完美的音响效果,例如笔者创作的一首作品中使用弦乐队表现大漠的意境,其中的一些弦乐演奏手法例如泛音、震音、快速半音阶等象征着大漠的冷峻和大风中风沙迷茫的状态非常贴切。

木管乐器相弦乐组写作难度较大,主要是因为木管乐器音色丰富度好,同一乐器在不同音区的不同力度情况下音色也会有很大差异,所以木管乐器法的学习要格外认真,且最好能够通过演奏员的现场演奏感受实际的效果,并对不同乐器的组合在不同调、音域、力度情况下的声音有所了解,并聆听大量木管乐器组的乐器作品使得常见的乐器组合音响,加上自己的模仿写作和创作,通过电脑软件声音或者乐队演奏效果的反复实践后,就会写出接近真实效果的内心所需要的声音,但是这可能是一个比較漫长的修炼之路,需要时间和大量实践方可得到正果。

木管乐器组配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给不同的乐器组合配置不同声部数量的和弦而获得比较实用的配器技术,这种教学或者实践中最好多参考经典作品案例,并通过对大师的作品进行木管乐器组作缩谱后在进行配器,或者找到原作的钢琴缩谱自己先进行配器后在比对原作,找到自己不足的方式,逐步缩小与大师之间配器水平的差距,增加自己配器方法和经验。关于铜管乐写作,和木管乐写作有相似之处,铜管在传统写作方式中主要是做和声支撑、对位旋律与加强力度的作用。铜管组乐器的配器教学也是通过不同声部数量的和弦或者和声进行训练。这里圆号的写作尤为重要,因为圆号的音色特性使得它肩负着其他铜管乐器没有的使命。有了单独的乐器组的写作训练后可以开始写小乐队,一般意义的小乐队指除小号、长号、大号外的其他常用乐器的组合,包括常用的打击乐和竖琴。小乐队写作中首先了解小乐队常用的写作方式与乐器组之间声部重叠规律以及管弦乐全奏常用的技术手法。

二、混合音色、节奏强调与骨架音的装饰

所谓混合音色是指不同的乐器同度演奏同一旋律,笔者的一些管弦乐作品中有许多类似的写法,例如在《狂欢舞曲》中弦乐组小提琴和長笛、单簧管做高声部混合音色,低声部将大提琴、低音提琴和大管以及长号做混合音色处理。节奏强调是指管弦乐织体中一种因素被另一种节奏化因素重叠,起到了强化的作用,一般被重叠的部位处于强拍,起到了增加色彩浓淡对比、丰富色调对比作用。这种技法主要是对主要旋律或者主要声部进行再局部性变奏化重叠,它能同时具备对位化与节奏化强调的作用,是一种增加织体的丰富度和对位效果的有效手法。

在笔者为宁夏风格管弦乐写作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自己创作了大量的宁夏风格的管弦乐作品,同时使用了不同的乐队编制,有三管制、双管制、混合编制等。在结构设计方面较多使用了多段并列式和类奏鸣曲式的方式,多段并列结构便于多素材的呈式和高潮逐步推进,类奏鸣曲式的设计主要为了自己更好的做到材料的有机转化和结构呈式出复杂天然的状态,例如笔者的管弦乐作品《狂欢舞曲》中使用了类奏鸣曲式的结构形式,使用引子部分描绘出热烈动感的舞蹈气氛,使用宁夏民间音乐作为素材的主部主题是一个三段式结构,通过一个非主题型音阶式连接材料过渡到副部主题,副部主题是一个悠长、内在风格的多句聚合式结构写法,结束部使用主部与副部材料综合而成。在展开部中主要展开的是主部主题材料,使用了衍生结构的模进与自由结构处理方式,调性变化手法主要是同主音民族调式转调,配器手法借鉴了格里格、柴可夫斯基、理查斯特劳斯等作曲家的乐队写作手法进行音色布局和展开。

三、织体类型

管弦乐织体是乐队写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要素,织体是音乐信息的承载体,乐队织体的质与量是一部作品成败的关键,音乐织体是在音响中最能被感知的因素之一,它又是组织其他技术的承载物,例如和声、结构、复调因素、节奏、乐器演奏法等。

