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跨学科外语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研究

2021-02-14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文科跨学科外语

王 静

(郑州经贸学院,郑州 451191)

一、引言

2017年美国希拉姆学院首次提出“新文科”这一理念,该理念倡导高等教育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重组传统的文科专业,开创了跨学科文科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1]。2019年教育部全面推荐“四新”建设,提出新文科建设的三大抓手是“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2]。吴岩(2019)在第四届全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中指出,新形势下高校外语教育要加强外语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适应新文科建设的大外语人才[3]。张俊宗(2019)指出新文科区别于传统文科的地方在于其凸显人文精神的重要性,鼓励学科交叉与融合、教育方式改革和学习方法的信息化[4]。王铭玉(2019)认为新文科本质上要实现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通过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来推动传统文科升级[5]。新文科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学科交叉,跨学科性是其显性特征。

“跨学科”这个概念由哥伦比亚大学R.S.Woodworth在1926年首次提出;美国学者Julie T. Klein (1990)在《跨学科学:历史、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回顾了跨学科的历史渊源、阐释重要理论[6]。跨学科的理念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协会的《促进跨学科研究》(2004)报告中有全面阐述,澳大利亚学者Victoria Millar (2016)就现代课程体系的设置发表意见,她指出跨学科是一个可供借鉴的方案[7]。

国内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了跨学科的概念。张艳涛(2015)认为跨学科是学科综合发展的体现,也是深化学术研究的必然趋势[8]。刘海涛(2018)指出现代教育中的知识生产逐渐从“学科中心”转向“问题导向”,而人才培养则从“专业教育”迈向“跨学科教育”[9]。

跨学科人才培养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教师发展都将发挥很大的导向性。

二、外语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2017)提出的产出导向法这一外语学习理念认为外语教育要注重工具性目标和人文性目标的统一[10]。山东师范大学王卓(2018)从外语专业具有内在跨学科性和外在跨学科特性[11]方面阐释了新时代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路径。刘森(2018)指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要从外语教学转向外语教育,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全人发展为导向[12]。李维屏(2018)与文秋芳教授的观点类似,他认为中国外语学科正在由工具性、应用性转向人文性和创新性,其知识体系中的中国元素逐渐凸显,尤其在翻译学、跨文化研究和国别区域研究领域[13]。湖南师范大学蒋洪新(2018)认为新时代外语学科要走多学科协同发展之路,在夯实语言、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学科之间的相互支撑[14]。北京外国语大学宁琦在2019年召开的新文科背景下“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论坛上提出,新文科背景下,外语学科应该从专业内部、跨学科层面寻求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推动专业与外语的深度融合[16]。

总之,国内教育界关于外语专业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已经逐渐改变传统的“外语+”(即外语+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但是过度强调外语的工具性和交际性目标,缺乏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忽略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求。此外,研究对象多数以部属高校、外语类院校、师范类院校为主,探索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跨学科教育路径,很少涉及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改革,对于具有地域特点和校本特色的跨学科外语人才培养实现路径还有待更为广泛深入的探索。

三、地方应用型高校跨学科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本文以河南省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为研究对象,探索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这类院校的外语专业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体系的新时代外语人才的目标。

(一)加强顶层设计、凝练校本特色

以《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为基准,根据河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应用型高校的定位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凝练专业特色,注重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发展跨学科外语专业。同时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助力外语和跨学科专业的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打造多模态外语“金课”

教育部长陈宝生(2018)提出“双一流”建设要着力推进课程内容更新,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学科交叉的新型课程群[15]。通过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同向而行和建立课程群两种渠道来实现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

1.发挥一流课程的示范带动作用。

笔者主持建设2020年首批河南省混合式一流课程,充分发挥一流课程和省级线上优质课程的示范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继续开展混合式教学,打造更多省级、校级一流课程。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外语“金课”建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

2.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打造课程思政样板课。

外语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本身就是文学与社会学的交叉融合,打造校级、省级课程思政样板课能够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价值引领,增强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赋能化国际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

(三)建立跨学科课程群

笔者所在学院已经在基础课、核心课、实践环节中构建了多渠道的跨学科知识体系。

1.建立外语专业内在跨学科课程群

促进外语与专业学科的交叉融合,创立跨学科课程体系模式和跨学科教学模式。

笔者所在的英语专业已经建立了“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美短篇小说赏析-文学翻译”的“文学课程群”;“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导论-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国文化翻译”的“文化课程群。

2.建立具有校本特色的应用型跨学科课程群

笔者所在学校为一所经贸类院校,商科、经贸类学科是优势学科,“电子商务”2019年确立为省级二级学科。英语专业与其实现交叉融合,建立“商务交际与礼仪-跨文化商务沟通-电子商务-商务笔译”为一体的外在跨学科课程体系,成立外在跨学科的培养模式,满足河南省跨境电子贸易和国际物流中心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

(四)开展多样化实习实训

强化产学研、发挥校企协同育人作用,把企业培训项目纳入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知识和应用能力。郑州经贸学院签署的校企协同育人单位会在英语专业第8学期的《中外企事业实习》环节开设10个课时的“跨境电商”操作实务培训。课程由企业委派专业从业人员进行讲解和指导,在商学院省级实验室“跨境电子贸易实训中心”开展,最终23人完成课程考核任务之后被该公司录用。

(五)建立多模态的教师学习共同体

根据课程体系构建的需要,开展跨学科跨学院的备课和研讨活动,形成教育共同体。

1.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建设课程

外语教师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联合申报,建设课程思政样板课,补充线上、线下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创新课程思政教育在外语课程中的融入路径。

2.与传媒学院共同开展跨文化传播研究

外语教师进行中国文化、黄河文化系列著作的海外译介和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可以与传媒学院传播学、新媒体等学科的老师交流、合作,赋能中国文化的海外输出。

四、结语

本研究从外语专业跨学科发展的视角探讨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希望通过挖掘外语专业的“内在跨学科特性”和“外在跨学科特性”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赋能新时代的外语专业跨学科教育。

本研究将提升河南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河南省的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等国家战略以及河南建设文化强省战略等,迫切需要具有过硬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深厚人文素养的跨学科复合型外语人才。

猜你喜欢

文科跨学科外语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孙文科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