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1-02-14陈倩饶婕
陈倩 饶婕
摘 要:“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态度,也是一种精神理念,如今在各行各业都成为一种为大众所追逐的理念,甚至在全社会都有着极高的关注度。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将“工匠精神”植入教育系统,尝试与传统教育相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把培育“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徑,以期为高校突破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困境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思路。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8-0029-03
当今社会 ,“工匠精神”正在成为各行各业的热议话题,成为衡量产品质量以及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工匠精神”,其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精神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重申“工匠精神”,更说明其已经成为当下各行各业发展前行所绕不开的“核心价值观”。在这样的背景下,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传统教育体系当中,尤其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究竟该按照怎样的思路和方法去尝试,则是本文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一、构建有益于培养“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高校理应在内部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在潜移默化之中促使广大学生生成正确的思想认知、道德观念,并在行为取向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实现高度趋同。
1. 优化校园环境
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基本都在校园内进行,因此美丽整洁的校园环境带给学生们的感官影响非常直接,对于培养和提高其审美能力,激发其创造美、探索美、追求美的能力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在这样一种氛围当中,学生更容易感受到学校“以生为本”的理念和关怀,这对于贯彻以追求美、追求极致为重要内容的“工匠精神”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积极组织开展社团活动
大学生社团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在校生活,也让学生接受社团文化的熏陶,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中尝试与“工匠精神”发生碰撞。越来越多的学生会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和理解工匠精神,体会劳动的快乐,并慢慢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主旨。
(二)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工匠精神”归根到底来源于人类运动,而实践刚好是人类运动最为核心、最为本质的特征,“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和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蔚然成风。这为工匠精神进校园、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了坚实的社会舆论氛围和思想基础,而在高校内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工匠精神”的过程中,更需要加强对这股社会舆论氛围的借用和积淀,以便校园内外能够一脉相承。
(三)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氛围
互联网是当今高校学生在生活、学习以及娱乐中绕不开的关键词,网络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习惯与思想观念。因此,要想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氛围,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基础,网络是不可忽略的阵地[1]。
首先,要想将“工匠精神”渗透到网络世界,融入大数据和互联网信息资源当中,可以借助网络这样一种更为当下年轻人所接受的载体来传递“工匠精神”的内涵,也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依靠丰富的网络资源寻找灵感、创新课堂呈现方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和学生进行对话、交流。
其次,学校必须加强对网络环境的优化和监管,针对目前网络中潜在的功利主义、丧文化、腐文化等消极思想文化,加强正面舆论引导,通过建设校园网、打造高质量的社交平台,为广大高校学生塑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让“工匠精神”成为驻扎在网络时代的精神堡垒。
二、拓展有益于“工匠精神”融入的多样渠道
(一)“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教材的融合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渠道,也是高校教师开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据,而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材,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当中,职业观教育部分融入“工匠精神”比较多,《形势与政策》教材略有不足,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专业课程对“工匠精神”的挖掘还略有不足,这些都是教材改进的重要方向以及突破点[2]。
(二)“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课堂的融合
高校要在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导入“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充分展现课堂教育在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方面的积极作用。教育工作者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结合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性格特点,从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等角度出发,贯彻“工匠精神”,强调现代人才所应具备和传承的优良品德。“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课堂的融合离不开这样几个关键点:
首先,围绕“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和议题,设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市政工程概预算与工程量清单计价》等专业课件,强调教学内容设计对“工匠精神”的呈现;其次,借助身边的资源开展教学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岗位和社会工作当中开启实践,并将实践课程纳入学分考核当中,只有达到学分标准才能顺利毕业。如此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能切实提高其创造力和工作能力。
三、深挖有益于贯彻“工匠精神”的有力资源
(一)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想将“工匠精神”彻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培养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尤其对于高校内部实际负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师而言,其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理论素养,成为能够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路人。
首先,打破传统思维,丰富学习渠道,将有关“工匠精神”内容的学习置于任何时间、任何空间,自觉将弘扬“工匠精神”视作重要的教学目标以及自身所必须肩负的责任。
