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池州市贵池区宝树尖银多金属矿床物质组分及赋存状态
2021-02-14遇祯郑荥李磊
遇祯,郑荥,李磊
(1.安徽省地质实验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合肥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安徽合肥 230001;2.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4地质队,安徽池州 247100)
1 地质概况
宝树尖矿区主要出露寒武纪地层,按从老到新依次为:寒武系下统黄柏岭组、大陈岭组,中统杨柳岗组,中上统团山组,上统青坑组。矿区内发育宝树尖背斜,属铜铃坡-石门高背斜的一部分,为一宽缓型近直立褶皱;另发育4 条断层,斜切宝树尖背斜,造成褶皱轴迹不连续及不同时代的地层相抵。断层倾角一般较陡,倾向不固定。
2 矿石的矿物组分及相对含量
通过大量光、薄片鉴定,对原矿综合样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该矿床矿石的矿物组合较简单,其中金属矿物9种,脉石矿物13种。金属矿物主要有方铅矿、闪锌矿,少量黄铜矿、黄铁矿,微量辉钼矿、白钨矿,偶见车轮矿、铜蓝、斑铜矿;脉石矿物主要为方解石、石英、透辉石、绿帘石、石榴石、绿泥石、绢云母,少量透闪石、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微量磷灰石、锆石等。
3 矿石化学组分分析
通过对宝树尖银多金属矿原矿进行多元素化学分析,结果(表1)表明:原矿含Pb 2.83%,Zn 2.47%,S 1.85%,Cu 0.11%,Ag 29.1g/t,Cd 185.9g/t。比对《矿产资源工业要求手册》(2012 年2 月修订本)[1]中铅锌矿床地质勘查工业指标(DZ/T 0214—2002),该矿床是铅锌矿床,伴生有益元素Ag、Cd、Cu。结合方铅矿、闪锌矿单矿物化学元素分析(表2、表3)发现,Ag主要分布于方铅矿内,Cd分布于闪锌矿内,Cu主要分布于黄铜矿内。
表1 原矿化学元素分析结果Table 1.Analysis of chemical elements of raw ore
表2 方铅矿单矿物化学元素分析结果Table 2.Chemical element analysis of galena
表3 闪锌矿单矿物化学元素分析结果Table 3.Chemical element analysis of sphalerite
4 主要矿物特征
4.1 主要矿石矿物特征[1,4]
4.1.1 方铅矿
方铅矿为该矿床主要有用金属矿物之一。铅灰色,强金属光泽,无电磁性,硬度低,显微镜下反射色呈纯白色,反射率较高,均质性,硬度低,假三角解理明显。方铅矿多呈他形晶结构,方铅矿与闪锌矿、黄铜矿、脉石矿物共生关系密切。方铅矿多沿边缘、解理、裂隙交代闪锌矿(图1-A),少量包裹闪锌矿(图1-A),有的与闪锌矿集合体呈星散浸染状、脉状分布;部分方铅矿与黄铜矿接触处呈共边结构,少量交代黄铜矿(图1-B);另见方铅矿充填于脉石矿物粒间或包裹石英等脉石矿物。经光片粒度测量统计(图2),矿床中方铅矿粒径多集中在0.147~0.168mm 之间,大于0.104mm 粒级占88.84%。方铅矿单矿物化学分析结果(表2)显示,含Pb 85.70%,S 13.15%,均略低于理论值,另方铅矿内含Ag 25.2g/t。
图1 矿物显微镜下光、薄片照片Figure 1.Photos of minerals in polished and thin sections under microscope
图2 矿物粒径统计Figure 2.Statistics of mineral grain size(A.galena;B.sphalerite)
4.1.2 闪锌矿
闪锌矿为该矿床另一主要有用金属矿物之一。锌黑色-绿棕色,半金属光泽,性脆,解理完全,硬度中等,显微镜下反射色呈灰色,均质性。闪锌矿多呈半自形—他形晶结构,与方铅矿、黄铜矿、脉石矿物共生关系密切,多见被方铅矿沿边部、晶内交代现象(图1-C),少量呈岛状包于方铅矿内;另见与黄铜矿呈乳浊状形成固溶体分离结构(图1-B),见方解石沿边部、内部交代闪锌矿(图1-D),偶见闪锌矿包于方解石内。经光片粒度测量统计(图2-B),矿床中闪锌矿粒径多集中在0.208~1.168mm 间,大于0.208mm 粒级占88.94%。闪锌矿的单矿物化学分析结果(表3)显示,含Zn 56.27%,Fe 9.16%,S 32.6%,均略低于理论值,闪锌矿中含Cd 0.30966%。
4.1.3 黄铜矿
