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
2021-02-15申宏浩李美华
申宏浩 李美华
【摘要】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历久弥新。传统节日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着内在的文化契合,在传统节日开展民俗文化、文艺惠民、公益帮扶等文化实践活动,有利于营造和培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有利于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关键词】传统节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载体
【中图分类号】J6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2-065-03
【本文著录格式】申宏浩,李美华.传统节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J].中国民族博览,2021,11(22):65-67.
基金项目:2020年度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青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项目编号:20045)。*为本文通讯作者
传统节日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的重要载体。[2]民族传统节日具有促进人们交往交流、强化文化认同等社会文化功能,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重要媒介。[1]以民族传统节日为载体,立足于满足人们文化消费需求、增强文化认同和人文关怀的心理需要,实施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活动,可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发展。青海海西的社区是属于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住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并且呈现出大流动、大混合的新特点,各民族之间的相处都非常融洽。我们带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课题对青海海西的多民族聚集的地方进行了实地调查,这些地方分别是红柳村、黄河路社区、大格勒乡和格尔木市铁东社区等。我们发现传统节日是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也是弘扬传统文化,共同感受节日文化魅力的重要媒介。
一、青海海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特点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海西州)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海西州人口密度较低,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主要有蒙古、藏、汉、回等33个民族。各民族在经济、文化、日常生活中频繁而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塑造了各民族共同参与的“多元一体格局”。
红柳村是一个由回族、东乡族、土族、藏族、汉族组成的多民族杂居的社区,其特点是成立时间晚,但发展迅速。该村于2014年才成立,它们的土地统一由合作社经营,利用绿色循环农业在短期内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黄河路社區是由蒙古族、藏族、东乡族、撒拉族、回族和汉族组成的多民族社区,蒙古族、藏族人数较多。这个社区的特点是退休老人居多,但各民族参加社区活动的积极性都非常高。
大格勒乡是由藏族、蒙古族、土族、彝族和汉族组成的多民族社区,这里的人大部分是从海南藏族自治州龙阳峡建水库的时候移民过来的,所以藏族居多。各个民族之间通婚的较多。
格尔木市铁东社区是由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和少数的苗族组成的多民族社区。社区的设备和为人民服务的平台比较齐全,有关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特色活动也较多。
(一)语言状况
语言是衡量不同民族之间关系的重要指标。语言障碍,会直接影响到不同民族间沟通的机会和频率,语言交流是各民族间展开沟通和融合的前提。海西州汉族、藏族较多,蒙古族次之。虽然各民族之间拥有他们自己的语言,但在日常交流中仍是以汉语为主,偶尔老人之间会用其少数民族语言交流。
(二)通婚状况
婚姻状况可以反映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跨民族通婚是考量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社会中出现跨民族通婚的普遍行为,至少可以说明两个或几个民族间的交往互动已经到了比较高的阶段。[10]根据我们调查的几个地方,不难发现,汉族和土族、藏族、蒙古族间的通婚比较多一点,甚至在一些社区,通婚的比例达到了10%。也有回族和藏族、汉族的通婚,但是比较少。
(三)生活习俗方面
不同民族间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是民族关系考量的一个重要因素。[10]生活习俗包罗万象,本节选择了从服饰和住所方面来表述。虽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服装,但在现在生活中,大多少数民族群众都穿现代服装,回族的男性会在头上戴小圆帽,回族的女性会戴盖头或丝巾。在重大活动或节日中,各民族会穿上自己的特色服装以表尊重。在住所上,从外部看与汉族的没有差异,但在内部结构上民族特色较强。
二、传统节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
新时代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中华各族文化的结合,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积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键,在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与通婚等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取得了巨大成就,呈现出许多重要的特征。[4]文化认同体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主体的一致性目标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也决定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式的深度和广度。[5]传统节日具有加强文化认同、促进人们沟通交流等社会文化功能,有利于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以多种形式开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活动,有利于各民族的交流、理解和团结。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有全国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传 统节日达 200 多个,其中最主要的有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 6 个[3]。本文以青海海西州的几个少数民族聚集的社区为例,从春节、端午、中秋、重阳、清明等节日来探讨传统节日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影响。
(一)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最盛大、最具影响力的传统节日,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在增强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大家庭中56个民族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同,可以促进人们对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有助于加强民族团结,最广泛地凝聚了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8]春节是集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行为准则、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于一体的传统节日。[6]春节是团圆的节日,在多民族聚集的社区,春节不仅是家人的团圆更是民族的团圆,中国力量的聚集。
在新春佳节,青海海西州这个民族多元的地方,拥有着与别处不一样的热闹。
在过春节的时候,全村全社区都是一起过的,居民会从家里拿一点自己做的菜,一起吃,并在晚上会把各民族结合起来,进行文艺演出,藏族跳藏舞,蒙古人唱歌,汉族的话就是扭秧歌和社火,以这种活动的方式来加深民族文化的交流,增进各民族间的感情,促进大家的爱国之情。
在春节期间,会举办书画展,通过写福字,送福字,来送福进百家。各民族都积极参与,大家不仅做到了送福进百家,还通过这个活动,了解了不同民族的福字,感悟到福字背后所代表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切身体会了我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增强了爱国精神。
(二)端午节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典型代表,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7]作为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端午节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情感,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中国文化基因。
社区管理者每年都会在端午节这个特殊的时间,组织社区的各个民族,开展“浓情端午 粽叶飘香 共驻共建一家亲邻里共叙端午情”为主题的端午节包粽子比赛活动,通过这个活动来组织大家一起包粽子,共品中国文化,共叙民族情。通过一起包粽子的活动,让居民群众明白端午节不只是吃粽子,划龙舟,更是民族团圆的爱国节。该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居民感受了我国传统佳节的魅力,而且让各个民族的居民团聚在一起,共同感受伟大祖国的传统节日,不仅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