其次,“工匠精神”意味着创造和进取,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的“匠气”,因此步入新时期,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融合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精神,要懂得全面剖析“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及价值。
最后,在实际面向高校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知识以及理论时,要规避一切生搬硬套的行为,强调对知识点的灵活呈现。举例来说,针对大学生所处的年龄以及实际情况,可以在进行思想道德法律等相关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有选择性地融入大学生择业、就业以及职业道德等关联内容,并将“工匠精神”导入其中,探究有关民族工业、民族企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相关内容,要在保证自身绝对学精“工匠精神”的基础上,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和职责[3]。
(二)科研队伍的成立
新时期全国各大高校内部围绕马克思主义所开展的学术研究空前繁荣,高校师生之间的专业交流、学术研究被赋予了更多的发展契机。在这一背景下,在推进“工匠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过程中,校内可以组建多个“工匠精神”研究小组,积极开展基于高校特色的教学经验分享以及科研活动,多角度、全方位地结合工匠精神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设定,尽最大可能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生成以“工匠精神”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和实践方式。如此,高校教育群体尤其是广大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教学质量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其将在集体研讨、集思广益的氛围当中,提高自身的教学意识和教研能力,为高校内部打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在提高自身职业素养的同时,更好地践行“工匠精神”。
四、积极打造服务于“工匠精神”的多重保障
弘扬“工匠精神”,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本就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需要“前方”的各种突破和尝试,也需要“后方”的各项保障与支持,从制度、平台以及物资方面着手,完善相应配套。
(一)制度保障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的教学模式以及办学理念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面对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高校要注意把握“工匠精神”的本质以及潜在规律,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协同机制。高校内部的各个部门、负责单位要通力合作,共同把“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并将相关工作落到实处[4]。
首先,各大高校在开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工匠精神的贯彻与弘扬,通过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就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严格的规划;其次,校内教务处、宣传部等部门要围绕这一议题进行严格的职责分工,编制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做好宣传工作;最后,高校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相关学科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并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进行优化和改革。
(二)平台保障
高校有必要形成以实践促进学习、以学习促进实践的良性循环,通过打造高质量的教育平台,落地相应的保障措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
首先,从学校教育内容设置的角度来说,高校可以积极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鼓励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外,还应做到德修并行。这不仅有助于检验学生的在校学习成果,还能为学生提升专业技能提供足够的平台;其次,高校必须加强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建设,学校和企业都是学生践行“工匠精神”的重要场所,学校可以凭借自身的资源以及渠道优势,帮助学生以及企业搭建合作的桥梁;最后,高校可以尝试将实训环节常态化,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设置相应的实训课程,让学生的所学所得能完全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诉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应积极响应当地政府号召、国家有关“工匠精神”的相关政策,在科技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构建实训基地,确保人才培养方向符合区域发展所需,让更多人才实现专业对口。
(三)物资保障
所谓物资保障,主要是指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需要的各项经费以及其他物质保证,这是“工匠精神”得以落地的重要条件。毕竟“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除却相关政策的支持,必须有相应的经费支持,这是一项有意义的投资,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基础教育工具,诸如电子教室、网络课程资源以及投影儀、打印机等设备应当齐备;其次,工匠精神的创新性和实践性较强,与社会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性,在诸如学习资料、实践活动以及政策指导、教师培训方面都要做到与时俱进,因此需要大量的物质资源予以保障;最后,高校可围绕“工匠精神”举办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活动,诸如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工匠精神主题设计大赛等,这也需要足够的物资保障。
五、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培育“工匠精神”对任何一个行业而言都极为重要。因此,高校对于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不能拘泥于理论层面,而是要结合应用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践研究。“工匠精神”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融合具有可行性,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和规避过往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内容以及维度方面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最终形成以高校为重要阵地的“工匠精神”培育氛围,进而为中华民族的后续发展提供更多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月,张慧,王建. 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探析[J]. 现代商贸工业,2021,42(02):115-116.
[2] 肖群忠,刘永春. 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 湖南社会科学,2015(06):6-10.
[3] 征兵颜. 试论工匠精神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J]. 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2020,3(10):58.
[4] 陈晓红,孙玮希. 高校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J]. 继续教育研究,2020(06):85-88.
[5] 张馨誉. 工匠精神融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 智库时代,2020(04):78-79.
(责任编辑:陈华康)