黄铜矿为该矿床的主要铜矿物,在矿床中局部分布。铜黄色,性脆,无解理,电磁性中等—弱,硬度中偏高,强金属光泽,镜下反射色呈铜黄色,反射率中等,弱非均质性,多呈不等粒他形晶结构,粒径0.001至大于2mm,与方铅矿、闪锌矿共生较密切,光片中见两期黄铜矿:早期黄铜矿多呈固溶体分离结构包于闪锌矿内(图1-B),呈细小乳浊状、乳滴状,其形成时间与闪锌矿同时;晚期黄铜矿多呈他形晶结构,沿边部、内部交代闪锌矿或被方铅矿交代(图1-B),偶见被车轮矿、铜蓝交代,少量呈短脉状分布。
4.1.4 黄铁矿
黄铁矿呈浅铜黄色,强金属光泽,性脆,高硬度,无电磁性,无解理。镜下反射色呈浅铜黄色,反射率较高,均质性。黄铁矿呈他形—自形晶结构,粒径0.01~0.6mm 不等,含量低,偶见被方铅矿、闪锌矿交代,有少量分布于大理岩中,后期裂隙脉中偶见。
4.2 主要脉石矿物特征[2,5]
4.2.1 透辉石
为主要脉石矿物之一。浅绿色、灰绿色,薄片中呈无色、浅绿色、浅紫色,正高凸起,呈粒状、柱状、显微粒状,部分颗粒较大,有的呈细小粒状包于石英内。
4.2.2 绿帘石、黝帘石
浅白色、灰绿色,薄片中呈无色、浅黄色,正高突起,常出现灰蓝、姜黄的异常干涉色,呈细小粒状—半自形柱状变晶,部分交代斜长石及暗色矿物,部分分布于石英间或呈细脉状分布。
4.2.3 石榴石
褐红色,等轴粒状,薄片中多呈淡褐色,正交偏光下全消光,显均质性,正高—正极高突起,糙面明显,晶体中有不规则的裂纹,较小颗粒者见包于方解石内,较大颗粒者包裹短柱状透辉石,部分见环带结构。
4.2.4 石英
灰白色,薄片中无色,正低突起,多呈不等粒他形—半自形粒状、锥柱状变晶结构,粗颗粒有的具波状消光,有的晶内含大量深色杂质质点,部分包裹细小绿帘石、黝帘石、透辉石,部分呈碎裂状,部分小颗粒包于方铅矿、闪锌矿内。
5 矿石结构、构造[4]
5.1 矿石结构
(1)他形晶结构。矿石中的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多以该种结构产出,其矿物晶粒无任何完整晶面。
(2)交代结构。方铅矿沿黄铜矿、闪锌矿边部、晶粒间熔蚀交代,交代轻微者,二者之间接触界面成为不规则齿状形成侵蚀交代结构;交代强烈者,被交代矿物成为岛状、或不规则残余体分布于交代矿物中,则构成交代残余结构。
(3)半自形—自形晶结构。矿石中的黄铁矿、闪锌矿晶体具有部分完整晶面,或几个晶面都完整,形成半自形—自形晶结构。
(4)包含结构。早期形成的闪锌矿包于方铅矿内,或早期形成的方铅矿包于黄铜矿内,或早期形成的脉石矿物包裹于较晚形成的矿石矿物内,组成包含结构。
(5)固溶体分离结构。黄铜矿呈细小乳浊状分布于闪锌矿内,二者之间无交代现象,构成乳浊状固溶体分离结构。
(6)片状—鳞片状结构。辉钼矿呈片状—鳞片状分布于个别岩石中。
5.2 矿石构造
该矿床中的矿石构造简单,仅见浸染状构造、脉状构造、斑杂状构造、次块状构造。
(1)次块状构造。方铅矿、闪锌矿等金属矿物集合体总含量大于50%,形成次块状矿石构造。
(2)浸染状构造。黄铜矿、黄铁矿不均匀分布于矿石中,形成浸染状构造。多为含量小于5%的星散浸染状构造,部分矿石中含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等含量5%~25%间而形成稀疏浸染状构造。
(3)斑杂状构造。方铅矿、闪锌矿、少量黄铜矿集合体多集中分布于石英较多的部位,组成斑杂状构造。
(4)脉状构造。矿石中方铅矿、闪锌矿呈细脉、短脉状分布于矿石中组成脉状构造。
6 矿床有益组分及其赋存状态[4]
通过对原矿石的多元素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该矿床主要为铅锌矿床,主要有益组分为铅和锌,铅主要赋存于方铅矿中,锌主要赋存于闪锌矿中。
依据《矿产资源工业要求手册》[3]中要求,对原矿中伴生的Au、Ag、Cu、Se、Te、Cd、Ga、In 等做了化学分析,原矿中Cd0.01859%(大于0.01%)、Ag29.1g/(t大于2g/t)、Cu0.11%(大于0.06%)达到综合利用指标[4]。方铅矿中Ag 为340g/t,占矿床中Ag的38.6%;而在光片中,并未发现银的显微包体或独立矿物,说明银主要以超显微包体或类质同象赋存于方铅矿或其他矿物中。Cd 主要赋存于闪锌矿中,占矿床的73.11%;在光片中,未发现独立的镉矿物或显微包体,说明Cd 主要以类质同象或超显微包体赋存于闪锌矿中。Cu 主要赋存于黄铜矿中。
7 结论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宝树尖银多金属矿床是铅锌矿床,主要有益组分为铅和锌,且原矿中Ag、Cd、Cu达到了综合利用指标,成为伴生有益元素。通过对单矿物化学元素分析发现,Ag主要赋存于方铅矿内,Cd主要赋存于闪锌矿内,Cu主要赋存于黄铜矿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