(三)中秋节
中秋节是一个温暖、团圆的节日,中秋节承载着人类的血缘亲情、孝道亲情、兄弟情谊,寄托着国家太平、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9]
在中秋佳节社区以邻里情为主线,通过民族文化活动的开展,增强邻里关系促进民族团结。具体表现为,在这团圆的时刻,居民们一起唱红歌,在诗歌中了解、感受中秋节的渊源、传说、习俗以及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增强居民对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文化的认识,增强对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融洽居民邻里情。社区还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趣味活动,如扇子舞、击鼓传花、民歌大家唱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营造了文明健康、团圆和谐的节日氛围,丰富了节日生活,而且让居民们体会到了各民族大团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快乐。
通过系列活动,多彩的节目,让每一個居民都能感受到社区的关心,不仅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而且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让参与活动的居民们增强了对社区的归属感,也让各民族人民在中秋佳节共同感受了中华民族一家亲,让国家观念、爱国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增强居民对伟大祖国、党和人民的热爱。
(四)清明节
在我国流传至今的八大传统节日中只有清明节兼具节日和节气的双重身份。从节气到节日,清明节作为中国文化中历史最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其节日文化的形成和历史演变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兼容、复杂、多元的文化特征。清明时节,追思悠悠。
在清明节,社区党总支组织辖区党员、团员青年来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军楼公园开展“ 缅怀先烈 永垂不朽 传承革命精神”为主题的祭奠英烈活动,通过此次活动,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深切缅怀革命烈士,增强各民族间的凝聚力和团结力,使党员和团员进一步增强了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并激发了大家履职尽责干事创业的责任感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强信念。
(五)重阳节
重阳节得于德孝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重阳节是每年的九月初九,九九谐音久久,意味着长长久久,所以民间在重阳会开展敬老爱老的活动。重阳节敬老,最能体现古人德孝的自然道德观,最能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
重阳节是我国传统的敬老节日,社区会开展“温馨重阳节 情暖老人心”为主题的重阳节老年益智棋牌友谊赛活动,此类棋牌活动不仅增进了各民族老年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还让老人们感受到社区生活的幸福与温馨。社区工作人员还会对社区的老人进行走访慰问。不仅加强了各民族老人间的沟通与交流,也让老人们真真切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及社区和社会各界的关爱。社区作为一个平台,极大地丰富了老人们生活,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扬尊老爱老的精神,积极打造社区陪伴养老的风尚。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各民族的交往、交流、融合,应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中。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可以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更重要的是可以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精准对接,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深度融合。
三、如何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新时代促进各民族的沟通和交融是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和目标,这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键。弘扬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每个公民的社会责任。
(一)推动共同语言的应用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语言不同就难以实现理解,难以实现认同。语言在团结人民、形成国家认同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学好通用语言,促进共同语言的学习,应该从学生开始,充分发挥学校在促进和推广通用语言学习方面的作用,全面加强学校关于通用语言方面教育的水平,使学生能够从小学习通用语言,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融入社会。除此之外,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使农民工、贫困人口等群体形成讲普通话、使用标准汉字的习惯,要加强各民族经济、文化、社会交流,促进各民族交流融合,深化各民族联系。
(二)创造共同的生活环境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民族生活在同一社区内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社区已经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要充分利用社区这个重要平台,在学校中积极推进混合编班,让各民族学生在共同学习中加深了解。在社区工作服务中鼓励少数民族进入领导班子,让各民族在共事中共同成长。平时通过举办社区文艺活动,增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让各民族在共乐中增进感情。
(三)充分利用全媒体来弘扬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友好局面
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的全媒体,通过综艺的传播来弘扬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媒体时代,综艺节目的多样态传播不仅满足了受众需求,而且具有引导、参与和互动的功能,成为众多媒介扩大受众群的重要方式。[11]
可以利用综艺的拍摄,通过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以及民族文化的记录,让更多人看到以及了解到少数民族的文化,增进文化认同。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平台已成为主旋律综艺传播的主要渠道,通过综艺娱乐的方式来弘扬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可以立体的呈现典型的民族融合的特点和个体特征。
利用新媒體这个平台对现有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区进行拍摄和宣传,让更多人看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友好局面,有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民族间的认同和团结,同时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杨秀芝.传统节日如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J].人民论坛,2018(24):140-141.
[2]杨秀芝,孙明福.利用传统节日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效能——兼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32-37.
[3]赵丽娟.谈传统节日的文化精神[J].商业经济,2010(16):68-69,79.
[4]刘利.新时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研究[J].满族研究,2020(1):1-8.
[5]张萍,齐传洁.十年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综述[J].贵州民族研究,2020(5):73-80.
[6]高金蕊.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时代价值研究[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2020.
[7]李阳.当代端午节的传播转型与节俗文化认同建构[J].视听,2020(9):205-207.
[8]石书臣.中国传统节日的民族认同功能[J].中国德育,2017(2):32-34.
[9]黄永林. 中秋节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意义[N]. 中国民族报,2020-09-25(6)
[10]苏发祥,王亚涛.论甘肃藏区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现状及其特点[J].中国藏学,2020(2):17-27.
[11]沈浩,贺凯歌.快节奏时代慢综艺的传播策略——以《中餐厅》第三季为例[J].出版广角,2019(24):76-78.
作者简介:申宏浩(1999-),女,河南镇平人,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李美华(1963-),女,河北石家庄人,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青海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发展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