织体在乐队中类型大概分为齐奏型、主要旋律与伴奏型、对位化的复调型、弦乐分部型以及柱立式织体性和综合型,这种织体的分类方式是通过研究了大量不同历史时期的管弦乐作品总结而成,尤其是浪漫主义以及印象主义时期的管弦乐作品在织体上的丰富和复杂程度达到空前状态,例如理查施特劳斯、马勒、瓦格纳、德彪西、雷斯皮基等作曲家的乐队作品中对织体的写法成就是一个研究乐队写作的学习者非常好的学习样本。织体类型及其相互组合是特别专业的技术问题,在创作中如果遇到了织体语言贫乏、单一的时候可以借助这样的方式来解决,即织体中所有隐藏因素的拆分与多元化处理。例如一个分解和弦式织体,就需要把其中隐藏的其他因素挖掘出来。

因为这个分解和弦适合钢琴演奏,但是交给乐队的话,其中钢琴踏板带来的持续音和内部的旋律以及低音等都是需要重新编配的。管弦乐织体因素一般被拆解为四种织体样式——长持续低音、持续型和弦、分解和弦、旋律等,类似这种织体在乐队中音响效果会是相对完美的,如果没有低音和被拉平的分解和弦,演奏效果不堪设想。所以在作品中需要保持音响平衡,织体类型大概是要具备低音、持续音、旋律、对位等,但是,任何艺术形式都是服务于内容的,所以选择织体及其织体配合的时候除顾忌音响平衡外,对内容的表达也是要考虑的因素。例如在一个如歌的音阶式旋律,与之配合的织体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分解式又可以分为不同进行方向、音之间跨度大小等许多类型,同音反复式由于可以改变演奏法或者节奏的密度以及音高的厚度(单音、音程、和弦等),所以在织体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来决定使用什么类型的织体及其组合。

在写作宁夏风格的管弦乐队作品时,笔者在研究了大量的经典音乐作品之后开始进行在织体方面的探索。在创作构思中发现作品的立意和内容是确定织体类型的前提,当和声与旋律以及结构都确定好了之后,织体类型以及织体之间的关系都是要和内容相符合的,内容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存在,但是织体所能表达的形象却是抽象的,作曲者需要凭借自己的艺术直觉和经验来平衡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关系,使织体形象与内容达到统一。

四、转调

转调是和声技法,不属于管弦乐法,但是在管弦乐创作过程中,转调由于和结构、音区、音色等多方面因素息息相关,所以在选择转调的时候有自己在创作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在创作大型作品的时候调性布局一般会遵循先近关系后远关系的原则,在呈式性结构部位多使用近关系调转调,这个时候的音色变化频率较慢,调性关系和音色、音区、奏法、音响密度等要有机配合,但是在展开性段落中,伴随着材料的片段化、细碎化展开,这时调性变化必须和材料变化协同一致,调性关系多会选择模进、二度、三度、三全音关系的远关系调。在一些小规模的作品中,调性的选择安排相对自由,尤其是远关系转调在呈式部中伴随着音区、句法、音色改变而会产生一些强烈的艺术效果,这种手法在中国作曲家的作品中比比皆是,例如作曲家叶小刚的作品中大量使用同主音五声调式转调和其他远关系转调的手法,使得音响出现意外和动力化效果,是一种有效的创作技法。

五、结语

宁夏风格分管弦乐写作方式首先是建立在传统管弦乐写作技术之上,这些共性知识加上作品中使用具有地方风格的旋律和使用乐队描绘出宁夏民风以及宁夏境内山川、河流、湖泊、大漠等自然景观,共同作为情感和管弦乐技术综合性体现。在内容的表达上往往借助旋律音调的宁夏“口音”化,需要在调式、旋律语汇、非功能化和和声、转调设计、音色布局以及作曲技术等多个方面的结合才能得到自己所理解的地方音乐风格,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创作具有宁夏地方风格的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杨立青.管弦乐配器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2]戴鹏海选编.丁善德音乐论著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3]戴宏威.管弦乐配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王瑞文(1975-),男,汉族,内蒙古,作曲硕士,讲师,北方民族大学作曲教师,研究方向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